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嘉欣,韓麗敏
(晉中職業技術學院 電子信息系,山西 晉中 030600)
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高素質的職業人才一直是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到“職業院校應當根據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合作”。同時,教育部、財政部印發的《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提出“推動高職學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為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提供有力支撐”。由此可見,從國家層面出發是大力支持校企共同發展的,通過“學業-職業”相結合的方式迅速提升技術人才的素質和能力。
校企合作的現狀仍然不太樂觀。徐平利提出了“依附型”“名利型”和“共生共長型”校企合作類型,而前兩類合作都不是基于學生培養而產生的,而是基于學校和企業自身利益應運而生的模式,但卻是很多校企合作實際存在的現象。真正做到“共生共長”校企良性深度合作的案例少之又少。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仍然存在簽訂人才培養協議或開設“訂單班”,但是并未實際落實,也沒有將課程植入,學生仍然按照原有的課程安排和課程內容進行學習,合作流于表面。所以,面對這樣的難題,本著與百世供應鏈良好的合作基礎,本文從《物流配送管理》課程為對象,針對物流核心環節——配送過程,深入進行課程改革,應用“準員工”式的理念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
從多年的校企合作的運作經驗中可知,訂單班是校企合作的熱門方式。但是訂單班往往流于在教學任務結束后固定去往某企業工作,變成企業快速流入基層勞動力的方式。所以,為了改變這個現狀,以“準員工”視閾為指導,試圖將企業和學校、崗位和學生拉得更近。首先,“準員工”式更加能夠確保學生職業道路順利發展。在企業和學生互相認同的基礎之上,以“準員工”的方式進行共同教學。企業面對“準員工”會更加用心培養,將企業業務流程和工作方法傳授給學生,而學生會在更加清晰的職業發展方向指導下,更加用心學習,體會企業文化,學習企業工作規范,增強職業歸屬感。其次,“準員工”式更加確保企業人才結構優化。目前,物流企業存在著人員流動性大、教育水平較低、專業素質差的問題,為了更加智能化、精細化的發展,物流企業正逐漸轉向專業人才培養。所以,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進入企業實習,與畢業后正式入職連接起來,以適應企業管理模式和崗位需求,培養符合企業標準的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
通過討論,確定以《物流配送管理》課程為基礎進行改革。首先,該課程是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掌握關于配送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結合并側重實踐的課程。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物流配送的基本理論,具備通用配送流程的操作技能,特別是通過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的對比提高學生配送業務的處理能力。同時,該課程對接的企業工作流程為物流核心配送過程,包括驗收、上架、訂單處理、揀選、配貨等流程,是企業效率和服務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4.2.1 課程設計理念
配送是物流行業的重要環節,根據課程的培養目標和企業工作流程來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形成了工學結合,協會合作、學做合一,突出能力的設計理念。在設計過程中,首先對倉儲與配送環節進行職業崗位分析,重點對倉儲配送相關崗位(群)的職業能力進行分析和歸納。其次對倉儲配送職業崗位進行工作任務分析,根據倉儲與配送作業流程,分解倉儲配送崗位工作任務分解,歸納典型工作任務。最后按照職業能力和企業工作流程的要求,參照行業標準,開發和設計學習情境,選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4.2.2 課程內容重構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達成、職業素養培養、崗位技能提升和職業生涯發展的要求,將課程教學內容由原來的十個模塊整合為五大模塊,構建出“道德高、知識全、技能強”的課程體系。
重構后的五個模塊包括認識配送管理、了解配送中心、熟悉配送作業、掌握配送績效評價和展望配送發展。其中,在整個課程中融入物流管理“1+X”中級認證的要求、愛崗敬業的職業素養和課程思政元素。針對課程的重點內容模塊三——熟悉配送作業,以培養“準員工”為教學目標,以物流管理專業與百世供應鏈企業的合作為基礎,根據工作需求將內容進行重構,以電商物流配送為依據,選取了貨物驗收入庫、組托上架、7S管理、訂單處理、揀選作業、配貨出庫等任務,系統地介紹了完成這些典型工作任務的知識、技能等。與此同時,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使課堂效果達到以教師教學為主體的專業素質和以企業導師為主體的職業技能雙提升。
4.2.3 課程模塊對接
