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潔
(濟南市章丘區旅游發展中心,山東 濟南 250200)
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自娛自樂、大家參與、自己開發的社會性文化,具有群眾性、傳承性、自娛性,有精神調節、宣傳教化、普及知識、團結凝聚、促進社會穩定的作用。首先,它的主體是群眾,客體是活動。其次,群眾文化范圍廣,大都是文化娛樂活動。再次,群眾文化含有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隊伍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群眾文化又發展為兩種,一種為群眾自發進行的群眾性活動,另一種為公共文化,為社會參與、政府主導的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提供精神營養,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生活需求,保障群眾文化需求的公益性機構和服務的和。
在時代發展的各個階段,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始終發揮著引領功能。人民群眾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起到關鍵作用。新春祈福開筆禮、掛燈籠、猜燈謎、七夕民俗、鼓子秧歌、罐子燈、加古通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通過群眾文化活動傳承下來的。穿漢服、正衣冠,入泮池,過大成門、走樂臺,對孔子先師行禮,然后,行至明倫堂,拜謝父母表示感恩之情……每年的新春祈福開筆禮上,小朋友們通過這種傳統但是有魅力的儀式,懂得尊師、重道等傳統的文化精髓,以后會終身受益。一代代先輩們創造的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了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因此,我們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時候,應注意多開展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活動,讓人民群眾在滿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能學習并繼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我們黨來自群眾,一直倡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中國共產黨開展工作的其中一個法寶是走群眾路線。群眾文化工作可以傳播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用先進文化啟迪群眾思想,教化群眾心靈,有助于黨和政府各項工作的開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潛移默化,使之成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追求;一旦成為群眾的共同追求,就能夠凝聚群眾力量,去實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因此,各地相關部門要用豐富形式來開展多種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認真做好黨和政府聲音等先進文化的宣傳。
做好群眾文化工作是宣傳、普及科學知識的很重要的途徑,通過群眾文化活動可以讓群眾接受更多的文化知識和提高文化知識的途徑,有助于吸引群眾學習知識,參與公益,傳承文化,提高素質。傳現在群眾文化活動品類繁多,有高雅藝術,也有大眾藝術;有市井文化;有享受藝術,有實用技術。我們開展的很多科普知識、科普展覽、科普活動、農業科技展覽就是通過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提高群眾參與度和知曉度,達成科普群眾的目的。
通過將黨和國家的群眾工作要求和宣傳內容,通過專業人員的藝術加工和創造,以莊戶劇團展演、話劇、小品、相聲、三句半等形式表現出來,傳遞知識、政策和聲音,凝聚社會共同力量。群眾文化團隊成員一方面是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另一方面又是黨和政府執政服務的對象,他們在活動中可以自己了解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還可以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達給廣大群眾,能夠最大地凝聚社會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另外,將基層群眾的呼聲傳遞上去,便于黨和政府了解群眾。
