沈梓斌,何文貞
(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廣東 汕頭 515041)
腦卒中是我國第一致殘性和第二致死性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復發率的特點。其中,缺血性腦卒中,又稱為急性腦梗死,是腦卒中最常見類型之一,占全部腦卒中的85%[1],其致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2]。而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預后具有相當大的異質性,輕癥患者可完全恢復自主能力,重癥患者可導致死亡[3]。
急性腦梗死可作為一種應激,常伴發機體的炎癥反應。由急性腦梗死所導致的機體的一系列炎癥反應中,白細胞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相關研究表明,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等炎癥參數可以幫助預測腦梗死、心肌梗死等血管疾病患者的預后。急性缺血性腦梗死患者的白細胞種類及其比例與患者的康復和短期預后相關[4]。而嗜酸性粒細胞作為其中一類白細胞,具有多種免疫功能,常見于多種疾病,如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感染性疾病、結締組織病、肉芽腫和腫瘤等[5]。本文對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及比例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進行綜述。
嗜酸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與其他粒細胞一樣來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是免疫反應和過敏反應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細胞,具有殺傷細菌、寄生蟲的功能。嗜酸性粒細胞通過釋放相應的免疫分子,一方面參與炎癥反應,另一方面則會引起組織的損傷[6]。但是,近年來的報道顯示,嗜酸性粒細胞并沒有加重過敏和超敏反應的嚴重程度,相反,它似乎起著減輕局部炎癥的作用[7]。雖然如此,嗜酸性粒細胞在炎癥反應中的重要作用仍然不容忽視。
嗜酸性粒細胞不僅是一種造血終端的炎癥效應細胞,還是一種多功能免疫調控細胞。在與其相關的免疫反應中,嗜酸性粒細胞釋放原先貯存在嗜酸性粒細胞內的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4、白細胞介素-6和白細胞介素-10等因子[8-10]。白細胞介素-4、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10作為免疫調節中的抗炎因子,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炎癥過程中有抑制作用,一項研究表明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主動脈弓的不穩定性斑塊厚度與患者嗜酸性粒細胞計數的增高具有獨立相關性,故認為嗜酸性粒細胞具有一定的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11]。
但是,在急性腦梗死的患者中,其相關免疫分子的機制變得十分復雜。在神經元細胞發生缺血壞死后,小膠質細胞、巨噬細胞、神經元細胞和一些星形膠質細胞分泌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8、干擾素-γ、轉化生長因子β和腫瘤壞死因子α,這些細胞因子都可以作為趨化因子來促進白細胞通過被破壞的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起到損傷神經的作用[12]。Sun等[13]的研究發現,釋放出炎癥介質如白細胞介素-4、白細胞介素-6和白細胞介素-10等的嗜酸性粒細胞在梗死后的腦組織中出現,會加重腦組織的損傷;另外,從嗜酸性粒細胞顆粒中可分離出神經毒性堿性蛋白,包括主要堿性蛋白、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和嗜酸性粒細胞衍生神經毒素[14],這些蛋白的神經毒性作用在一些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的患者中表現得更為明顯[15]。嗜酸性粒細胞積極參與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促進梗死灶的炎癥反應和組織重塑[16]。
急性腦血管病常與高白細胞水平和高炎癥因子水平有關,作為一種機體的強烈應激反應,應激導致了患者體內皮質醇含量的增加,進一步影響到了體內免疫細胞計數的變化,目前較為肯定的是,皮質醇影響血液中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計數[17]。近期的研究表明,急性腦血管病所引起的全身免疫抑制,使患者更加容易感染[18]。這種免疫抑制作用使得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生感染的概率顯著增加[19]。而感染是急性腦梗死患者不良預后的危險因素,影響了患者短期內的功能康復。
Wang等[20]的研究表明,在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死亡患者在入院后第2天早晨的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率明顯高于存活患者(P<0.001)。因此,該研究得出結論,即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率可用于預測腦出血患者30 d的預后。而在Chen等[21]的研究發現,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可以作為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療過程中血腫擴大的危險分層的一項血液學指標。
對于其他類型的免疫細胞,相關的學者也有研究。其中有一項研究是在誘發腦梗死的小鼠模式中開展的。該研究顯示,相比較于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小鼠,缺乏T淋巴系統的嚴重免疫缺陷小鼠具有更好的預后。該研究提示T淋巴細胞與腦梗死面積的擴大可能有關[22]。但是,有另外的研究表明,在人類中,低水平的調節性T細胞數反而與急性腦梗死患者的不良預后相關[23]。這說明不同種群中,T淋巴細胞在腦梗死預后的作用可能不同。
一項日本學者的研究卻表明,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患者的死亡率明顯高于無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患者,且與感染相關的死亡率較高,感染患病率也較高。該研究認為嗜酸性粒細胞通過降低急性腦梗死后感染的發生概率,減輕腦梗死后感染的嚴重程度,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產生有利影響[24]。而在這個研究中,嗜酸性粒細胞在白細胞中所占的比例低于0.3%即被認為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該研究的結果提示了嗜酸性粒細胞比例的高低對急性腦梗死的感染發生概率及感染嚴重程度產生明顯的影響。故該項研究認為嗜酸性粒細胞比例減少是急性腦梗死短期不良預后的危險因素。
Guo等[25]的研究表明,將急性腦梗死患者按嗜酸性粒細胞的計數水平分為若干組,其中,嗜酸性粒細胞計數>0.5×109/L的首次腦梗死患者,表現出了較好的肢體功能。相比較之下,嗜酸性粒細胞計數<0.5×109/L的首次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較差。而 Jucevi?iūt?等[26]的研究表明,在嗜酸性粒細胞絕對計數>0.11×109/L的腦梗死患者中,發生出血轉化的概率較其他患者降低78%。腦梗死后出血轉化的出現,也同樣影響著患者的預后情況。
關于嗜酸性粒細胞的相關指標,如嗜酸性粒細胞的計數及比例,或者嗜酸性粒細胞與其他白細胞種類的比例等指標,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在國內仍有待更充分、更深刻的研究。嗜酸性粒細胞的比例是否能作為腦梗死患者短期預后的指標仍缺少足夠的證據。
總之,目前實驗研究已經明確,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嗜中性粒細胞對于其預后有不良影響,而淋巴細胞增高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預后有利。兩者的比值即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率可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預后情況。但是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預后影響中,出現了相關免疫學分子機制與實際臨床結果不相符合的情況。針對以上現象,有學者將其解釋為嗜酸性粒細胞遷移到組織中導致嗜酸性粒細胞計數減少[27]。而這種嗜酸性粒細胞對患者預后的影響很大程度上被認為由于嗜酸性粒細胞通過降低腦梗死患者的感染概率來降低其死亡率及相關的不良預后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