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瑤
(中原工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7)
“立德樹人”理念,即是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一理念是現今我國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為了有效提升輔導員工作的效率與質量,要將相應的措施植根于平日教育中,讓輔導員工作更具針對性,進而培養出更多高素養的人才,這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也是本文探討的目的,希望“立德樹人”的理念能夠得到更多輔導員的認同與踐行。
“立德樹人”理念下,育人主體多元化。在以往的教育過程中,育人往往被視作校方、教師的責任,家長鮮少參與,也不牽涉社會。但是在“立德樹人”理念下,育人的第一點要求便是“人人參與”,而輔導員則需要擔任組織者的角色,與其他相關的角色達成聯系與合作,建立起協同育人的體系。首先,輔導員要與校方積極溝通,明確育人需求的相應規劃。其次,洞悉學生家庭狀況,與家長形成常態化溝通,因為家長是學生最為親近的人,對其成長與發展也有著很大影響,輔導員必須要與學生家庭建立起合作關系,才能讓教育工作更具針對性。最后,要與心理咨詢服務機構、就業實踐指導機構以及更多相關的機構,要建立起系統化的培育體系,讓學生的身心不斷得到完善。
始終守護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安全是育人的基本原則,也是“立德樹人”理念下對輔導員教育工作的第二點要求,即“全程育人”。學生的校園生活當中,輔導員要作為全程保駕護航的“守護者”,呵護學生的身心,幫助學生答疑解惑,陪伴學生渡過難關。輔導員的守護要貫穿入學的基本引導、班級建設引導、國防軍事訓練、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發展規劃與就業指導等。輔導員要對學生的各方面信息進行收集與整理,形成一份動態管理檔案,了解學生越深入,對學生的引導越是事半功倍。
輔導員是對學生有著重要影響的角色,其定位與學生的父母、長輩有著相似之處,雖然不能時刻陪伴在學生身旁,但是輔導員對于學生的關心與引導應當是不間斷的、是全方位的。這也是“立德樹人”理念下,對于輔導員提出的第三點要求,即“處處育人”。這就要求輔導員首先清楚認識到學生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要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原則規劃并落實相關工作,如果發現自己存在哪一方面的功力不足,無法很好地引導學生,則應當及時學習,豐富自身,以更好的狀態面對學生。為了達成“處處育人”的目標,輔導員應當關注學生的創新能力、藝術修養、政治素養、心理素養等多方面能力素養的培養。
協同育人是“立德樹人”理念的本質,雖然輔導員擔任著育人的核心角色,但是許多育人功能需要校方、社會、家庭、親朋以及學生個人形成五級共育的體系,才能讓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引導。
教師輔導員是特別的老師,不同于一般的老師和校長,老師輔導員是一種側重于引領、啟發學員潛力,和學員們合作討論提問,并和學員們共同處理這個提問的主要參加者,是學校心靈的工程師,學校教師輔導員要用自己的知識、經歷和心得引領學員,不僅要進行專業課程思想教學,同時還要進行大學生的日常德育教育教學工作。尤其是在中國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理念等形成變化和轉變的關鍵,心理輔導員們起到了非常關鍵的教育和引領作用。學校生活是中國當代大學生社會化、成人化的關鍵階段,而學校教師輔導員則是與高校大學生互動交流最多的教師,對學校的發展形成了至關重要的影響,是學校在發展旅途中的領導者,這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宗旨和學校以人為本的思想下對輔導員角色的客觀需要。這個角色具體表現為學校發展過程中的榜樣與良師益友。學校輔導員肩負傳播社會文明價值和規范的重要任務,其對所負責職位的心態、對學校教育的心態,還有對學業的心態,并且只有與學生真正成為知心朋友,才能深入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活動,也才能正確引導學生,才能教師相長,才能當好青春學子的生命指導老師,也才能當好學校德育與管理方面的積極工作者、組織者與引導者。輔助人員既是學校生活方式、學生學習行為方法的引領者,同時又是學校學生日常行為方法的引路人。教師輔導員必須有一個慈母般的熱心,一定要愛學生,關心學員,有了愛學生之心,關愛學員之情,才會傾注滿腔熱血。而身為一個教師輔導員如若不是真心愛你的教學對象,也當然就無法真誠服務。首先,要與學生家長達成育人共識,建立家校一體的育人體系,發現問題及時與家長交流,分析原因,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其次,要廣泛聯系與學生專業相關的社會組織團體,建立校企合作的大學生實訓基地,爭取實習就業的機會,為未來的就業做準備。