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偉,孔祥茹
(1.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河北 滄州 061000 ;2.河北省滄州市婦幼保健院,河北 滄州 061000)
腦卒中后80%~90%的患者存在肌張力障礙,肌張力的異常升高,影響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導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近年來,針刺治療腦卒中后肌張力增高有確切療效,探討針刺治療腦卒中后肌張力增高的理論依據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靈樞·終始》提到“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2]。
腦卒中肌張力增高屬中醫“筋病”“痙病”“臂肘攣急”等范疇?!鹅`樞》曰:“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機關,不得屈伸,故拘攣也”,《針灸甲乙經》提出“偏枯不仁,手瘛偏小筋急,大陵主之”,《針灸聚英》曰“中風肘縮,治內關”“更有手臂拘攣急,尺澤深刺去不仁”等,可見針灸對治療該病早有研究[3]。
《說文·筋部》謂:“筋,肉之力也,從力,從肉,從竹。竹,物之多筋者?!敝裥匀犴g,是我國古代生活中常用的材料,是富含纖維的物質,肉是指肉體、身體,竹、肉、力合起來就是人體能產生力量的纖維組織,而人體產生力量靠神經沖動和肌肉收縮,從現代意義看,《內經》中所指的筋就是神經和肌肉。古人最詳細的論述筋病,出自《靈樞·經筋》,其中對十二經筋的描述體現了經筋系統作為連綴百骸、維系周身的分布[4]。中醫認為“在筋守筋”更側重是一種“功能共同體”的概念,不能機械的將“筋”與單一現代解剖學名詞對應起來?!端貑枴の宀厣烧摗吩疲褐T筋者,皆屬于節。即凡是附屬于骨關節系統的、維持穩定、協助屈伸的軟組織皆可稱之為筋。
陰陽學說認為:肢體外側屬陽,內側屬陰。生理狀態下,陽剛陰柔,剛柔相濟,內外陰陽平衡,故肢體運動協調自如。陳曉軍等采用平衡陰陽法,治療痙攣期,上肢取陽經經穴,下肢取陰經經穴;因中風痙攣期上肢屬陰急陽緩,陽虛陰盛,應重瀉陽經,輕補陰經[5]。《難經·二十九難》謂:“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如偏癱患者的肌痙攣模式表現為上肢屈肌痙攣,上肢諸關節屈曲,屬“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下肢為伸肌痙攣,下肢外旋,髖、膝關節伸直,則屬“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究其病機,總不外乎陰陽失衡所致。
《素問·痿論》曰:“宗筋束骨而利機關也?!苯浗畹淖饔檬羌s束骨骼,活動關節,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維持人體正常的體位姿勢。經筋在循行過程中有結、聚的特點,即每遇關節及筋肉豐厚之處則聯結、聚合,如腕、肘、肩、踝、膝、股等處,這些結聚之處即為經筋結合點,經筋結點不僅是經筋的聚攏之處,也是經筋密布或散布之處,可以是肌腱所在,亦可以是肌束所在。中風后痙攣性癱瘓表現為筋肉拘急,關節屈伸不利,所以病位在筋。
