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大偉 曹桂華
埃利希·弗洛姆,美籍德國猶太人,是20世紀偉大的哲學家、精神分析專家、社會學家?!短颖茏杂伞肥瞧浯碜髦唬?941年發表。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迅猛發展,工業革命的光芒點亮了世界,人們感受到生活的巨大改變,后爆發經濟危機,工廠倒閉,工人失業。與此同時,戰爭打響,法西斯專制與獨裁讓人們陷入巨大的迷茫與恐慌之中。此現象引起了弗洛姆的深刻思考,民主與自由成為全社會最深的渴望。在弗洛姆看來,科技的發展與殘酷的戰亂不斷剝奪人的個性,與當時的極權主義心理一起,促使人們逃避自由。
1.自由的含義
人類幾萬年的發展史也是不斷追求自由的發展史,古代的朝代更迭,現代的游行與談判,都是為追求更廣泛自由的體現。對于自由,弗洛姆這樣定義:“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其含義隨著人把自身作為一個獨立和分離的存在物加以認識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變化[1]。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所指的自由是相較于資本主義宣傳的自由而言的,并將自由分為“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兩種存在方式。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以孩子由胚胎時期到長大成人為例來闡述“消極自由”。嬰兒的形成是先從胚胎狀態開始,經歷九個多月從母親身體中分離,臍帶割斷那一刻并不意味著嬰兒是“自由體”,因為他不具備自我照顧的條件。在母親的呵護下一步步成長,嬰兒逐漸開始有自己的認知與意識,想要獨立與自由的渴望也愈發強烈。當孩童肉體、精神、自我意識不斷發展與完善,這就意味著他獲得了自由,但獲得自由的同時他也面臨著壓力及自我應對危險的能力,在個體以渺小的姿態面對整個社會時會產生孤獨感與無助感,所以這是“消極自由”。弗洛姆對“積極自由”的定義是:實現自我,意味著充分肯定每個人的獨一無二性。由于生存條件、受教育程度、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不同,每個人都具有獨一無二性。“積極自由”不僅指每個人的獨一無二性,也包含人們不可以有除人本身之外更高的權利,人才應該是生命與個性成長的中心和目的的含義。積極自由賦予人以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能力,可以通過愛和創造性勞動得到實現。
2.主要內容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指出,人們為了逃避那些孤獨感以及面對世界的無能為力感產生了權威主義、破壞欲和機械趨同這三種逃避自由的機制。
首先,權威主義的自由機制是指在切斷原始紐帶后,個人的微不足道感產生了迷茫、恐慌等心理,迫使個人去尋找第二個束縛來替代被切斷的原始紐帶。通常表現為放棄自我的獨立,即渴望統治他人,或被他人主宰,即“施虐與受虐”行為。施虐者一般表現較為自信,以玩弄他人,讓他人臣服自己為樂,與我們現在所說“PUA”相似;受虐者表現為妄自菲薄,極度自卑,極度依賴他人,并幻想施虐人是自己的宿命。二者看似對立的狀態,其實也是共存的狀態,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
其次,破壞欲的自由機制不同于施虐行為的權威主義機制,其行為更為極端,總感覺這個世界讓自身受到了痛苦與威脅,“假想敵”遍布,需要消滅自我認為的所有威脅。弗洛姆指出,“可以肯定,如果我成功地驅逐了它,我仍然孤獨孤立,但我的孤立是光榮偉大的孤立,其中我自身之外的強大權力無法將我擊碎。面對破壞欲,人們需要用愛心、感動、責任說服與化解?!?/p>
最后,機械趨同的自由機制是相對溫和、相對普遍的一種形式,一般是指放棄自我個性與自我現實需要迎合別人的一種狀態。與我們現在所說“無主見、人云亦云”的特征相似,表面上表現為克服了人與世界的矛盾,消滅了自卑與孤獨,其實會更加深人的孤獨和無能為力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青年學生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創新創業的有生力量。”大學生是青年的重要群體,進入高校的大學生們尚未完全成熟,同時也面臨著學習與就業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從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角度入手,分析當代大學生在學習與擇業時期的心理困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內卷”與“躺平”是近年來網絡上流行的新詞?!