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嘉寧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新前街道中心幼兒園
項目化學習 ( 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 是指幼兒在一段時間內,通過對一個真實、有吸引力的問題或課題進行持續探索和研究,并運用自身已有知識、經驗去解決探索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從而獲得核心知識和經驗的所有活動總和。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幼兒將經歷和過去完全不同的過程,不再如“教師主導的課程”一般匆忙獲得一個顯性結果,而是要在指向自身學習品質(好奇、專注、合作等)的驅動型問題情境中,借助現實的具體事物等條件,在觀察、思考、討論、實驗、調查、比較的過程中獲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
本土資源作為幼兒自小賴以生存的生長環境,幼兒對其的熟悉程度高,將其融入幼兒的教育中,能更好地幫助幼兒學習與成長。新前智能模具小鎮于2017年11月列入浙江省首批7家高新技術特色小鎮創建名單中,我們利用“模具”這一本土特色,開展“趣味模具”課題。遵循“挖掘本土資源,促進幼兒發展”的原則,尊重幼兒身心特點和發展需要,引導和鼓勵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與周邊環境進行積極互動。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杜威認為,興趣不是學習,它只是學習發生的條件,教育的目的是發展思維。濃厚的興趣能夠激發幼兒自主求知、探索、體驗的愿望,項目化學習的邏輯起點是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因此,在項目化學習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更好的互動來發現“童趣”,看懂幼兒的關注點,并在觀察和回應中聚焦探究問題,支持、幫助幼兒獲得新經驗。
我園大班段有50%的家長從事模具制造行業,幼兒對模具并不陌生,耳濡目染下,他們對這些工藝有著些許了解和濃厚的興趣。在“趣味模具”課程實施前,教師發下“我知道的新前模具”課程前期調查表,其中包括“你知道什么是模具嗎”“你身邊有什么是模具制作的”“制作模具有什么工序”等,幼兒將知道的內容表征出來,也通過詢問從事模具行業的家長、互聯網查詢、多媒體等方式,了解本地的模具產業。
【場景描述】
發下調查表的第二天,大家一起討論調查的結果。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幼兒講解自己對于模具的理解。
甜甜:“模具就是一種做東西的工具。”
玖玖:“模具可以把東西一模一樣地印出來。”
嘟嘟:“勺子是模具做的,垃圾桶也是模具做的。”
天天:“原來我們身邊有很多的模具作品呀!”
隨后,教師拋出一個開放性問題:“你想用模具做什么?”有的幼兒說想做布丁,有的幼兒說和媽媽去過手工坊,在那里可以用模具做蠟燭。選擇哪一個呢?幼兒進行了投票選擇,“創意蠟燭”以高票勝出。
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鼓勵幼兒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問題,進而不斷推動幼兒學習,在尊重、跟隨幼兒興趣和思維的過程中,讓幼兒參與項目內容的創生。為此,基于幼兒的興趣愛好,我們生成了“創意蠟燭”項目活動,開啟了一場與模具親密接觸的旅行。

項目課程的實施以幼兒為本位,幼兒的參與就會是積極主動的。因此,自主學習成為“模具小鎮”“創意蠟燭”項目活動的關鍵點。
設計合理的驅動性問題是啟動項目化學習的起點。一個好的問題能夠給幼兒提供一個廣闊的多向度探索空間,而問題的解決過程即是幼兒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在確立“創意蠟燭”課程后,教師拋出兩個驅動性問題,引發幼兒的深入思考。
1. 蠟燭制作需要什么樣的模具和材料?
2. 蠟燭制作流程是什么?
通過驅動性問題的提出,幼兒進行思考,尋找合適的蠟燭模具,探究蠟燭制作的秘密。通過集體活動,他們知道了制作蠟燭需要用到加熱爐、燭芯、色素、大豆蠟和蜂蠟等材料工具,需要將大豆蠟和蜂蠟融化,再加入色素,最后注入擺好燭芯的模具中。所帶來的模具要大小適中,形狀多種多樣,這樣做出來的蠟燭形狀也會很好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提出,要讓每一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要支持、鼓勵幼兒大膽探索與表達。通過自主學習、收集材料,幼兒知道了制作蠟燭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及制作流程。這時,教師引導幼兒再次梳理總結制作蠟燭的步驟,使用從家里帶來的廢舊材料(模具),進行親身體驗。在制作過程中,幼兒將大豆蠟和蜂蠟進行配比,融化成蠟液,調配顏色,然后注入模具。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場景描述】
教師關注到了第二組的玖玖,他帶來的是裝糖果的一次性塑料模具,遇到高溫可能會發生變形,知道其中原理的教師并沒有選擇馬上提醒他,而是靜觀其變,讓他自己發現問題。只見他將蠟液注入所帶來的模具中,滾燙的蠟液一接觸到模具,馬上產生了變形。玖玖發現了這個問題,他拿起模具反復地觀察,又伸手小心地碰了碰凹陷的地方,冷卻后試圖將它壓回去,但都無濟于事。