近年來,國家非常注重公共文化場館建設,章丘的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建設迎來了大升級,全部躋身國家一級館。筆者了解到,2019年底章丘區建成覆蓋全區的18個圖書館分館和521個農家書屋,實現與總館圖書通借通還。分館全部統一掛牌、統一配書、統一業務管理平臺、統一管理制度、統一安裝數字閱讀設備的“五統一”原則。農家書屋圖書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管理制度,連續三年購買212835冊圖書,對全區農家書屋進行了圖書更新、補充。2019年底,章丘覆蓋全區的18個文化館分館也已建成,通過總館的策劃、組織、指導,實現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推廣、公益性文藝輔導,文藝骨干挖掘、培養工作,上下聯動,帶動群眾文化活動水平不斷提高。全區已建成鎮級文化服務站18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32個,達到100%全區覆蓋。這就使群眾文化在區街道社區駐下來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周末時光、節假日、寒暑假,區里的文化場館,村社區的書屋,很多都是座無虛無席,聽講座的、讀書的、免費培訓舞蹈的,都自得其樂,享受難得的文化時光。
利用每年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經費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鍛煉群眾文化工作隊伍,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平陰2019年的正月初八至十五,連續8天,召集來自全縣8個鎮(街道)的民俗表演隊伍輪番在玫瑰湖濕地公園西南門同臺獻技,這成為自2011年全縣傳統文藝會演暫停以規模最大的一次,最高潮的時候現場觀眾過萬人,一位擠不到前排的老人,寧肯在最后邊角落里坐著,也要瞇起眼睛隨著鼓點哼唱;正月十二至十五,連續4天,平陰請濟南豫劇團在環秀廣場舉辦8場傳統古韻盛世戲劇演出,而且賞絕大多數都是獲得過“小梅花”等知名大獎的名角兒,讓全縣的戲迷群眾好好地過了一把癮。不僅縣城的文化鬧春高潮迭起,在平陰廣大鄉鎮、農村更是利用春節這一難得的休閑時光,鉚足了勁地放開歌喉扭起腰肢,盡情嗨起來。孔村鎮請來國家一級演員馬蘭、張慧、河南電視臺《梨園春》首席板胡李樂匯等知名演員現場演響《穆桂英掛帥》《探陰山》等知名曲段;東阿鎮、洪范池鎮的莊戶劇團重拾多年前走村串巷的傳統,把扭秧歌、滑旱船這些傳統文藝節目送到鄉鄰群眾家門口。開展戲曲進鄉村、新春走基層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大年民俗展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40多場,舉辦了100多支隊伍1000多人參加的大型廣場舞比賽。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將傳統節日整合到群眾文化活動中。將群眾文化活動和傳統節日有機結合,因為這是我們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形式。近年來,我國社會不斷發展,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一些年輕人并不知道我國傳統節日的日期。因此,要發揚優秀傳統文化,進而增強我國群眾的文化自信。平陰就是通過春節和群眾文化活動結合,開展了春節祈福開筆禮,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他們將開筆禮作為一年傳統文化傳承的開山之作,更是重頭戲。這個活動以后,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名師講授傳統文化講座、文物書畫展覽等高潮迭起,讓所有參加到中間的人持續汲取精神享受和文化養分,補足精神之鈣。結合傳統節日、民俗藝術和特別的紀念日,一年累計開展愛國主義、傳統美德等150多場活動,尼山書院傳統文化課開講256課時。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其實現實中,政府各部門、街道(鎮)、行業協會等社會力量對傳統文化傳承都很重視,也有需求,群眾文化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文化的力量滋潤心靈、推動工作。確立“各炒一盤菜,同辦一桌席”的目標,充分發揮自身豐富文化、載體多樣的優勢。平陰文化部門就和壹知文化一起建成圖書館分館,中國郵政合作成立少兒閱覽室,和濟南畫院共同舉辦優秀書畫作品展覽,與宣傳、紀檢共同開展了古代廉政家訓展,與科協一起舉辦科普展,這樣借力推動了群眾文化工作高規格、高水平的開展,起到了資政育人、潤物無聲的作用,緩解了資金、選題、人才等力量難題,吸引社會各方的關注。特別是廉政清官和家風家訓的展覽,用圖文形式展示了20多位古代官吏清正廉潔的精神,數百幅家訓、家規、家書,則讓人們體會到古人為官處世要求嚴格、修身齊家的家和萬事興精神。紀委領導表示,這一形式對于深化“四種形態”教育運用效果頗好;觀展的群眾表示,將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傳播正能量,涵養清風正氣。
