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宏彬,岳廣晴,姜澤飛,申鵬飛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國家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300380;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天津 300380)
過敏性鼻炎屬中醫“鼻鼽”范疇。《素問·脈解》言:“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于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現代醫學認為,過敏性鼻炎是由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的鼻黏膜Ⅰ型變態反應性疾病,主要的表現是鼻塞、鼻癢、陣發性噴嚏和流涕等,病情嚴重時可導致咳嗽、哮喘等疾病[1-4]。中醫認為,鼻鼽的病機因則之于肺、脾、腎三臟虛損受邪。肺主氣司呼吸,肺開竅于鼻,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類證治裁》言“肺為氣之本,腎為氣之根”,《素問·宣明五氣篇》載“五氣所?。耗I為欠為嚏”,可知肺臟虛損則衛表不固,外邪上犯鼻竅,脾臟虛損則運化無權,臟腑失養,腎臟虛損則元氣虧虛,防御能力下降,最終導致鼻鼽的發生。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申鵬飛主任通過多年臨證研究,認為過敏性鼻炎的病位在肺,并與肝脾有密切聯系。《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而鼻鼽的發生多因外邪侵襲、臟腑失調,其中以風邪最為常見,風為百病之長,也亦兼夾它邪,其性輕揚開泄,易襲陽位,故易上犯鼻竅。患者久病致使情志失調,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脾虛運化失常,痰飲內生,停留于肺,凝聚于鼻,致使鼻塞、鼻癢、噴嚏、流清涕等癥狀加重,故治療要注重醒神通竅、疏通氣機、調理肝脾。現將針刺結合耳穴壓豆治療過敏性鼻炎驗案介紹如下。
患者,女,45歲,于2021年4月15日就診。4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鼻塞、流涕反復發作,晨起為重,進食冷食、遇風、遇寒則加重,曾間斷服用抗過敏藥物治療(具體用藥不詳),效果不佳。1個月前因受寒鼻塞、流清涕加重,噴嚏頻作,偶頭暈,乏力,納差,寐欠安?,F面色淡白,鼻塞,流清涕,噴嚏頻發,頭暈,咽癢,乏力,腹脹,納差,寐欠安,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西醫診斷為過敏性鼻炎。中醫診斷為鼻鼽(風寒閉竅,肺脾氣虛證)。治以調神通竅,宣肺散風,通腹理氣,疏肝健脾。毫針取百會、四神聰、印堂、上星、風池、太陽、四白、迎香、上迎香、內迎香、天突、廉泉、曲池、外關、列缺、合谷、膻中、中脘、天樞、氣海、關元、血海、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沖。患者仰臥位,用75%酒精對施術部位消毒,用0.25mm×40mm毫針。百會、四神聰、上星,向后平刺約5mm,施捻轉平補平瀉法;風池向鼻尖方向斜刺約30mm,施捻轉瀉法;印堂向鼻根斜刺約5mm,施捻轉瀉法;太陽直刺約5mm,施捻轉瀉法;四白向下斜刺約8mm,施捻轉瀉法;迎香、上迎香、內迎香直刺約2mm,施以震顫法,以鼻部酸脹為度;曲池、外關直刺20mm,施提插瀉法;合谷、太沖直刺20mm,施捻轉平補平瀉法;列缺向肘部斜刺10mm,施捻轉瀉法;膻中向下平刺,并在其上下左右旁開25mm處各向下平刺1針,深度約10mm,施捻轉補法;中脘、天樞、氣海、關元、血海、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直刺約40mm,施提插捻轉補法,留針30min。起針后,患者取坐位,采用0.30mm×75mm毫針,天突先直刺3mm,再將針尖向下,沿胸骨柄進針,針體與胸骨柄呈平行線,進針約50mm,施捻轉瀉法,不留針;廉泉針尖向咽部斜刺,進針約45mm,施捻轉補法,不留針。每日治療1次,6次為一療程。耳穴壓豆取神門、內鼻、肝陽、交感、腎上腺?;颊呷∽?,常規消毒后,將帶有王不留行的耳穴貼置于單側指定耳穴上,囑患者每天按壓3~5次,每次每穴按壓1~2min,以耳朵發熱發紅為宜,兩耳交替貼壓,療程同針刺。1個療程后,鼻塞、流清涕癥狀好轉,噴嚏減輕,無咽癢,納可,寐安。3個療程后,癥狀明顯緩解,囑避風寒,暢情志,節飲食。3個月后隨訪未復發。
