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全德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
思政教學是每一階段、每所院校都必需的一種教學手段,其旨在利用思想教育來強化學生們的學習發展能力與綜合思想認知。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已經由專業技能轉變到綜合素養角度,這也就意味著即將步向社會的高校學生們,要能夠在自身專業知識能力相對較強的基礎上,具有正向的職業、社會化價值認知,從而保證其本身的個人性格品質對社會發展能夠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而要切實將高校的思政教學模式加以深化與革新,教師就要從以下角度,完成相應的思考與衡量,進而從中探索到更為高效的教學發展途徑。
探究于應用型高校中革新思政教學模式的必要性,教師首先應該意識到,原本單一化的思政課程教學,本身是很難滿足新型教學發展的需要。應用型高校從其本身的特點進行分析,我們發現其教學核心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而這一核心理念與傳統的市場人才需要是存在一定關聯性的,但就其與新時期背景下的市場人才要求相比,兩者間存在一定的偏差,即新時期背景下市場對于專業人才本身思維、思想觀念,又提出了相對明確的教學要求,而傳統的高校教育教學觀念,卻還是在引導教師利用大量的專業知識來培養學生,這對其思想觀念而言,難度會相對較大[1]。從這一角度來看,單一化的思政課程教學形式便是阻礙新形式專業教學發展與革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這一問題的存在,也會直接影響到高校教學無法滿足新型教育發展的背景要求。
高校思政教學模式的發展與革新的必要性,除了體現在課程本身教學形式難以滿足新型教育發展要求外,還會體現在既定的課程,難以將自身的教學價值予以體現。上文中筆者便對當前的思政教學手段單一進行了相應的分析,它在對課程內容加以表達的同時,實際上是缺乏新型教育理念的,而課程所講述的內容也會更多地偏向于理論知識,這樣的教學形式對于部分理論性較強的課程而言,或許能夠收到較好的效果,但其針對思政教育理解要求較高,便會顯得稍有不足。因為思政課程本身的教學目的在于以思想教育影響學生本身的價值人生觀,而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呈現出相對單一與枯燥的教學特點,所以這自然就會導致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有所不足,難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從這一角度來看,難以發揮教育價值,這也就意味著思政教育模式的革新勢在必行。
從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來看,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教學革新與既定知識內容間契合度有所不足,進而會導致新型的教學手段單一。因為思政相關教學內容的核心多在于“精神”方面,教師若只是利用理論、實踐等教學角度開展教學發展,不僅僅思政觀念難以通過新型教學形式滲透到學生的腦海與認知之中,甚至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融入課程內容的相應教學資源出現浪費,所以單一化的教學革新,顯然并不適用于高校思政教育[2]。除此之外,因為本文所強調的教學革新主體是“應用型高校”,所以在這一特定教學環境之中,大多數教師本身的教學觀念都會更多地偏向于“專業知識內容學習”,這也就意味著思政相關課程的地位并不高,這時院校即使能夠依據社會發展,提出相應的思政教育模式革新要求與標準,教師本身的教學觀念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他們課程革新不全面,而這也是導致整體革新契合度存在不足,且教學形式相對單薄重要原因。
除了教學模式的革新存在契合度不足問題外,革新后的教學內容各自為政也是一項挑戰。由于在高校專業課程之中融入思政,不僅僅要將既定的教學內容加以革新與改變,針對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設計,也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身專業技術能力,從而實現對課程的全面完善,但就筆者對當前大部分應用型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模式的相關設計現狀來看,很少有教師能夠高效地將既定的專業知識內容與思政相關要素加以融合,大多數教師的教學設計都僅僅停留在于既定的知識內容基礎上,疊加部分思政理論,這實際上應用的教學手段,更偏向于教學內容的各自為政,并不能巧妙地達成課程思政的融合,自然也難以實現對學生的思政教育[3]。所以教師要切實有效地將高校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模式加以革新,進而利用新型教學方式,實現對學生更好的思政教育,這需將自身的專業教學內容加以提升,進而實現更好融合。
除上述兩點教學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外,應用型高校本身的教學特點以及思政教育的教學特點出發,我們還會發現兩者的教育標準相似,且都在于提高學生思維認知與專業知識水平,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則是重要前提。但就當前高校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模式革新現狀來看,上文中所說的知識內容疊加是常態,這不僅僅會導致教學內容革新難以發揮出效果,從教學形式來看,單一且枯燥的教學方式也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4]。因此,教師要想將專業課程與思政教學更好地融合,還需從學生角度出發,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
在完善課程前期準備工作后,教師在思政課程之前,還應從原則的角度展開相應探究,將教學改革規范化,這樣思政教育教學效果才能夠得到充分發揮,而教學質量與效率也將隨之得到有效提高。
從上述的教學革新現狀分析中,教師應該意識到教學革新過程中的思政與專業兩方面教學內容、形式相互契合的重要性,所以在選擇應用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過程中,教師勢必要將“融合性”作為革新教學的一項重要原則。對此,教師可以從課程主題教學內容出發,研究專業課程之中究竟包含哪些思政相關要素,進而將其融合到課程教學之中,這樣才能夠保證新的教學手段的整體性,并有效避免專業知識內容與思政相關內容各自為政的局面。