以合作企業實際工作需求為依托,通過重構的教學模塊,在配送作業管理整個流程中,以百世供應鏈的業務操作為基準、以其實際工作場景為依托,在課堂中真實還原企業崗位工作內容、工作技能、設備操作等。通過與合作企業共同進行協商、探討和實地調研,將課程內容與企業崗位技能重合的部分提取出來,作為深度挖掘的部分,做到教學標準、教學內容、思政元素和崗位職能相互呼應、相輔相成。
4.2.4 教學方式改革
在課程內容重構的基礎之上,教學方式必須隨之進行調整以達到“準員工”的教學目標。所以,構建了“學生入企、企業入校”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日常的教學進度安排中,留出實踐的時間,做到課堂教學、校內實訓和企業實訓的有機融合。
①引企入校講解溝通。
邀請企業一線工作人員入校、入班為學生們進行課程專題講解。在此基礎之上,鼓勵在企業工作的本專業畢業生返校與學弟學妹進行溝通,拉近企業與學生的距離。首先,企業員工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遇到和處理過課本上沒有的實際問題,其講解可以為學生們帶來非常珍貴的經驗。同時,學生們對企業員工或是畢業學長等也具有天然的信任感,不僅可以學習到“過來人”的經驗,還可以樹立對物流企業、物流行業的職業歸屬感。例如,在貨物組托實操中,邀請物流專業畢業在百世公司工作的學長進入實訓課堂,通過對學生組托實操的觀察,對其存在的貨物堆碼不整齊、不穩定,暴力對待貨物,組托方式選擇錯誤等問題進行專業性的指導,使學生們深刻地了解到按照規范操作的重要性,保證貨物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②線上形式交流討論。
因為企業員工有固定的工作內容,所以入校時間并不能過長。針對這個問題,找到了可以解決時間和空間問題的方法,也就是利用現在發展良好、應用較多的線上教學平臺,企業導師、專業教師和學生共同加入線上教學平臺,教師在平臺發布課程全過程的教學任務,學生進行任務的完成,同時,企業導師也可以同步了解學生任務完成情況和遇到的問題。
除此之外,在企業員工時間難以協調的情況下,可通過視頻連線或教學視頻錄制的方式為學生們進行解答。教師通過課前任務布置,了解學生們的學習難點和學習困擾。在此基礎上,提前與企業員工進行交流探討,通過錄制微視頻或現場連線等方式為學生們答疑。這樣的方式更加有針對性,企業員工可以針對學生們出現問題的部分,根據自身的知識和技能積累為其進行專業化的解答。例如,貨物組托設計任務中,學生發現針對一些貨物和數量可以采用多種組托方式,出現意見分歧。此時,針對該問題請教企業相應崗位員工為學生解答,學生們可以了解到在實際工作中,貨物堆垛的安全性和效率是非常關鍵的,應優先穩定、注重效率,降低成本。
③深入企業作業現場。
通過和企業共同進行課程安排,采用“學校+企業”兩平臺的教學模式,在企業合理的安排下,帶領學生定期前往企業入職操作崗位。同時,安排企業師傅專業指導,通過實際操作、崗位輪換等,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同時積累實際的工作經驗,對物流配送各環節具有完整的概念。例如,在月臺配貨環節,課堂教學難以滿足該技能點的要求,所以與企業共同安排下,學生可以進行為期1天的月臺配貨環節實操,對企業實際需要月臺揀選、查驗、出庫的流程進行操作,同時,企業師傅從旁指導。這樣不但為企業補充了人手,還為學生們提供了真實場景、真實商品、真實問題。在工作結束后,企業師傅對學生們的表現進行打分評價。
在“準員工”式教學理念下,學生的身份從“學生”轉變到了“準員工”,對企業的關注度、職業的關注度直線提升,并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有所規劃。在這樣的心態指引下,課程內容和形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們樂于探索問題,樂于參與實踐。同時,線上教學平臺的應用突破了傳統課堂的局限,將企業和學校,老師、學生和企業導師密切聯系在了一起,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人需要大量的向學生們傳遞知識點,但是學生們的接收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所以,在“準員工”視閾下,教師不僅是老師,同時也是企業的準員工,需了解企業實際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并結合自身擁有的專業知識,更好地為學生進行講解。
與此同時,在課堂中,教師的角色更多的變為引導者,給學生拋出問題,引導其獨立思考、團隊協作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身能力。同時,教師還是一名組織者,在與企業聯系、學生實踐、入企實操的過程中,起到組織管理的作用,使學生和企業導師雙方都可以順利的完成任務,達到最大的效果。
在“準員工”式的合作模式中,校企合作中企業的參與度上升,加強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在此過程中,企業不僅可以收獲一批高素質、高技術的物流專業人才,保證了其人員的專業性、穩定性。還在擁有穩定的高素質人才的基礎之上,對其適應智慧物流發展、信息化發展的趨勢更有益處,緊跟行業發展的潮流,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客戶的滿意度。
“準員工”視閾下,企業和學校的合作不再是分離的,而是互相緊密結合在一起。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能更加投入的去學習知識和技能,未來的就業方向也愈加清晰;學校通過與企業的合作提高了其專業發展水平、就業水平和教學水平;企業在與學生、教師的溝通中不斷改進、提升,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