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 醒
(安徽工商職業學院,安徽 合肥 231131)
現代學徒制是在傳統學徒制基礎之上提出的,具有“現代”與“學徒制”雙重屬性,是校企雙元育人的職業教育模式,主要特點是由學校和企業分擔學生的知識教育與技術訓練工作,學生的道德素養主要由教師培養,學徒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則主要受師傅的熏陶,這是現代教育體制下對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創新。在國家政府的主導下和相關行業的組織下,將職業院校的理論教學與企業的實踐工作相結合,學校和企業開展合作,通過學校教師傳授理論知識和企業導師傳授實踐經驗實現“雙導師教學”,學生在學校和企業進行“雙場所學習”,使學生在校期間既能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又能獲得實踐技能。通過校企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為企業培養高質量高技能人才,達到學校完成人才培養和企業完成員工培訓的雙重目的,從而實現學校與企業共贏,也是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舉措。
工匠精神是千百年來工匠在勞動實踐中展現出來的風采和神韻,體現了技術尖兵的優秀品質。工匠精神承載著職業精神的核心價值,對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統領意義。
工匠精神包括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不論是傳統制造業還是新興制造業,不論是工業經濟還是數字經濟,工匠始終是中國制造業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終是創新創業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國制造、中國創造需要院校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需要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更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龐大產業工人隊伍,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充沛動力。
現代學徒制是現代職業教育的新突破,工匠精神的發揚和職業教育密不可分,以現代學徒制為支撐,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現代學徒制中,培養兼具技術技能和工匠精神品質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將理論知識、基本技能與工匠精神的培養結合在一起。企業是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主體,學生在真實環境中不斷學習專業職業技能,感受工匠精神。企業師傅言傳身教傳授學生技藝技能,與此同時,學生耳濡目染師傅的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現代學徒制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支撐,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靈魂,因此,要將現代學徒制與工匠精神相結合,使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高職教育長期身陷“國家很重視,企業離不開,社會看不起”的窘境。當前,職業教育并不被人們普遍接受,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寧愿輟學也不讀職業學校的現象,折射出當前職業教育面臨的問題和短板。很多家庭希望子女以后能進機關,認為當技工沒出息、沒面子,不愿意讓子女上職業學校。甚至很多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寧愿讓孩子復讀爭取考上本科院校,也不愿意接受高職院校。本科院校的錄取工作也是優先于高職院校,導致高職院校生源基礎薄弱和生源數量不足。在這種環境下,職業教育一直熱度不高,而這也是導致“工匠荒”的一個重要原因。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以創新和質量為核心,對一線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高等職業院校培養出大批優秀技能型、復合型人才,尤其是具有高素質的工匠人才,這是高技能人才成長、高職教育質量提升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國工匠的培養需要依托職業教育,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下,采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方式,和企業共同肩負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任務,讓學生走進企業實習,師傅走進校園教學,同時注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當前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危機,就是對工匠精神認識普遍庸俗化、表淺化。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靈魂,是學生應該樹立的理想,卻也是學校職業教育容易忽視的一個盲區。“工匠精神”應該成為學校職業教育的靈魂,成為每一個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所向往的一種境界。首先,工匠自身的技能、技藝和技術是他們的物質載體和職業生涯最根本的追求;其次,他們與之相稱的獨特精神表現為他們對自己專業獨特的職業態度,沒有這種職業態度,他不能夠將自己的專業變成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再次,也是更重要的,工匠要有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有創新能力,要有社會人文關懷精神。工匠應該有更高的要求,就是對人文素養的培育,如果沒有人文素質,就不可能有職業態度的端正和專業技能的提升,也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專業上不懈創新的動力。