帶著這個問題,玖玖和同組的幼兒進行了小組討論,一步步地回憶制作流程,到底是哪一步驟出了問題呢?這時小雅提出:“我的模具是鐵做的,它沒有變形,你帶來的是什么材料的模具?”大家這才想到,會不會是因為模具材料的緣故導致變形呢?于是大家紛紛拿出自己的模具,發現一共有以下幾類:一次性塑料制品、普通塑料制品、鐵制品和玻璃制品。小組成員發現是模具材料的原因,一次性塑料制品遇熱會發生變形,而且在變形后還會散發一種難聞的氣體,對人體產生傷害。鐵制品和玻璃制品都能夠承受熱量,且不會變形。大家在實驗中,決定淘汰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另外幾種材料的模具。

小組討論,尋找答案

幼兒從家里帶來的模具
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放手讓幼兒大膽探索,嘗試錯誤,從 “試錯”中找到正確方法,這更能激發他們繼續探索的決心。而面對失敗,我們可以選擇三步走的方式:“接受—思考—改進”,即引導幼兒坦然面對失敗,知道失敗并不可怕,更重要的是能夠自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很明顯,上述案例中的玖玖就能夠直面自己的“失敗”,最終在同伴的幫助下找到問題的答案,這其中體現了他良好的科學學習品質。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科學猜測過程中,幼兒雖然遷移了自己的生活經驗,但與最佳方法存在一定的距離。因此,鼓勵幼兒通過操作來驗證其猜想十分必要,而大班幼兒也更愿意通過事實證據尋求事物的合理解釋。
【場景描述】
在前期經驗積累中幼兒發現,有一些造型奇特、有創意的蠟燭最后都是脫模進行展出的,那么“做好的蠟燭模具如何進行脫模”成為又一個驅動幼兒進行持續討論的話題。欣怡說:“把蠟燭從里面倒出來就可以了吧!”鳴鳴說:“要用力拍出來。”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順利脫模呢?幼兒自發地分成三個小組,制訂了實驗調查表,每組對照猜想內容逐一開展實驗活動,其中也咨詢了在模具廠工作的爸爸媽媽們。最后,他們將收集的信息進行了分析和綜合,得到了以下幾種方法和結論:
第一組:用手拍或擠壓的方法,發現蠟燭會產生變形。
第二組:使用工具剝離的方法,發現蠟燭表面和邊緣在剝離中會有部分破損。
第三組:用開水或吹風機的方法,由于兩個工具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高溫將邊緣融化,從而順利脫模,此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蠟燭原來的造型,可行。

第三組幼兒實驗脫模

回顧學習過程
對幼兒來說,科學知識的獲得來自他們的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與親身體驗。從大膽猜想到實驗驗證,再到幾種方法的比較,每個活動環節不僅契合幼兒學習特點,而且具體、可操作。在此過程中,幼兒通過實驗活動一一驗證先前的猜想,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形成高階思維,獲得在項目活動中的深度學習。
一個地區的本土文化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我園周邊有大量的模具生產企業,獨具特色的模具已然成為本地一張亮眼的名片。項目預設時,我們將家長、社區資源整合到項目系統中,同步規劃家長、社區工作,將幼兒園、家庭、社區教育融為一體,充分發揮項目活動對幼兒發展的價值,也豐富了項目的實施內容。
《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智能模具小鎮會客廳離我園不到2千米,是一個集博物館展示、商務洽談、文化休閑和旅游接待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體驗場所,是本土模具產業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幼兒實地考察的最佳選擇。
【場景描述】
“趣味模具”項目課程后期“生產”出了多種模具產品,幼兒提出想要在幼兒園里“建造”屬于我們的“趣味模具”展覽會,大家決定周末一起前往模具小鎮會客廳進行實地考察。在會客廳里,幼兒在“模具歷史館”了解到古代的人們所使用的模具,祖先們用最原始的方法制作模具。在“模具展品館”,他們驚訝地發現我們每天佩戴的口罩也是用模具制作而成的,大家發現在口罩成品的展覽旁,有一塊展板,上面標注著該成品的制作流程。悠悠提議,我們也可以把自己的制作流程畫下來,大家表示贊同。于是大家著手開始設計,把制作流程記錄下來。