皟染怼钡母拍钍状伪粦糜谘芯哭r業問題中,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格爾茨發現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由于缺乏資本,土地資源有限,從事水稻種植的農民日復一日艱辛勞作,但水稻產量并沒有大幅增加,由此提出“農業內卷化”一詞?,F在“內卷”一詞被廣泛運用于各行各業,延伸為非理性競爭。大學生“內卷”一般是指看到別的同學學習,內心就會很焦躁,“被逼”跟著學習,或者是看到別的同學晚上看資料到深夜,也要跟著學習到深夜的學習狀態。而與“內卷”相反的另一個狀態就是“躺平”,“躺平”源于2016年“躺平認嘲”一詞,是娛樂圈粉絲的用語,現在延伸為一種不愿意奮斗,不在意他人看法,放棄與他人競爭的人生態度。大學生“躺平”的態度一般指不在乎別的同學學習“卷”得多嚴重,自己內心毫無波瀾。“內卷”與“躺平”看似兩個極端,其實質則是同源。大學生學習“內卷”體現了積極入世的動態追逐,而“躺平”則表達了主動避世的靜觀養性,二者并非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的關系,都體現了當代大學生面對學習或擇業問題時“逃避自由”的狀態。
法國思想家狄德羅曾說: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經歷較為緊張的中學狀態,大學時期的同學們更加“自由”,沒有了過于繁重的課業壓力,減少了中學時期的多種約束,增加了更多可以自我支配的時間,擁有了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利。大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學習方式也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而是更注重學生多樣化的綜合培養。部分大學生因為沒有父母與教師的督促,在大學期間把學習放到最無關緊要的位置,平時遲到早退,上課無精打采,期末“抱佛腳”,追求六十分“萬歲”。期末復習,狀態焦慮,內心空虛,逐漸喪失對學習的信心與興趣。
其次,除了平時不努力,期末“抱佛腳”產生的學習焦慮,內心空虛以外,大學生對電子設備的沉溺也是學習焦慮內心空虛的重要原因。手機是最方便攜帶的電子設備,上課玩手機降低學習效率;熬夜玩手機,第二天學習狀態較差。缺少督促,又自控力差,“手機依賴癥”引發一系列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調查顯示:“45.87%的學生出門忘帶手機感到很不習慣”。更有同學表示,上課忘拿手機比上課忘記帶課本內心更慌。手機的覆蓋率高,具有匿名性、開放性、虛擬性等特點,大學生更愿意將使用手機作為情緒的發泄方式,由此會加劇大學生的負面情緒,不可避免地衍生出大學生“逃避自由”的真空地帶。
再者,大學第四年,大學生面臨升學考研或就業的分水嶺。2021年有990萬大學畢業生,約四分之一的大學生選擇了考研,特別是對于準備跨專業考研的大學生來說,時間緊迫,備考時間與上課沖突,而產生內心焦慮。另外,2020年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出現,中國是世界上控制疫情最好的國家之一,因此中國大學生出國留學率比以往降低,國內考研升學與考編競爭更加激烈,在此背景下加劇了大學生的心理困境,這也是引發大學生心理焦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階段前擇校選專業時,部分學生對所選專業了解不足進而導致在大學期間所學專業不是自己所喜歡的專業,擇業時不想選擇自己所學專業但同時不知道應該選擇什么專業,造成擇業迷茫的狀態。
同時,關于工作問題,在我國大部分學生和家長心目中,編制是“鐵飯碗”,特別是疫情原因,更多的人想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對于不選擇升學選擇工作的同學而言,編制就是“最佳選擇”。部分大學生看到身邊同學考編考公務員,盲目跟從,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去“碰”機會。由于各個地區情況不同,人才需要數量也不一樣,對于中國沿海的發達地區,甚至出現了上千人競選一個崗位名額的現象。
另外,部分大學生不糾結于編制問題,卻在工作地區選擇上徘徊不定。既考慮去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大城市拼搏一把,又糾結大城市節奏快壓力大沒有小城市工作生活安逸。同時,在校期間對學校組織的實習實踐活動不認真對待,實踐經驗不充足,陷入對于去大城市工作沒有信心,留在小城市工作又不甘心的迷茫之中。
