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鈴
(達州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 達州 635000)
在當前的社會發展背景下,快節奏的生活給人們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同時,人們的審美能力和審美要求在不斷提升,對藝術的向往越發強烈,音樂作為特殊的藝術形式,在長時間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表現形式。為了更好滿足人們對音樂創作的要求,筆者立足于音樂美學,對音樂藝術的形式和內容進行詳細研究,旨在通過研究強化音樂的內涵,通過音樂提升人們的審美素養,促進音樂藝術的發展。
音樂美學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德國音樂學者的著作中,在19 世紀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出現,在不斷的發展中,音樂美學逐漸成為美學和音樂學的重要分支。但是,受國內外文化發展的影響,各國音樂家對音樂的本質、審美、社會功能、價值標準都有不一樣的理解和詮釋,無論在東方國家,還是在西方國家,音樂美學都有悠久的發展歷史。
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當時的人們不僅形成了音樂審美意識,而且,對音樂的功能也有一定的了解,人們會借助音樂征服自然、戰勝敵人,音樂思想逐漸萌芽。到了西周時期,統治者開始把制禮作樂看作國家大事,并賦予了音樂以政治功能。隨著人們對音樂更加重視,音樂美學思想開始流行,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為音樂美學思想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提出了“盡善盡美”說,將音樂的審美標準提到了美、善統一的高度,并強調了音樂在教育中的作用,鞏固了音樂的地位,同時,他打破了音樂美學思想的宗教束縛,為中國音樂美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音樂藝術在組織音的基礎上形成聽覺意象,傳遞詞曲作者的思想感情,音樂是詞曲作者寄托情感的方式,作者通過旋律和詞曲引起聽眾的情感共鳴。音樂語言通常包括節奏、旋律、和聲等要素,這些要素反映了作者的創作思維和對音樂審美的理解,在當前的音樂發展中,音樂藝術包括聲音藝術、聽覺藝術、情感藝術以及時間藝術[1]。
首先,聲音藝術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形式,也是音樂藝術的基本特征。這種聲音是非自然的,是通過人的創造性藝術活動創造出來的音響,這種聲音形成了有組織有音韻規律的音樂。其次,音樂聽覺藝術強調的是聲音在引起人們注意的同時,能夠使人們用聽覺器官接收聲音,用心靈感受聲音,繼而產生通感作用,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最終激發聽眾的情感反應。再次,音樂情感藝術指的是對情感的詮釋和表達。音樂作為最擅長抒發情感的藝術形式之一,能夠以不同的旋律撥動聽眾的心弦,借助聲音媒介將聽眾帶入或莊嚴肅穆,或興奮熱烈,或悲痛激憤,或熱淚盈眶的意境中,從而起到與語言表達同樣的作用。最后,音樂時間藝術指的是音樂的表達過程是在時間里展開的,音樂在時間里流動,隨著時間的延續,音樂訴說著不一樣的情感。音樂作品與繪畫、雕塑等藝術不同,無法通過作品的物質形式將要傳達的內容展示給人們,而需要聆聽者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了解作品的內涵,實現音樂作品的審美價值。
在一個完整的音樂作品中,旋律、節奏、和聲、曲式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這些要素之于音樂,相當于語言之于文學作品,它們是音樂創作者進行思想情感表達時運用的音樂語言。在音樂美學視角下,音樂并不單純是情感的表達途徑和方式,還反映了一定的音樂美學思想,這也對音樂創作者的審美提出了較高要求。在音樂美學視角下,創作者要充分利用音樂元素,結合自身的創作需求,融合獨特的音樂藝術風格,形成具有審美功能的藝術形式。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音樂是傳遞和表達情感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便是音樂內容的呈現方式,創作者借助音樂藝術形式呈現內心的情感。欣賞者需要在欣賞音樂語言的過程中解讀創作者的思想,與創作者形成思想上的交流和互動。