眾所周知,職業教育是與企業發展、科技進步、社會繁榮緊密關聯的教育類型。重振“工匠精神”自然離不開職業教育。現代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中注重滲透工匠精神,順應時代潮流,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精神,樹立起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斷增強學生的職場競爭力。當前我國進入飛速發展時代,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國與世界經濟合作越來越密切,對勞動者提出越來越多的要求,假如勞動者的技能與素質沒有跟隨時代發展進一步提升,將會面臨轉崗甚至失業,中國制造的轉型也很難順利進行。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又離不開高職教育。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在推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培養人才。但高職院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缺乏工匠精神的植入,導致學生沒有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職業追求。培育工匠精神是一個全新領域,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都還處在摸索階段。多年來形成的優先保證就業和滿足糊口營生的辦學導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很多職業院校對“傳技”和“育人”關系的把握出現了偏差。大部分高職院校沒有將工匠精神的培育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也沒有實現和現代學徒制的結合。部分院校會宣傳工匠精神,但一般都是以班會或者征文比賽的形式開展,而且持續度不夠,對學生的影響并不深刻。有部分院校會從企業邀請工匠工人到學校開交流會或者講座,或舉辦先進工匠人物事跡展覽,但學生的參與度不夠。這些都充分說明高職院校沒有系統規劃如何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另外,現代學徒制學生在企業實習時,企業也沒有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甚至有些師傅本身不具備工匠精神,更無法言傳身教影響學生。
工匠精神培育模式決定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否成功。目前,很多高校缺乏工匠精神的考核方式和內容,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同時,雖然企業和學校聯合開展現代學徒制模式教學,卻缺乏培養工匠精神的意識。另外,多數師傅本身只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術,缺少專業化的教育教學經驗,使得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往往差強人意。如果沒有確立工匠精神的評價標準,學校考核學生又著重于理論知識,將會對其技能考核不夠重視,不能將工匠精神貫穿到技能考核中,同時高職院校缺乏自己是工匠精神培育主力軍的思想意識,不能有意識主動地去思考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情況,影響工匠精神培育目標的實現。在職業學校教學過程中,明確工匠精神考核標準,既能為任課老師指明教學方向,又能給學生立下學習目標,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潛移默化感受工匠精神。企業文化是企業成功的基石,具有一定的激勵和導向作用,與此同時,企業文化決定了企業的價值取向,如果企業文化中缺失工匠精神,企業員工勢必會影響企業培育學徒工匠精神的效果。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忽視工匠精神元素的植入,無法意識到工匠精神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會導致企業很多師傅雖然擁有高技能,但卻缺乏工匠精神,更無法在企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在現代學徒制模式下,各高職院校必須要注重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校企合作的密切程度會影響人才的培養質量,關系到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就目前來看,大部分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都存在校企合作力度不夠、校企聯系不密切的情況,甚至出現學徒在企業沒有明確指定的師傅的現象,導致學徒在企業實習期間不能深入地學習專業技能。另外,在學生實習期間,有的教師對實習學生不夠關心,探望學生次數較少,沒有和學生保持實時聯系,對學生在企業的具體情況也不夠了解,學校與企業溝通不及時也會導致校企合作難以深入,實習質量難以保證。現代學徒制模式下,校企合作過程缺乏雙主體過程管理,對學生實習實踐的組織、指導、溝通、考核等實習過程缺乏科學、全面的評價。校企合作的監督、管理與評價流于形式,校企聯系不夠密切。校企合作力度一方面要體現在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校企合作雙方權益上,另一方面要注重在實施層面上加強學校和企業的聯系,動態跟蹤學生培養過程,加強對學生實習過程的管理。
2019年出臺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指出將現代學徒制作為培育學生和傳承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必須將工匠精神作為現代學徒制培育的重點方向,工匠精神的作用在時代發展過程中不斷凸顯,其培育水平高低會直接影響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當前高職院校對工匠精神的培育還是不夠重視,現代學徒制背景下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質需要校企雙方共同努力,如何突破雙主體培育工匠精神的困境已成為現實的迫切需求,校企需要通力合作探索出雙主體共同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最佳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