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艷
(北京工商大學體育與藝術教學部 北京 100048)
“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擁有改變人格的力量。古今中外,“以體育人”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及非凡的戰略意義。
教育家洛克曾說過,“健康之心智予以健康之體魄之中”,毛澤東指出“德智皆寄于體,無體便是無德智也”,習近平強調“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體育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可或缺的身體素質。
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具有明確的政治屬性和功能,在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開發體育蘊含的增體質、強心理、重拼搏,善溝通,促團結等優異教育功能,培育政治堅定、道德高尚、五育并舉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不僅是國家賦予高校體育工作的歷史責任,更是國家戰略的具體體現。
痛定思痛,近現代中國民族整體身體素質的孱弱使我們倍受欺辱,警鐘長鳴。當代中國“學而優則仕”的思想猶存,提高中華民族整體身體素質,促進個體全面發展,改變我國廣大學生身體素質體質持續下降,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以及長期以來累積的“長于智、疏于德、弱于體”的教育現狀,滿足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社會形勢對人才培養的綜合要求,不僅是國家長治久安戰略的迫切需求,也是高校體育工作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著民族復興的大任。體育課程積極融入德育元素,對提升大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實現五育融合意義重大。
普通高等學校積極推進課程思政是通過體育課程這一特殊載體,促進優秀體育文化、體育精神、體育價值、體育風貌與體育教學有機整合,在提升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知識和身體改造能力等核心體育素養的同時,樹立勤于運動鍛煉和精進體育學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指導學生成為身心和諧健康的國家建設者。
因此,體育運動蘊含的團結、奮斗、拼搏與進取精神是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邏輯、制度訴求及實踐路向。
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思政是以大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培育為著力點,以運動技能學習為主線,充分發掘體育課程的育人價值,將塑造大學生健康體魄的教學行為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和使命聯系起來,實現體育課程育人價值的最大化和最優化,是新時代學校教育賦予高校體育工作的新使命,是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要素。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主要包括學生運動技能、運動能力、體育鍛煉行為、體育品德塑造等方面,其中運動技能學習對運動能力的提升、對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是體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中的核心部分,在運動技能提升過程中形成的積極運動體驗和穩定行為是體育課程思政持續開展的客觀載體。規律健康的體育鍛煉行為是學生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前提和條件,也是促進學生學生誠實誠信、自強自律、公平、正義、文明規范個性品質形成的必然過程。
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內容體系的改革,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思政體育課程作為學校“立德樹人”的關鍵陣地,思政課程內容的設計始終要結合體育專業特點,以“全人”發展為中心,將蘊含的思政教育因素和道德教育功能嵌入到體育課程的優化設計中,以2022年春季體育課程為例:在每門課程開課前以冬奧會成功舉辦為契機,在課程大綱、內容選擇和設計安排等方面統籌安排,融入冬奧精神教學,通過優秀運動員的成長勵志事跡、在提升學生運動能力的過程中融入教育性和吸引性強的體育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學習動機、培育學生自強不息、挑戰自我、追求卓越的體育品格,使體育課程成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
當代大學生是電腦原生代,熟諳各種新媒體技術,擅長各種網絡語言及交流方式,從研究教育對象的角度出發,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也要遵循信息傳播理論、契合當代學生的信息接收方式和話語表達特點,采用當代大學生容易接受的話語要素和表達方式,將思政課程滲入日常教學行為的點點滴滴,不知不覺中浸潤學生的心靈深處,潤物于無形,實現“入腦入心”的德育目的。例如,教師在疫情期間面對面網課授課過程中可以積極擷取微信公眾號中的精華部分及B站、抖音等短視頻平臺里有價值的短視頻分享與學生,以準備活動為例,截取火爆全網的劉畊宏健身操取代傳統的熱身及徒手操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練習興趣,課后通過微信群交流跳操心得拉近教師與學生心理距離,同時通過劉畊宏的成功事例教育學生做事認真、專注于一事并持之以恒會取得成功的信心與能力。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體育教師在傳授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的同時要以身作則,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承擔著最莊嚴、最神圣的使命,既要做學問之師,又要做品行之師,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的正向發展。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提高不僅需要教師堅定的理想信念及深厚的課程理論基礎,更需要良好的教學功底及有效的課程執行能力,要求學校有關部門要完善體育教師繼續教育和培訓制度,多方面提高體育教師課程能力:課程改革的領悟理解能力、課程規劃與開發能力、課程評價能力、新技術整合運用能力、執行能力及反思能力等。
長期以來,體育教師在教師繼續教育方面一直處于被忽視狀態,很多老師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手段亟待更新,課程綜合能力急需提升,課程思政意識薄弱,如何調動廣大體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堅守黨和國家的教育路線及教育部對體育學科課程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貫穿于日常教學活動中,彰顯體育課程“立德樹人、德育為先”的育人本質,把握學生體育需求,充分發掘提煉蘊含在體育課程中的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恪守規則、面對困難勇于擔當等思政教育元素,培養追求卓越、不畏強敵、不懈奮斗的體育精神,并最終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任重而道遠。
體育教學是以身體教育為基本特征,通過運動技能學習培養學生的健康體魄、通過運動體驗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因此要在培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同時與學校德育的方向和內容方面保持協同一致,通過完善課程內容體系,將體育教學過程中蘊含的各類德育元素融合在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課程設計中,誠實守信的規則意識、集體主義情感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根植于教師的言傳身教、根植于日常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游戲、教學比賽及運動慶典等具身行為。利用課堂、網絡、新媒體等先進技術手段、借助于靈活多樣的體育教學組織形式,將體育教學內容與生動的課程思政資源有機融合。比如,乒乓球教學過程中通過優秀運動員履歷及技戰術風格欣賞相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及社會責任感并遷移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去,進而促使學生在運動技能掌握過程中形成誠信、自信、自制、果敢與堅持的個性品質,寓德育與無形。
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思政的持續動力源泉根植于教師的具體教學行為,教師綜合素養的提高是體育課程思政深入貫徹并得以實施的有力保障,長期以來,體育教師的繼續教育和職業在培訓在各高校一直處于被忽視的實然狀態,不乏學校技能到退休的一成不變者。其中既有教師自身不思進取的惰性因素,更多的是缺乏堅強有力的政策引導和制度扶持。
2018年9月,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對廣大教師提出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六個方面下大功夫,實現育人者先自育,各個學科領域的教師都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成為學生學習的典范。
普通高等學校要以此為契機,通過積極的繼續教育培訓引導廣大體育教師更新教學理念,鼓勵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和專業的精神投入到體育課程思政中,嚴肅教學、敬重課堂、關愛學生、律己修為、發掘體育課程中的德育資源及優秀案例,按照 “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以課堂教學為抓手,提煉挖掘體育學科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通過生動的實踐案例及先進的信息傳播手段,實現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價值引領功能的融合發展,把體育精神遷移到學生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去,做到知行合一,實現體育課程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立德樹人”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普通高等學校學校體育課程思政要始終立足于運動技能學習、立足于運動能力提升、以“立德樹人”為指導,強化精神引領,加強制度支持,各部門集思廣益,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完善制度、精準實施,實現體育課程獨特的育人價值,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