“王氏夾脊穴”是近代全國名老中醫王樂亭先生治療中風的一組重要針灸處方,臨床應用于中風及截癱后痙攣療效顯效。王樂亭先生在“華佗夾脊穴”的基礎上,根據醫患雙方體驗到的針感敏感區域而改進,將原來的夾脊線向脊突聯線內移二分,也就是各椎棘突下旁開三分,更加安全。另外,精簡穴位,從第二胸椎下緣起,隔一椎取一穴,直至第4腰椎,一側取八穴,共計十六穴,取其穴少力專之效[6]。因其介于督脈與膀胱經之間,五臟六腑之精氣均由此處輸轉,所以具有調督脈之陽,助膀胱之氣,調理臟腑氣血,疏通經絡脈道,調理諸經的治療作用。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薄鹅`樞·經筋》:“寒則反折筋急。”說明陽氣具有溫陽筋脈的作用,若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或陽氣被遏,不能正常宣發,可使筋脈失其溫煦濡養而導致拘急攣縮。有醫家認為,中風痙攣性癱瘓由氣血瘀阻,陽氣被遏;或陽氣虛損,陰寒內盛,以致肢體筋脈失其失其溫養所致。而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為陽脈之海,故通陽之法以調督為先。治療當以溫通陽氣,柔養筋脈為法,若督脈經氣通暢,陽氣宣發正常,則肢體筋脈得以溫煦濡養,拘急攣縮可緩。
中風后痙攣以上肢內側屈肌占優勢,呈攣縮屈曲狀,下肢以外側伸肌占優勢,呈外旋過伸狀?,F代生理學認為此為主動肌與拮抗肌在癱瘓后功能恢復時間窗不一致,神經支配受損所致。針刺治療卒中后痙攣有以下幾種理論觀點,并在臨床應用中獲效:
多年臨床試驗證明,“治痿獨取陽明”對弛緩性癱瘓有較好的療效,但對痙攣性癱瘓則有明顯的局限性,許多醫家認為痙攣性癱瘓的針灸中應重視陰經穴的作用,石學敏院士創立的治療腦卒中的“醒腦開竅針刺法”即以陰經為主,有較好的解痙作用。經絡解剖學認為,足陽明胃經循行于下肢伸肌(優勢肌群)上,如果拘泥古訓,長時間“治痿獨取陽明”,勢必誘發下肢伸肌張力,加劇痙攣狀態,顯然不利于治療。有學者不主張在中風痙攣期運用足陽明胃經在下肢的腧穴,如果運用,建議采用具有抑制作用的“瀉法”。有人提出中風痙攣期取上肢陽經腧穴,下肢陰經腧穴,以達到興奮拮抗肌,抑制痙攣肌群的目的。
根據經筋結點理論,上肢選取患側上肢取手陽明經循行所過的位于肩、肘、腕的經筋結點,即肩結點(肩髃后0.5寸,三角肌起點),肘上結點(肘尖上1寸,肱三頭肌止點),肘下結點(肱骨外上髁下1寸,指伸肌起點),腕結點(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指結點(拇指結點:第一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中點處。2~5指結點:在手背,第2~5指間,指蹼緣后方)。下肢取足陽明經,足少陽,足厥陰,足少陰經循行所過的位于股外側、膝外側、外踝的經筋結點,即髖結點(髀關內0.5寸,縫匠肌起始處),膝上結點(髕骨內上緣1.5寸,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膝下結點(腓骨小頭前下方,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起點),足結點(昆侖上1寸,腓骨短?。7]。
王氏夾脊穴:夾脊穴分布有脊神經后支,并涉及脊神經前支與交感神經干,每一后支與相鄰上下位1-2節段脊神經后支有纖維聯接,夾脊穴區針刺有可能影響脊髓和運動神經元相互作用,調整脊髓牽張反射及平衡運動系統功能,從而調整肢體肌張力狀態。
調督通陽針法:取胸3(雙)、胸9(雙)、腰2(雙)、腰4(雙)夾脊穴,及督脈前頂、百會、后頂、強間穴[8]。夾脊穴內夾督脈,外鄰膀胱經,又為督脈之別,由督脈別走太陽,夾脊而行于督脈之間,故針刺夾脊穴可疏通督脈經氣和督脈之別而發揮通陽作用,百會、前頂、后頂、強間都為督脈經穴,且位于頭頂部,針刺不僅可以疏通督脈經氣,還可以通腦醒神,使神明之府的司肢體功能恢復。
目前針對腦卒中后肌痙攣的干預方法包括康復療法、藥物干預等,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針刺治療該病具有費用低廉、無毒副作用等藥物或手術療法無法比擬的優點,且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仍需大量、細致、深入的臨床及機理研究,基于中醫理論,“在筋守筋”的內涵仍可以再挖掘及延伸,以使針灸更好的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