學校是學習的圣土,相對于中學時代,大學校園時間安排更加自由;相比于踏入社會繁重的工作壓力,精神方面更加自由。面對雙重自由,沒有緊張的功課與家人的督促,大學生興奮之余會被更多新鮮的事物所吸引而不把學習置于重要的位置,這種狀態是不合理也是錯誤的。
首先,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把學習的本職工作做好。作為學生,學習是本職,把學習放到首要的位置不能改變,在大學時代也是如此。對于大學生之間出現的學習“內卷”或者是“躺平”現象,需要作出調整和改變,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教師可以通過思想政治課等形式與大學生探討這種現象的原因,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學習觀,面對因“內卷”狀態而感到焦慮和迷茫的大學生,教育指導與思想疏導相同步,增強學生群體抗壓應變能力;面對因“躺平”而持消極態度的同學,重點關注與全面引導相統籌,提升其人生觀教育的針對性。
其次,積極學習,把學習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大學課程知識的學習更具有專業性與針對性,認真學好專業知識才能更好地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徹底弄清理論的出處。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專業知識功底扎實,在遇到實踐問題時才能更好地學以致用,甚至會有新的發現。大學生學習生活豐富多彩,不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的學習,興趣社團與學生會組織也是大學生學習的選擇方式。挖掘并培養自己的興趣點,找到自己的擅長之處,亮出自己的“閃光點”,增強自己對學習的信心與興趣,同時也會鍛煉大學生組織以及團隊協作能力。一個好的主意如果不能落實到行動上就只能是一個主意,經過教師的指導,放手去做,將細心、耐心與專心相結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也增加了大學生處理問題的經驗。
再次,增強自控能力,不做手機“奴隸”。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社會信息的快速更新,智能手機持續地更新換代和廣泛地普及使用使得當代大學生成為了其學習和生活的最佳受益者,但也隨之出現了一種令人欲罷不能的手機依賴現象。針對這種情況,大學生可以采取在上課前把手機放在宿舍里,在“根源”上杜絕上課玩手機的問題;在上課時間把手機關機放在包里或者由教師或班委統一收放也是促進學生上課聚精會神聽講不被手機“誘惑”的方法。認真學習的大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收獲感與獲得知識的滿足感,更能激發其求知欲。此外,山西大學王芳等人研究結果顯示:“性格特點與手機依賴并不一定存在明確關系,而社會支持對大學生手機依賴構成較顯著預測,即孤獨感強、社會支持體系不健全的大學生更易產生手機依賴的傾向”。過度依賴手機的大學生會減少與人交流,與人協作的機會,性格更加敏感。在生活中,也可以通過設置每天使用手機時長、定時開關機等形式來控制自己,減少玩手機時間,增加與同學教師交流的時間,尋找共同的興趣愛好,做感興趣的課題研究,參加興趣比賽等,不僅在專業課學習過程中獲得了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獲得更多的樂趣。
最后,合理規劃上課與升學學習時間?;诖朔N情況,筆者提出以下建議:第一,不論是否跨考升學,都不能占用正常上課時間,倘若大學生專業課考試不合格,出現掛科的現象,勢必會影響升學備考的時間效率及學習的心情;第二,俗話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果想把大學期間課程按時按質完成的同時給升學考試準備更多時間,就應該提高學習效率,適度增加學習時長,更加勤奮,縮短周末玩樂時間,合理做好規劃,制訂學習計劃,按照計劃付出行動,不斷進行量的積累,才能兼得“魚與熊掌”,給大學生活畫一個圓滿的句號,升學考試也能獲得滿意的成績。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大學生如何就業及就業質量等問題一直以來備受重視。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困境和現實需求,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的根本所在。