患者素體虛弱,易感冒,正氣不足,肺氣虛弱,衛表不固,感受風寒之邪,上擾鼻竅,致使鼻塞、流清涕、頭暈、咽癢;脾氣虛弱,運化無權,水濕內停,濕阻中焦,肌肉失養,肝失濡養,疏泄失司,鼻失滋養,導致噴嚏頻發、乏力、腹脹、納差。治以調神通竅,宣肺散風,通腹理氣,疏肝健脾。
百會隸屬督脈,又稱“三陽五會”,可醒腦安神,四神聰為經外奇穴,具有醒神益智之功,二穴相配伍,以調神、醒神?,F代研究也闡明,針刺百會、四神聰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營養神經,增加大腦供血。上星能夠調神散風通竅,印堂可調神醒腦開竅,與局部穴位太陽、四白、迎香、上迎香、內迎香配伍,以宣通鼻竅。迎香屬手陽明大腸經,為手、足陽明經交會穴,胃五行屬土,大腸屬金,針刺可培土生金,又因大腸與肺相表里,肺開竅于鼻,故有宣肺通竅之功。《玉龍歌》載:“不聞香臭從何治,迎香兩穴可堪攻。”研究證實,針刺上迎香、上星能調節體內輔助性T細胞Th1、Th2的表達,進而對失衡的Th1/ Th2細胞因子網絡進行糾正[5-6],調整細胞的免疫應答;針刺印堂可刺激來自三叉神經的滑車上神經,可調節鼻黏膜所釋放的化學物質向中樞傳導[7];針刺內迎香可使鼻黏膜感覺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明顯降低,增強交感神經興奮性,將相應神經肽作為介質,調控免疫應答,從而使神經源性炎性反應得到改善,減輕鼻部癥狀。風池屬足少陽膽經,是祛風要穴,既能祛外風,又能熄內風;列缺屬手太陰肺經,亦是八脈交會穴,與任脈相通,可宣肺通絡,祛風散邪;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與合谷、外關相配伍,可疏風解表、宣通上焦。針刺天突、廉泉,以通利咽喉。膻中位于任脈,屬八會穴之氣會,可調理全身氣機;天樞隸屬足陽明胃經,為大腸經募穴,可升降氣機、和胃健脾,中脘為八會穴之一,腑會中脘,是六腑之氣會聚之處,也是胃經募穴,與胃經下合穴足三里、肝脾腎三經交會穴三陰交配伍,可健脾益氣、疏調氣機。氣海、關元相配伍,可補氣益腎,培補元氣。血海為足太陰脾經腧穴,具有健脾、調經、統血之功。明代醫家李中梓著《醫宗必讀》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針刺血海使血行順暢,可有助于祛風。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腧穴,為八會穴之筋會,與太沖相配伍,可疏肝利膽,舒筋活絡。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合穴,可健脾利濕。諸穴共用,疾病乃愈。
耳穴與臟腑經絡有著緊密聯系,各個臟腑組織在耳廓都有相應的反應區。早在《內經》時期已有記載,如《靈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后世醫著也多有闡述,《醫學真經》言“十二經絡,上終于耳,其陰陽諸經,適有交并”。故臨床治療中可通過刺激耳穴,調節臟腑功能,調整氣血運行,對疾病進行治療。同時,耳穴壓豆法操作簡便,療效持久。本案選取神門區以鎮靜安神,肝陽區以養血疏肝、調暢氣機,交感區來調節自主神經功能。內鼻以改善鼻局部血液循環,使炎癥吸收加快。腎上腺區以提高內源性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含量,進而使毛細血管收縮,發揮脫敏消炎的作用,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