要使文化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文化惠民工程開創新局面,文化保護傳承展現新亮點。以2019年春節期間各項文化活動為例,為推動文化扶貧進基層,平陰文化部門組織人員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給各鎮街精準配送演出服飾、器材和音響設備等,同時,安排村級文化輔導員免費為演出人員培訓,培訓群眾文化隊伍的骨干730多人次,指導文藝院團開展各類藝術演出、公益培訓、群文活動等150多場。村社區的文化服務中心日趨完備,形成縣、鎮(街道)、村居(社區)三級文化服務網絡,才能真正做到文化活動有陣地、文藝演出有隊伍、文化培訓入人心,極大改善鄉村文化條件,全面提升了區縣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組織好參觀、展覽、借閱、講座、書畫研習、文體活動等,保障群眾文化生活,豐富群眾文化權益、烘托節日氣氛。積極開展文化志愿者服務活動,組織文化志愿者深入基層鎮(街道)、村(居、社區),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技術指導,培養群眾文化帶頭人,促進群眾文化活動的普遍開展。組織文化志愿者開展面向老人、未成年人、留守兒童婦女等特殊群體的文化藝術公益培訓、展演展示、義務輔導等志愿文化活動。
加強區、街鎮、社區(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和農家書屋建設,實現公共文化基本設施全覆蓋,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化、優質化水平。結合城市建設布局,建設規劃示范性群眾文化藝術培訓和交流、休閑文化娛樂以及大型文藝演出場地,配齊開展文化活動必需的器材;建設有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的廣場,保障群眾文化活動基本需求,慢慢地改善現代化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能力偏薄偏弱的局面。
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農村“戲曲進鄉村”免費送戲、三下鄉及政府購買文化惠民劇場演出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堅持把群眾好評作為標準,用群眾的需求作為導向,進行省、區、市三級共同購買文化惠民演出活動,讓大家花更少的錢就可以欣賞到有品位、有檔次、更高端的演出。實施優秀傳統藝術發展傳承計劃,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從我國文化資源大庫中選取主題、獲得靈感、吸收養分,去推出一大批以文化人、滋養人心的優秀文化藝術作品。
提高新時代群眾文化工作建設水平,高水平很專業的人才隊伍必須到位。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做好群眾工作人員的政治思想與技術培訓工作,樹立積極為群眾服務的思想,把為群眾開展文化服務真正融入生活當中。二是制定合理的工資體系,暢通晉升渠道,吸引更多優秀文藝人才從事群眾文化工作,嚴要求高標準的招聘群眾文化工作人員。三是對群眾文化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組織不同層級內的人員定期、不定期進行學習交流,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四是組織不同層級專業文藝人才組成文化志愿者隊伍,開展文化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等。五是面向社會開展免費培訓,積極組織區域內宣傳文化文藝行業的業務人員一起培訓,依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和各類文化體育藝術團體開展文化志愿服務,使文化志愿服務工作制度化、常態化。
新時代要提高群眾文化工作的效能,政府和社會一定要加大扶持力度,特別是資金、技術與人才方面。資金方面,要加大投入,建設好三級硬件設施,足額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足夠的公共文化服務經費。技術方面,相關部門不但要重視線下群眾文化活動,還要利用互聯網技術開辟文化建設新的渠道。建設推廣線上推廣平臺,加大宣傳。積極推進智慧文化館、智慧圖書館、智慧博物館等建設,提升群眾文化服務效能。人才方面,上級定期委派專業的文化藝術人才到基層進行掛職,定期將優秀的節目拉到基層進行展演,將先進的節目、技術輸送到基層,進一步開拓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人員的思想認知和業務能力,另外。還要保護支持地方民間文藝團體,給予適當的支持,推動本地優秀民間藝術文化的傳承推廣。
相關文化主管部門和業務部門應當創新思路,轉變群眾文化工作長期內容單調、形式單一的現象,推廣出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受眾廣泛的群眾文化活動,增強對群眾的吸引力和參與力度。進一步傳播正能量,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思想政策。發掘地方特色文化,如章丘區的芯子、平陰的獨輪車、商河濟陽的鼓子秧歌等,利用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文化方式,在喜慶的節日等組織開展活動,在建設開展群眾文化的過程中,既要注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也要順應社會新形勢及廣大人民群眾日益變化的精神需求,積極吸收先進文化和形式,將其融入日常的群眾文化活動中,促進群眾文化的創新,為群眾文化建設注入新活力,保障群眾文化工作更好開展,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