在課程教學改革當中,教師還應重視教學形式的多樣豐富,且具備一定的趣味性,進而在課程教學革新過程中,盡可能多地將既定的教學形式加以趣味性轉變,這樣學生們才能夠被充分激發學習興趣,避免教學的枯燥無味[5]。對此,教師可以從思政相關內容的教學載體出發,即利用更具思政元素的思想觀念、實際事物等要素,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這樣教學的趣味性將得到相應提升,而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得到提高,這時教師再將更具融合性的知識內容滲透給學生,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與專業認知。
教師要想更好地在應用型高校將思政教學模式加以革新與深化,進而實現對學生思維的全面提升,首先可以從傳統文化出發,將這一內容作為思政教育的載體,實現學生思政理論認知的有效提高。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與文化不斷發展的今天,教師應該越發意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的重要性,那么教師在思政教育中,不妨嘗試將傳統文化作為教學的抓手,探索更適合學生學習且更貼近于應用型高校專業課程的相關資源要素,之后將其融合到既定的課程中,這樣思政教育質量才能夠得到保證,而學生們也將在此基礎下得到思政觀念的熏陶與感染,實現身心健康發展[6]。對此,教師可以先了解專業課程中的重點教學內容,如職業人才工作規范等思政相關知識,從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尋找相應的人文教學資源、歷史資源等要素,并將這部分要素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將其融入人才工作思想規范等教學內容之中,這樣,一方面學生們能夠從大量思政相關素材中,結合專業思維吸取營養;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其更好地學習到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對其本身綜合能力素養的提高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教師的視野還應從學校自身的發展的角度突出特色,突出教學內容同院校本身發展之間的關聯,使課程本身的教育價值更具實效性,實現教學目標[7]。對此,教師可以通過與院校管理人員、領導層有效溝通,充分了解當前院校發展中包含哪些地方人文或歷史性特征,之后再依據這些內容,同專業課程巧妙融合,實現對思政教育的全面革新。在這樣的教學形式中,不但學生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到其本身所處院校的發展背景,也能夠學習專業課程內容中的思政元素,這對其思政觀念培養而言極為重要。
應用型高校的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教師除了要從“思政”角度展開相應的革新探究之外,還應該從“應用型高校”定位角度出發,切實依據“應用型”這一特點完善相應的課程內容,這樣才能夠在貼合教學整體性質的基礎上,起到有效加強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作用,簡單說就是,避免教師因重視思政相關知識內容,而導致對課程本身學生專業教學的忽視[8]。此外,教師從學習角度出發進行教學革新,還能夠體現出思政教育以小見大的教學效果,即從專業課程本身的角度出發,利用職業化思維素養,來實現對整體課程思政的“見大”影響,這樣不僅僅學生們的思政觀念能夠得到相應培養,其本身對思政價值的探究能力也將得到有效提升,這對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其后續生活工作競爭力而言,也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除了上述分析內容的外,教師要想在課程教學中將思政教育模式加以有效運用,勢必還要從課程本質出發,以課程內容為核心,展開相應的應用性思政教育,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保證教學革新的“融合性”,并隨之將學生們的專業認知與思維認知在這一教學背景下加以提升[9]。對此,教師可以在課程教學之中,融入相應主題的思政經典案例,這樣課程本身的表達將更為豐富,而學生們的思維學習能力也將得到有效提升。
綜上所述,教師要想切實有效改進高校思政教育,提高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首先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就是明確應用型高校革新思政教學模式的必要性,以及當前高校課程教學不足,這樣才能夠在后續教學革新中,明確課程轉變方向,對教學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還要認識到教學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則,這樣后續教育才能夠更適應時代發展潮流與學生個人需要。
【相關鏈接】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Qiqihar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位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是具有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全日制民辦普通本科院校。
學校前身是齊齊哈爾第一機床廠重型機床制造學院,始建于1958 年;后易名為黑龍江東亞大學、齊齊哈爾職業學院;2011 年學院升格為齊齊哈爾工程學院。
截至2022 年4 月,學院總占地面積86.7 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3 萬余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14 萬余平方米,生活用房9 萬余平方米;校內建有本科實驗場所114 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6023.02 萬元;館藏紙質圖書87.73 萬冊,電子圖書37.4 萬冊;設有9 個二級教學單位,開設20個本科專業和2 個專科專業;有專任教師243 人,全日制在校生6695 人,其中本科生6605 人。
科研機構
截至2018 年6 月,學院有校級協同創新中心2 個。
校級協同創新中心:再制造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協同創新中心、文化型養老機構建設與人才培養協同創新中心。
科研成果
2017 年,學院獲批廳局級科研課題8 項,省級以上學會類科研課題28 項,承擔橫向課題8 項,教師公開發表各類學術論文417篇;共有學生299 人次公開發表學術論文。
2014 年,學院完成橫向課題13 項,縱向課題22 項,到賬經費總計13.35 萬元;獲批省級學會以上課題25 項,共獲省、市財政12.95 元專項經費支持;教師公開發表各類學術論文266 篇;教師獲準實用新型專利46 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