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城東小學 賴建津
有效教學是指有效率、有質量,學生愿意學,教師教得輕松的一種教育理想狀態。作為基層教師應意識到有效教學雖然是理想化的目標,但通過認真的組織、細心的謀劃,有效教學的目標也能輕松落到實處,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更好地成長。身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筆者在自身的數學教育實踐中便積極探索有助于提升與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效益及其質量的方式方法。課堂提問、課堂探究活動、課堂練習、課堂評價等都被納入了思考的范圍中。也正是基于此,筆者收獲了對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方法的諸多認識,在提升所執教數學學科教學質量的同時,也讓學生的數學素養得以蓬勃的發展。以下,筆者結合自身的小學數學教育實踐經驗,針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突破途徑這一主題進行細致闡述與探討。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連接教師和學生的重要載體,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快速建立起師生間的互動與聯系,對推動師生更好地教與學有著極為突出的作用。因此,要想實現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目標,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至關重要。
從目前的小學數學教育實踐來看,有的教師所設置的課堂提問僅僅是活躍了課堂氛圍,但與所教學的內容并無明顯聯系。這樣的效果明顯不符預期,沒有引導學生進入預設,也并不利于學生融入數學課堂學習。這樣的課堂提問注定是無效的,廣大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充分重視并有效地規避。
例如,在教學“正數和負數”這一節數學知識時,有的數學教師在上課時便面向學生提問了“為什么正數叫正數”“負數為什么叫負數”這類無價值的問題,導致學生雖產生了困惑,但學生難以探究正數和負數的奧秘。正確的做法是讓課堂提問緊扣教學內容,從所教學的正數和負數相關知識出發,設置諸如“正數和負數的概念是什么”“正數和負數的區別是什么”此類問題。這樣的問題與“正數和負數”這一節數學知識密切相關,能很好地以問題為載體觸發學生的探究積極性,促使他們在展開思考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對正數和負數之間的理解與認知。
由此可以看出,設置課堂問題很簡單,但只有經過教師認真構思與安排的且緊扣實際數學教學內容的問題才是有效的,才能達到良好的課堂提問效果,才是能推動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目標輕松實現的提問。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還有一部分教師在面向學生進行了提問之后,不等待學生進行認真地思考,就匆匆忙忙給出有關問題的正確答案。這種如同“走過場”般的課堂提問使學生的思維不能得到充分的延伸,也難以達到預期中借助問題推動學生深刻思考、深度學習的良好效果。對此,教師可以從中得到一個啟示,即在設置好了課堂提問之后,有必要且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展開認真的思考,在思考與探究中將所設置問題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例如,在教學“圓柱和圓錐”這一節知識時,學生需要了解兩者體積之間的關系,教材上已經總結出了規律及其公式,即“當底面積和高相同時,圓錐體的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這一知識看似簡單,但卻是學生極容易出錯的一個點。因此,在教學中,筆者有意識地向學生設置了如下的問題“‘圓錐體的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圓柱體是圓錐體體積的3倍’這一說法對嗎?為什么?”對這一問題筆者留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鼓勵他們找出筆者所闡述的這一說法跟教材上的描述是否有不一樣的地方。在充足的時間里,學生認真對比這兩種說法,很快便發現了其最大的不同,即教材上的描述有“當底面積和高相同時”,而筆者的說法中則沒有。以此為基礎,學生再展開探究,自然也便能理解“底面積和高相同”是圓柱和圓錐的關系才能確立,相反,若沒有這一前提條件,任意一個圓柱體積和任意一個圓錐體積之間并無關聯。可以說,對這一問題,因為給予了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能展開足夠深入的觀察、對比與分析,而這些都使學生依托此問題實現了對圓柱和圓錐體積關系的更深刻認知,讓問題充分發揮出了其應有的價值與作用。
由此可見,教師設置好問題,且留給學生充足的問題思考時間,對推動學生有效學習、落實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目標有著重要意義。
教師將總結好的知識講解給學生,在如今看來,不是一種能有效推動學生長遠發展的形式。因為其未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也未能對學生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等進行有效的培養。鑒于此,現代素質教育理念提倡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充分經歷問題發現—分析—解決等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獲得能支撐其長遠進步與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正是由此,注重課堂教學中學生探究活動的質量,也是助力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目標得以落實與實現的重要切入點。
小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們也普遍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及生活經驗,這些都構成了其融入學習活動中的寶貴財富。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充分正視學生的這些已有經驗,從學生的這些前期經驗入手,有意識地設置課堂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探究與思考的過程中逐漸建立對所學數學知識的認知與理解。
