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偉,徐心尉,趙 波,夏子昊,徐定濤,胡 驍,佟昊琛,黃仲遠,彭德忠
(1.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第三附屬醫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610075)
退行性腰椎滑脫癥主要為相鄰椎體之間移位,但椎弓根保持完整,并伴有神經根壓迫癥狀。臨床中主要以腰痛、臀痛、下肢神經根痛、間歇性跛行為主要臨床表現[1]。當病情進一步進展,滑脫椎體可使椎管縱向空間變小,使馬尾神經受刺激、壓迫,可出現下肢運動、感覺及排尿功能障礙[2]。退行性腰椎滑脫癥可分為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兩種方式,且首選保守治療,手術治療適用于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無效,或者腰椎滑脫程度嚴重者[3]。推拿手法具有操作簡單、療效好、舒適程度高、無創等優點[4]。現將彭氏拔伸按壓法治療退行性腰椎滑脫癥病例報道如下。
徐某,男,41歲,因“腰部疼痛1年余,伴右側臀部、大腿后側麻木1周”就診。1年前勞作后出現腰部疼痛,呈持續性疼痛,伴腰部屈伸、旋轉輕度受限,腰部疼痛活動后加重,休息緩解,不伴有下肢放射痛、無力、大小便失禁等癥狀。遂于當地中醫診所就診,診斷為急性腰扭傷,予以腰部針灸推拿(具體操作不詳)3次后癥狀明顯緩解。此后,腰部反復出現脹痛,勞累后加重。1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腰部脹痛不適,右側臀部、大腿后側麻木難忍,于當地中醫院門診推拿治療后癥狀緩解不明顯。癥見腰部酸脹痛,以腰骶部癥狀明顯,右側臀部、大腿后側麻木,癥狀勞累后加重,休息緩解。否認高血壓病、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史,否認肝炎、結核等傳染病病史,否認外傷史、手術、輸血史,否認藥食過敏史,否認家族遺傳病史。查腰部肌肉緊張、僵硬,腰椎屈伸活動度減小,腰椎生理曲度減小,L3、L4、L5棘突可觸及階梯樣畸形、右側臀部、大腿后側痛溫覺較左側稍減退,L3~L4、L4~L5棘突間壓痛(+),L4~L5右側棘旁壓痛(+),骶骨壓痛(+),右側大腸俞、關元俞、秩邊、環跳穴壓痛(+),右側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實驗(+),梨狀肌緊張實驗(-),雙側“4”字試驗(-),雙側屈髖屈膝試驗(-),跟臀實驗(-),顱神經檢查(-),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質紫暗、舌胖大有齒痕、苔白厚,脈沉滑。檢查三大常規、類風濕因子(RF)、抗0、血沉、HLA-B27均未見異常。腰椎MRI平掃示L4椎體向前Ⅰ度滑脫,L3~L4椎間盤向后膨出、L4~L5椎間盤向后突出。腰椎DR正、側位示腰椎退行性改變、腰椎生理曲度變直,L4椎體向前Ⅰ度滑脫。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椎體向前Ⅰ度滑脫。具體操作步驟:①放松:患者取俯臥位,用肘?、疊按、掌揉手法先后在患者脊柱兩側豎脊肌、臀部和右下肢后側部位施術,手法要求先輕后重,沉穩著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時間約10min。②理筋鎮痛:術者以拇掌指關節背側或肘間點按、彈撥阿是穴、腰陽關、腎俞、大腸俞、八髎穴、環跳、承扶、浮郄、委中、承山、昆侖穴,手法要求患者有酸麻重脹感,時間約10min。③拔伸按壓法:患者取俯臥位,在患者胸前和下腹部各墊一枕頭(腹部枕頭下緣需與滑脫椎體平齊),使患者腰部懸空。兩名助手在床尾兩側弓步站立分別拔伸(以患者右下肢為例,將患者右側踝關節置于操作者右腋下,右手繞過患者右小腿下方握住左上臂,左手扶住右側膝關節,以鎖住右腿)患者雙下肢,1名助手在床頭弓步站立雙手分別握住患者雙側上臂,3人協同用力,使患者腰部處于拔伸狀態。醫者立于患者腰旁,身體前傾,以肘尖(對于瘦者可適當墊毛巾塊)置于病變椎體下一椎體所對應棘突旁的位置,該手順勢搭在對側肩上,另一手抓住對側床沿,囑患者張嘴不憋氣,術者身體騰空跳起并快速下壓,使壓力作用于病變椎體上,待腰部自動向上回位后再進行二次操作,10次為一組,第1次就診做1組,后期視病情可增至3組,一般不超過4組。④腰部斜板法:醫者對患者施以腰部斜板法,左右各一,以整復小關節錯位。⑤溫經法:以掌擦法快速橫擦腰骶部,以透熱為度,治療結束。經過第1次治療后,腰部疼痛大減,右側臀部、大腿后側麻木消失,腰椎活動度與常人無異,L3、L4、L5棘突可觸及階梯樣畸形消失。又予3次治療后,訴久站后腰部偶有酸脹,其余無特殊不適,隨訪半年未再復發。
推拿可以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刺激經絡穴位,達到舒筋活絡,行氣活血的作用。現代醫學證明推拿放松手法可以有效降低肌肉的張力,改善肌肉的協調性和柔順性[5]。通過按揉彈撥肌肉,可以有效解除肌肉痙攣,剝離粘連組織[6],促進血液循環,促進局部水腫的吸收[7],并能使局部致痛物質含量下降,達到緩解疼痛,提高局部組織的痛閾,從而使患者的疼痛減輕[8]。《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推拿通過關節運動手法可調整病變椎體,糾正關節錯位,理筋整復,滑利關節,恢復經脈氣血的流通。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拔伸法能增大椎間孔和椎間隙,既可以改變突出物和周圍組織的關系,又可以幫助錯位關節或椎間盤回位。彭德忠教授認為當患者兩側下肢和上半身同時被牽拉時,椎間隙更大,椎體間負壓更大,這時再施以有節奏的按壓法,有利于錯位關節復位,從而恢復椎管的有效空間,這時患者相應的癥狀也可得以解除。由于本法具有施力較重,刺激性強的特點,操作者在操作前應明確禁忌癥,應視患者的胖瘦而適當發力,切不可使用暴力蠻力,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患者總共治療4次,治療方法簡單方便,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