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時髦
文化語境對話語的解釋、分析、影響和制約作用,決定了其在任何一種話語體系的構建之中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文化自信是發展21世紀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以及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文化體系必須考慮的文化語境[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動力,也是文化自信培育的根源。它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特色與精神實質,有助于為文化自信筑牢根基、提供支撐、注入可持續動力,幫助大學生樹立強大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讓大學生長志氣、硬骨氣、厚底氣。因此,應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建設、實踐建設以及傳播建設,深化大學生對其的認識和認同,提升大學生在文化層面的志氣、骨氣、底氣。
文化自信是指某一國家、地區或民族的人民,對于本國家、本地區或本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價值體系、精神追求以及文化傳統等所持有的高度自豪感與認同感,并且樂于主動傳承、弘揚與創新這些文化。文化自信的內核力量源自于國家、地區或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原因在于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增強文化自信,而整個國家、地區或民族的文化自信又能夠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更好傳遞。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文化,丟掉了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文化對于一個國家與民族而言,屬于一種標志性的象征。從某種層面上講,文化自信是一種意識,也是對本國文化深層次的理性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華夏兒女文化自信的根基,特別是對于培養新時期大學生文化自信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與作用。歷攬我國古代遙遙領先的四大發明、意深境美的古詩詞、百家爭鳴的文化思想碰撞、嘆為觀止的敦煌莫高窟、飽含東方氣韻之美的蘇州園林等等,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寶藏。獨具特色的民族精神與民族節日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一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出個人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有機統一整體,也令每位國人的愛國之情油然而發。
高校是培育大學生吸納與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作為國家未來發展與建設的后備力量與主力軍,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接納程度與認可度直接關系其思想進步程度與高度,其文化自信程度也直接關系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與制度的自信、理解與踐行,關乎我國整體文化建設水平,是提升我國軟實力的關鍵點與著力點。因此,深化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層次,筑牢其文化自信,對培育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現代化人才影響深遠。
隨著我國的迅速崛起,各種勢力在資本增值邏輯的主導下,試圖借助更加溫和的數字技術與信息宣講自身文化的優越性和合理性,虛化、架空、污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實現對我國公眾的“精神馴化”。特別是在近些年自媒體和綜藝節目繁榮發展的時代發展進程中,部分西方國家為了實現資本增值和國際話語權霸權,開始借助這些看似“人畜無害”的媒體技術進行“文化殖民”“審美殖民”,通過輸出自己的文化理念、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讓我國社會公眾對其文化形成認同感,削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與自信感,解構我國文化主權;在這種形勢背景下,部分大學生深受其害,受到精致利己主義、泛娛樂主義、個人主義、普世價值等不良思想文化的影響,產生了諸如“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西方文化節日一個都不能不過”、不喜艱苦奮斗、憤世妒忌等行為表現與思想傾向,在無形之中消解著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理想斗志。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是新時代青年群體必備的基本素質,也是新時代青年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其中文化自信對于“三氣”青年培養的作用顯而易見,只有確立文化自信,才能使青年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忠愛國等思想觀念,抵制一切外來文化的沖擊和侵蝕,成長為志氣強、骨氣硬、底氣足的中國夢筑夢者。
如果大學生不認識、不理解、不接觸、不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生文化自信就如同無水之源、無樹之林。從大學的教育現狀看,部分高等院校尚未打造專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多以選修課形式供給,且在此過程中也存在著教學零散不系統、教學內容缺乏活力、側重于歷史了解而非文化感悟等問題。在途徑相對單一、狹窄的教育體系下,大學生雖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一定了解,但是關于如何理解不同時期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精神特征、價值指向等深層次問題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導致大學生難以產生文化認同感。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核心觀點,馬克思認為,實踐決定認識,離開實踐的理論容易變成“權威話語的集體獨白”[2]。顯然,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離不開實踐。就當前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問題而言,在校園社團活動上存在著特色化不足、類型相對單一、數量相對較少等問題,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領域的專業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社團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尚未充分激發;在教育實踐活動組織上存在著個性化不足、本土化不強、質量不夠高等問題,缺乏與地域內傳統優秀文化的對接,社會化實踐與網絡化實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活動數量相對較少,容易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變為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造成大學生對其產生疏離感和陌生感。