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法”這一節知識時,學生已經在之前學習過了整數乘法的相關知識,基于這一學習經驗,筆者向其創設了如下生活中經常會經歷的社會現象:一本筆記本3.5元,辰辰想要購買5本,請根據整數乘法的相關知識嘗試列出辰辰應支付費用的算式。基于以往整數乘法的數學基礎,學生能很快列出“3.5×5=”這一式子。接下來,引導學生嘗試著根據所學過的整數乘法的知識對這一式子進行豎式計算。學生躍躍欲試,很快便在草稿紙上按照整數乘法的規則計算著,但很多學生對“3.5”中的這個“.”不知如何處理,畢竟這是與整數乘法的重要區別所在。從學生所經歷的探究并由此形成的疑惑中,筆者順勢切入小數乘法計算的規則,則更容易被學生理解與接受,且也能留給學生以極深刻的印象,促使他們既能快速辨別小數乘法與整數乘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又能根據整數乘法的相關經驗實現對小數乘法這一新學數學知識的更深刻理解。而這顯然要比教師單一地向學生強調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及其步驟而言,更能對其產生深遠而積極的影響。由此,立足學生已有經驗設置探究活動對提升與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益與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學生一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多人的力量卻是無窮的。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引導與組織學生進行數學探究的過程中還應注意到這一點,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共同參與進行數學探究活動。這樣一來,不同學生的思維智慧將有效凝聚到一起,顯著提升數學探究活動效果,從而助力學生更好地學、更高效地學。從這一層意義展開來講,引導學生協力開展數學探究活動也是保障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目標落實的重要途徑之一。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相關知識時,筆者為學生呈現了一個長方體的紙盒子,鼓勵學生按照就近原則組合成學習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如下的探究“請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探究長方體有幾個面”“它的每個面是什么形狀的”“這些面有什么特點”。在小組合作探究的氛圍中,小組成員一人的想法將會被無限放大,對其他成員產生積極影響;與此同時,有一個學生產生的錯誤理解也能快速被其他小組成員所注意到并給予及時而精準的提醒。就這樣,在小組合作探究的氛圍中,大家一起通過努力意識到了長方體和長方形之間的區別與聯系,知道了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一個長方形,另外,相對的面完全相同。通過合作探究得來的知識,學生會記憶得更加深刻,且效果要遠遠優于教師直接將長方體的這些規律性知識講給他們。這便是學生協力開展數學探究活動所具備的突出作用。
練習是學生學習知識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在練習中學生將復習以往的知識,并逐漸建立起完善的知識結構框架體系。教師能明確練習學生學習的重要性,注重加強對學生組織練習,但在這一過程中也突出了一系列問題,即部分教師片面地認為練習就是讓學生大量地做數學題目,做得練習越多,練習的效果自然也便有了。這很容易引發小學生的抵觸與逆反心理。正確的做法是要更注重練習的質量,通過優質而高效的練習推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有力地推進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目標的實現。
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小,面對枯燥、乏味的練習題目很容易失去興趣和完成的動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注意到這一點,并有意識地賦予小學數學課堂練習更新鮮有趣且多彩的形式,以充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而主動地融入課堂練習,并據此切實達到良好的數學練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小數除法”的相關數學知識時,筆者便有意識地摒棄了為學生留下大量計算題目讓其自己完成的做法,在課堂中開展了一次有趣的“找茬”游戲,即教師在黑板上為學生呈現有關小數除法的練習題目,其中每一道數學題目都有錯誤之處,學生需要快速找出其中錯的地方,并進行闡述。用時最短的學生可得一分,最終得分最高的學生便是本次“找茬”游戲的獲勝者。這一數學趣味游戲將學生本節數學課所學到的小數除法相關知識以別樣的形式呈現出來,既有效緩解了學生對大量的、枯燥的數學練習題目心生的排斥情緒,吸引著他們積極融入其中,與此同時,教師有效地引導他們發現其中的錯誤,這有利于提升他們計算的效率,在今后的計算中學生也會注意避免產生類似的問題。可以說,相較于課堂中只讓學生自己完成練習題目的做法,這一趣味的練習形式讓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更高了,獲得的實際學習效果也將更突出,為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了重要助力。
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練習中還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即很多時候教師為學生布置的練習題目都是相關教輔資料上的一道道具體數學題目,卻未將學生所學到的知識與社會生活之間有效聯系起來。這就導致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很多的時候局限在會做題的淺顯層次,卻并不能在實際社會生活中對其進行靈活的運用。由此出發,小學數學教師應意識到這一點,并竭力做出改變,即加強小學生學科課堂練習的實際性。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這一節數學知識時,學生通過學習已經知道了可能性的相關理論知識,也能解答一些書面上的練習題,但是并未利用所學到的這部分學生應對與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針對這一情況,筆者便有意識地從學生已有的社會生活經驗入手,為他們創設了如下一種情境:騰騰、安安、正正三名小朋友一起玩跳棋游戲,三人都想第一個走。怎么辦呢?騰騰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了一個轉盤,將其平均分成四個區域,其中,兩個區域涂成了粉色,一個區域涂成了黃色,一個區域涂成了藍色,騰騰選擇了粉色,安安選擇了黃色,正正選擇了藍色,與此同時,騰騰還規定三人輪流轉動該轉盤,指針停在哪個區域,選擇對應顏色的人就先走。小伙伴都同意了騰騰的辦法。請聰明的你結合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判斷下這一方案公平嗎?為什么?如何調整才能保證公平?玩游戲的時候誰先走誰后走這是小學生再熟悉不過的情景,因此,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能促使學生將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與其實際社會生活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聯系。在思考與解答這一數學練習題目的過程中,學生對所學到的數學可能性相關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還具備了活用本節數學知識的良好能力,有助于其在日后的實際社會生活中遇到類似的問題能正確應對、合理解決。這樣的練習對深化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顯著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產生了積極影響,充分體現了有效的課堂練習對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目標實現所凸顯的重要作用。
有效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實現是需要技巧的,也是有規律可循的。為此,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立足課堂教育實際,探索切實可行且便于操作的方式方法。這樣才能活躍課堂氛圍,吸引學生興趣與注意力,同時也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變得更好。日后,筆者也將開展進一步的深入探究,為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目標的落實與實現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