最后,要對校內的活動規章制度、日程、內容等積極跟進指導,使得開展更加順利。此外,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有利身心發展的團建、戶外拓展等活動,讓學生的身心受到正面引導,才能養成更加健康的觀念和行為習慣。輔導員也要用愛心去關懷學生,用家長的熱心去照顧學員,用家長的公正去判斷,用家長的無私去奉獻,用一視之同仁心去處理,都準確地了解每一位學員的思想動態、生活問題以及學業要求等,并熱心地提出協助、妥善解決問題,這就會使學員從心底里喜愛輔導員,有多少心話都樂于向輔導員吐露[1]。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全過程育人的目標達成已成為可能,輔導員開展各項工作要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更要讓育人工作貫穿教育的全過程。
在入學之前,輔導員要負責指導學生完成入學檔案建立、專業調劑、報到、入學貸款申請等事宜。入學后,學生的學習情況、出勤管理、成績記錄、操行情況跟進、社團建立、社團活動組織、學生談話、考證事宜辦理、后勤管理、飲食問題管理等,都需要輔導員參與指導。在畢業階段,輔導員需要負責學生的就業指導,幫助學生明確就業方向,對口專業崗位,實習跟進等,讓學生的工作走上正軌。輔導員的工作需要貫穿學生入學到畢業全過程的每個環節,學生如果面臨困難,或有疑問,都需要有輔導員的幫助,這樣才能夠找到處理自己學習與就業相關各項事務的技巧。輔導員必須具有較強的組織紀律性,具有大局觀和社會責任意識,并能夠模范地執行工作規范。最關鍵的條件是班主任輔導員必須要具備優秀的職業素養,具備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工作作風,對學校懷著一片熱愛、一種責任,在危急時靠得住、沖得上,有工作熱情,能戰斗,勇于打硬仗,勇于克服管理工作中的困難。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道德準則,淵博而豐富的知識,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工作心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個人魅力,是高校領導輔助工作人員直接面向學校學生開展的工作政治思想法寶。要求大學輔導員所具備的學科專業知識儲備,除本學科專業的有關專業知識之外,還要涵蓋到高等教育、管理學、心理學等眾多專業領域。要成為一個出色的心理輔導員,吃不下一番苦功是很難達到的。
輔導員的工作內容與形式是十分復雜的,對于校內的各方面事務都需要積極參與,并且應當利用自身的專業能力素養推進各項工作的開展。這就對輔導員的個人能力素養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輔導員要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客觀地了解并評估個體,從而確立可以發揮自身潛力的輔導員職位發展為工作目標職位,人生未來發展規劃過程就需要基于個體的“職位興趣愛好、性格、才能取向,或者自主所學的專門知識技術”等個體內部各種因素,并同時兼顧到所有的外部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平衡考量后,來將個人位置放置到一種最能發揮個人優點的地方,從而最大限度地體現自主價值[2]。
輔導員的素養應當是多方面的,不僅需要指導學生的學習、生活,還需要疏導學生的心理壓力,幫助學生分析自身的就業方向。輔導員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強化自身,根據校內各項輔導工作的需求去儲備相關知識,并且接受專門的技能訓練,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不斷拓展自身的職業,才能更好引導學生。輔導員要有與學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的決心,才能讓自己的能力水平不斷提升,為學生提供各方面的幫助與指導,成為學生成長的明燈,引領學生成長,讓學生面對未來更有自信,這是輔導員的責任,也是輔導員的使命,是成就感的來源。自己的進步,與學生的進步,對于輔導員來說,都是可喜的成就。
大學輔助員重要實際崗位主要對象為高校大學生,所以高校大學生自身對輔助員崗位的主要角色期待也應是判斷輔助人員主要角色地位與作用的最重要依據,新趨勢下高校大學生自身的未來發展也產生了新的發展趨勢,一是高校大學生自身的未來發展位置更加注重個體化,二是高校大學生自身的發展走向也更加多樣化。大學生教育發展的新態勢,對大學教師輔導員管理工作給出了更高、更新的標準。因此,不少大學生自身從入校開始就格外重視就業計劃,有的大學生自身甚至完全沒有意識將學校當成一生就業的終點站,一入校就制定下了投考研究生的志愿,但也有一大部分同學卻完全缺乏合理的生涯計劃目標,甚至無知所為,這就要求有人協助其制訂個性化的長遠性生涯計劃,并加以積極指導。面臨著趨于白熱化的經濟社會國際競爭,高校大學生自身的心理實際問題也日漸凸現,高校大學生們急需心理輔導員從行為處世、學習、工作事業、個性生存等諸方面進行幫扶[3]。