在音樂美學視角下,音樂藝術的內容可以被稱為美學體驗,這樣的美學體驗是在欣賞音樂作品的語言藝術,感受音樂作品表達的精神內涵的過程中形成的,創作者和欣賞者都從他們的主觀角度出發,對音樂藝術加以體驗,對藝術情境加以塑造,從而形成主觀性較強的音樂內容。創作者和欣賞者作為審美創造和審美體驗的主體,由于所處的立場和內心的情感不同,因此,即便是在同一個音樂作品中,他們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理解,為了使音樂藝術的形式與內容實現更好的統一,創作者需要對音樂藝術的形式與內容進行綜合考慮[2]。
音樂美學視角下的音樂內容決定了音樂藝術的形式,創作者在創作音樂作品時,會以內容為核心,圍繞著音樂內容進行音樂元素的統籌,使形式與內容相輔相成,創作出具有較高藝術欣賞價值的作品。例如,為了在音樂作品中表達戲劇性內容,創作者會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上行音調,使音樂的節奏顯得歡快,讓聽眾的思維跟隨音樂的旋律和語言產生開心、興奮的感覺,使聽者的情緒沉浸在歡愉的氛圍之中。當聽者處于愉悅的心情狀態中時,必然會在外在形象上表現得愉快,而聽者這樣的外在表現形式正是由音樂藝術的形式決定的,依托內容產生形式,可以使音樂形式表達得更加到位。
形式與內容是藝術作品創作的重點,只有將形式與內容更好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強化音樂作品的審美功能,彰顯音樂藝術形式的價值。為了創作出完美的音樂藝術形式,要在充分研究音樂美學,了解音樂美學內涵的基礎上,探索音樂美學視角下音樂形式的實現路徑,進而滿足人們對音樂藝術的審美需求。
在研究和了解音樂美學的過程中,創作者可以從音高、節奏、音色等方面出發,穩定地控制音高,準確地把控節奏,合理地處理音色,豐富音樂作品的藝術形式,充實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3]。首先,在音高控制方面,創作者可以結合音樂發展趨勢,打破大小調體系的束縛,使音樂語言的空間更加廣闊,增強音樂的表現力,持續優化音樂帶給聽者的感覺體驗。這就需要創作者遵循音樂美學規律,掌握理性表達與感性表達之間的關系,使二者的關系更加平衡,準確地控制音高。其次,在節奏把控方面,要在加入鮮活節奏的同時,維持節奏銜接部分的跳躍性和靈活性,增強作品的表現張力,提高音樂作品的審美效果。最后,在音色的處理方面,要協調好各類樂器的使用,在協調各種樂器的音色關系的基礎上,避免過度追求音色的多元性,要確保音樂作品的視聽效果,增強音樂作品的審美效果。
藝術來源于生活,在創作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創作者要適當結合生活體驗,將生活元素融入樂譜的記錄和形成過程中,這也是許多音樂藝術家的喜好。他們習慣性地將生活經驗和腦海中噴涌的靈感傾注于音樂作品的創作中,透過音樂細致地表達出來[4]。在音樂美學視角下,創作者還要注重音樂藝術的表演效果,因為表演是帶給聽眾直接感受的有效途徑,比較考驗演奏者的表演功底,表演者要深入了解音樂作品的形式和內容,形成與音樂作品的情感共鳴,展現良好的表演藝術效果,這樣才能發揮音樂作品帶給聽者的通感效果。另外,音樂美學視角下創作者還要關注欣賞細節,聽眾作為欣賞音樂作品的主體,在欣賞過程中會自覺地進入音樂作品的旋律和節奏中,把自己融入音樂作品所創造的意境中,將自己想象成音樂作品的主人公,與作者感同身受,最終形成對音樂作品的認知和理解,實現綜合的審美評價。
與美術、文學作品一樣,音樂作品具有審美情感,但是,音樂作品的審美情感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音樂作品無法直觀地通過作品的表面特征傳達思想感情,而是要借助聲音媒介進行情感的表達和呈現。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聽眾會被音樂作品的形式、內容和旋律所打動,從而產生審美感受。在音樂美學視角下,音樂存在審美因素和非審美因素,要想將審美效果最大限度地展現出來,創作者要把審美因素與非審美因素進行良好的融合[5]。通常,一首完整的音樂作品都會通過特殊的處理手段強化作品的審美價值,弱化作品的非審美價值,使審美因素與非審美因素高度統一,進而豐富音樂作品的審美內涵,實現音樂美學視角下音樂藝術形式的構建與發展。
綜上所述,音樂美學可以從哲學角度、心理學角度、社會發展角度出發,融合音樂作品自身的美學特性,對音樂作品進行審美研究,處理音樂本質、音樂內容、音樂形式中存在的問題,強化音樂作品的社會功能。音樂內容與形式作為音樂作品創作過程中的重要因素,二者關系的協調關系到音樂作品情感的表達和審美功能的凸顯。因此,創作者要在充分研究音樂美學的基礎上,明確音樂內容與音樂形式之間的關系,使音樂內容在形式美法則下實現統一,從而強化音樂作品的藝術效果,推動音樂藝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