參觀模具小鎮會客廳

了解古代的模具生產工藝
幼兒園與社區合作共育的過程中,幼兒園能夠利用社區的各類資源,更好地發揮幼兒園的文化輻射作用。社區通過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為幼兒園提供支持與幫助,實現優勢資源的共享和互補,形成強有力的教育合力,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我園有50%的幼兒家長從事模具制造行業,他們比教師更了解模具這一產業,我們會在班級群中匯報項目活動的進展,家園之間就項目活動中的問題、解決的途徑和方法進行交流,密切了家園合作,讓家長進一步了解幼兒園課程實施情況,充分發揮有效的家長資源,讓家園合作更密切,互動也更順暢。
家庭合作小組活動能較好地滿足幼兒的個人興趣,因為家庭合作小組活動時間、形式相對寬松自由,組成人員是班級的各個家庭成員,成人能及時關注到個體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幼兒學習過程充滿熱情,有效釋放他們的潛能。隨著活動的不斷推進,項目進入了高潮。除了“創意蠟燭”以外,各種各樣的“模具制品”出現在我們面前,如食物模具——布丁、飯團;生活用品模具——唇膏、香皂、蠟筆;玩具模具——多米諾骨牌、小動物玩具……在家長的幫助下,我們生成了“趣味模具”評比活動。我們鼓勵家長和幼兒組成家庭合作小組,利用家長的專業眼光檢驗幼兒的模具制作過程,如,從事模具電腦編程的甜甜叔叔認為第二組的設計圖紙可以增加樣品長度這一項,會讓成品更加精致;從事模具加工業的朵朵爸爸指出多米諾骨牌模具成品在后期拋光的時候做得還不夠細致。這個活動不僅擴展了幼兒的認知視野,也鍛煉了幼兒的交往協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口罩的流程展板

蠟燭制作流程

家庭合作小組

幼兒模具作品展出
一個項目的評價階段并不意味著結束,而是繼續探索的“生長點”。在項目活動結束階段,我們開展了項目活動評價,提升項目活動對幼兒的價值,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與發展。
項目化學習需要很多人參與,項目化學習開發的主體是幼兒和教師,有時因為項目開展的需要還會邀請家長、項目相關工作人員(模具小鎮工作人員)等參與,因而與項目有關的人員都可以參與項目化的學習評價。
【場景描述】
在調色組的實驗后,天天的媽媽向教師描述這段時間幼兒的變化:以往天天不愛鉆研,沒有耐心,做事情不夠仔細,但自從分到了調色實驗組后,他開始觀察身邊的各種色彩,看到橘色的氣球會說:“橘色是紅色和黃色變出來的。”看到玫紅色的玩具會說:“玫紅色是紅色和紫色變出來的。”他還會主動要求去文具店買來各種顏料進行配色實驗,匹配出不滿意的顏色也沒有放棄,在表格里劃去,接著調整心態重新進行實驗。
通過家長的評價和反饋,教師發現項目化學習讓幼兒 專注與堅持的學習品質得到提升,幼兒在項目化學習中表現出了堅持性、主動性、專注等學習品質。這也間接說明 “創意蠟燭”的項目化學習對幼兒是有吸引力和挑戰性的。項目化學習的多元評價意識,提升了教師的職業敏感度,促使教師積極地將專業知識與教育實踐相結合,也密切了家園合作,讓家長進一步了解幼兒園課程實施情況,讓家園合作更密切,互動也更順暢。
項目化學習評價多元且豐富,可以同時運用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策略來評價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場景描述】
幼兒自發組織了“嘰嘰喳喳茶話會”。在茶話會上,大家一起回顧了“調色實驗”這一項目活動的過程, 以及大家圍繞“如何呈現漸變色”這一問題開展的一系列活動。科學、藝術、數學三個領域的知識技能也因這一問題而串聯在一起。在回顧中,幼兒的相關經驗和能力獲得進一步的梳理與總結。

記錄“創意蠟燭”項目實施過程的展板
項目化學習的時間、空間跨度比較大,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做好幼兒日常項目化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其中,檔案記錄就是項目化學習過程評價的一種重要載體。教師可以把幼兒在項目化探索中的各種問題、想法、解決策略,以及自己的觀察記錄、幼兒的活動照片及家長評價等放入檔案之中——這種文件檔案是在項目化學習中,由幼兒、教師、家長等與項目發生聯系的人共同建立的,其中,記錄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情況,實現了對幼兒項目化學習的動態評價。
本土資源是幼兒園環境建設的有力依托,是進行幼兒園環境創設、優化幼兒園教學的重要資源。因此,幼兒園要深挖當地本土資源的教育意義,進行幼兒園環境的創設。同時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幼兒園環境的創設,帶領幼兒將地區本土資源融入幼兒園;加強本土資源和幼兒園項目活動的結合,帶領幼兒走近生活、感悟地方文化,進而提升幼兒園教學效果,提升幼兒的文化感知力。
在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創意蠟燭”項目課程開展中,教師需要積極探索本土資源和幼兒活動的融合,時刻關注課程實施的出發點、關鍵點、支持點、生長點,放手讓幼兒發現問題,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解決問題。只有教師支持幼兒在課程實施中探索、試錯、驗證,這樣才能更好地在幼兒心田播下對家鄉了解、認同和歸屬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