如果說學生參加各種學科競賽活動更多的是對自身專業知識的一種鞏固提升,那么項目實踐活動就是更復雜,更深一層的能力鍛煉。學生在高校中進行專業知識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掌握一種能力并將其應用在未來的工作與生活中。故而在高校育人工作進行的過程中,輔導員教師還應該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項目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更快度地轉化為自身的一種能力,并在進行實踐應用的過程中產生足夠有價值的成功。高校學生因為自身社交范圍的局限性以及在認知上的差異,自己能夠主動去尋找機會參與項目實踐的并不多,也許很多學生是想要參與的,但卻不知道要如何找到這一機會。高校輔導員教師成為學生與項目活動之間的橋梁,通過學校的資源以及社會企業中的一些合作關系來幫助學生創造更多可以進行實踐的機會,從而幫助學生成為有學識,也更有能力的個體。
輔導員在對高校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樹積極、健康的心理觀念。首先,就需要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有一定程度上的認識和了解,并且要針對不同學生心理、品德的差異性,在尊重學生差異性的同時,來引導和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然后輔導員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心理差異,對于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德育教育。
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道德觀念,輔導員可以將班級學生按照不同的心理特點和道德品質進行分類,然后針對不同心理特點和道德品質的學生采取不同教學手法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輔導員為了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到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道德品質,首先應該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從學生的話語中初步了解到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道德品質。然后對不同的學生按照了解到的心理特點和道德品質進行記錄,并且進行分類,將相同或者相似心理特點和道德品質的學生分到一組。對不同心理特點和道德品質的學生進行分類之后,對不同類別的學生召開相應的交流會,對關于道德方面的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在進行第一次交流的過程中,輔導員主要以學生為主,讓學生積極地進行自我交流,而輔導員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要認真傾聽,并且仔細記錄。而在第二次進行交流的時候,輔導員不能只是傾聽學生,而應該參與發言,并且認真做好記錄。然后根據紀錄的這些數據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道德品質進行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道德品質,輔導員可以讓每組學生每星期展開一次交流會,并且輔導員要根據會議記錄做出小組學生心理觀念變化的統計表,描繪學生道德觀念的改變。然后,在進行了多次的交流之后,輔導員就可以非常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道德品質了。在充分掌握了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道德品質之后,輔導員就可以針對不同心理特點和道德觀念的學生小組進采取不同的德育教育,實現“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這樣一來,輔導員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就可以充分兼顧到每個學生,對于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思想觀念進行不同的德育教育。
“立德樹人”要求全國高校及教學主任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全領域的引導,將全面育人作為自己教學的根本任務,選擇合適的教材,形成良好的教學規范,引導全體同學思想上正確定位,行動上積極有動力,并且在各個領域都發展自我,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三全教育要求求學生知識和技能同步提高,這也是對各個高校育人體系的考驗,在各個高校中要形成良好的教育路徑,各個環節之間要很好的溝通和配合,才能夠實現立德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