從弗洛姆《逃避自由》的角度分析當代大學生擇業困境對幫助大學生克服盲從就業,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積極“自由”擇業,避免盲從。大學生的專業選擇大多是與家長、老師或者是朋友交流后作出的,產生對自己所選專業了解較少,畢業工作選擇出現“不對口”現象,繼而擇業焦慮。基于此類情況,大學生可以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考取資格證。畢業后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成功率就會增加很多。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人改變了自己對于工作的觀念,認為編制是最佳選擇,這在一定意義上也影響了大學生的擇業觀。不可否認編制是工作的“好歸宿”,但絕不是唯一“歸宿”,更不是適合所有人的“歸宿”。社會在不斷發展,機遇也在不斷增加,拒絕盲從,尋找適合自己的崗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職業才是真的最佳選擇。
其次,工作選擇要綜合考慮,全面了解。對于糾結地點的大學生,要認識到北、上、廣、深有更大更多的機遇與更高的收入,同時也伴隨著高消費、壓力大與較快的生活節奏;小城市相對來說沒有更豐富的資源,更便利的交通,更寬闊的眼界,但生活壓力小、距離親朋好友近、消費水平不高,生活也能過得相對滋潤。大城市與小城市各有利弊,大學生在區域工作選擇前,先弄清楚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適合什么樣的城市,以及什么樣的生活。拒絕盲目從眾,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佳的選擇。
最后,積極參加學校實習與社會實踐,增加工作經驗。大學生結束校園學習生涯以后最終會落腳于社會,參加工作。高校在為大學生提供課程學習的同時,也會提供一些實習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一方面,可以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發現不足,將所學理論價值盡力“最大化”,同時認識到大學生理論學習的不足,加深大學生對理論的理解與思考;另一方面,給大學生提供更多崗位的實習機會,彌補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不足,積累經驗,幫助其克服羞澀與膽怯的心理特質,對于大學生在擇業時選擇更合適的崗位,最大化地實現人生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基于經濟危機、戰爭與災難之后產生的“消極自由”,且一直陷于孤獨、焦慮、自卑和依賴的負面情緒之中。大學生面對學習與擇業要從“消極自由”中獲得解救,必須對其進行正確引導,提高其自信心,正確對待自己的價值,不妄自尊大,也不顧影自憐,積極主動,正確定位。
一方面,高校應該多方位輔導,培養積極人格特質?!皩W到老,活到老”“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學習貫串大學生生涯的始終,甚至是人類社會的始終。對于大學生而言,學習可能不是主動積極接受的過程,因此,對于學習也會產生焦慮的情緒,加強引導,提高大學生自信心是至關重要的鑰匙。高??梢酝ㄟ^設立心理咨詢室對學生進行疏導[2],也可以成立大學生情緒發泄工作室。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尋求教師幫助也是一個重要的方式,幫助大學生解決學習焦慮問題,與此同時培養大學生自主思考、克服挫折的能力,提高大學生自信心,使其更積極從容地面對未來。
另一方面,高校應該完善就業指導體系,提升自我效能感。對大學生就業指導與學習不能僅局限于最后一年,而是應該貫串大學生整個學習生涯中。第一,就大學就業指導教師而言,教師對學生就業指導更不能僅局限于課本理論,而應真正了解社會實際就業狀況,對課程進行不斷調整,將理論與實踐的“誤差”盡量縮小,對學生的實際就業需求進行了解,提升大學生效能感和自信心。第二,就大學生自身而言,應積極主動參加學校社會實踐及實習活動,增加機會拓寬視野,積累經驗,才能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中脫穎而出,體現價值。大學生是國家的建設者,大學生就業問題關系社會的穩定與國家發展,幫助大學生選擇合適崗位,端正心態,練就本領,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