傳播體系具有文化傳承、信息傳導、思想引導、輿論引導等作用,能夠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用戶吸附力、社會連接力、文化影響力,大學生見識到真實、立體、全面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而確立恒久而堅定的文化自信[3]。從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建設現狀來看,在對誰傳、傳什么、怎么傳的基本問題上亟待優化,存在著數字化程度不高、交互化程度不深、精準化程度不強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全媒體傳播體系尚未建成,數字化傳播體系較為缺乏;往往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觀,奉行著“我想說、我要說、你要聽”的獨白式傳播邏輯,學院氣、學究氣較為嚴重;仍舊延續著大水漫灌式的傳播方式,沒有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精準生產與傳播;在種種因素影響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往往不能夠真實、真情、真誠地傳播,不利于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發展。
課程建設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批判數字帝國主義文化殖民、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要求高校重視大學生的文化矯正和培育工作,建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供給內容的課程體系,幫助大學生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自覺、自強[4]。一要開展西方文化辯證認知與批判課程體系。為了揭穿西方不良文化的真實面目,拓展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高校應秉持開明包容的態度,把握西方文化在我國社會生活領域的演化與發展規律,有尺度有尺寸地傳播值得學習的西方文化,化解西方不良文化給我國傳統文化主體帶來的鏡化風險,構筑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防火墻”。二要構筑四位一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推進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體系建設,建構以必修課、選修課、網絡課、思政課四位一體的文化育人體系,強化三全育人,在堅持提升大學生文化、為社會主義服務方針的前提下,以層層推進、循序漸進的原則,為大學生供給具有生活和時代氣息的多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使大學生能夠正確認知、全方位接觸、真實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型多樣、藝術鮮明,涉及服裝、風俗、手工藝、美術、舞蹈等多個領域,能夠與校園社團和實踐活動協同育人,在發展核心素養的同時提升文化自信。首先,鼓勵特色化多元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團建設。高校要確立社團品牌化發展理念,鼓勵大膽探索、千帆競發,用實際行動指導、支持青年大學生結合自身專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細化分化,成立諸如漢服文化社、扯鈴社、龍獅社、鼓鑼社等特色化的傳統文化社團,讓青年大學生通過社團活動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5]。其次,打造個性化本土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活動。堅持網絡實踐和生活實踐的齊頭并進,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活動與地域文化、區域經濟發展、學術建設、教育學分、專業能力發展之間的聯系,開發設計諸如著漢服、猜燈謎、經典晨讀、專業文創設計、短視頻制作、圖文創作、下鄉尋文、傳統節日場景再現等實踐活動,打造各種參觀考察活動、志愿服務活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活動進社區、進企業、進生活[6]。比如,可舉辦國學經典的晨讀活動,預先幫參加活動的大學生選定晨讀篇目,以物質與精神激勵為引導手段,使大學生運用晨讀感悟國學經典,收獲海躍龍鳴之悟。
只有勇于突破常規、更新方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置于數字媒體發展潮流中,體現時代性的傳播話語與路徑,才能更好地實現文化內容的精準對接,擺脫“要你看、要你聽、要你學”的固有邏輯[7]。第一,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的數字化傳播運行。依托微信公眾號、圖書館數字服務平臺、校園管理服務平臺、微博賬號等新媒體渠道,堅持去神秘化和經院化的原則,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生活化、時代化;運用圖文形式、音頻形式、漫畫形式、虛擬現實形式等多媒體形式,搭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傳播平臺,打造優秀傳統文化智慧體驗空間,以此實現全時空的泛在運行,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再失蹤、失聲、失語;第二,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的對話化傳播運行。以校園網絡直播平臺、微信公眾號、QQ群等為交互媒介,重視信息的雙向流動,不斷加強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對網絡輿情、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社會熱點新聞的內容回應,建構開放、互動的自由化傳播場景,進而增強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動感和活性,實現獨白式育人向對話式育人的轉變;第三,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的精準化傳播運行[8]。積極擁抱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利用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留下的各種數據,實現每個大學生的畫像分析和勾勒,并運用智能分析算法精準推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量體裁衣、精準供給。
在意識形態話語權、文化話語權斗爭日趨白熱化的新時代背景下,可以通過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增強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自信感,堅定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筑牢國家文化安全防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