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坤
(川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四川 隆昌 642150)
苗族人非常重視婚嫁,通常會邀請歌師在婚禮現場進行演唱,歌師可以即興創作,在演唱過程中,表達對對方家庭與來賓的感謝。通過這種方式,向下一代傳遞本民族的知識,體現出苗族人民的樸素世界觀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類歌曲旋律自由,曲調悠揚,其中蘊含著感情,在苗歌中占據重要地位,非常值得研究。
文化依靠語言得以傳播,民歌是音樂和語言的結合體,是表達感情的一種高級形式,湖南苗族婚嫁歌曲具有極強的地域性,歌曲同時兼顧語言個性和音樂神韻,散發出獨特光彩。
語言是思想感情的媒介,因此,在研究苗族婚嫁歌曲的過程中需要先了解語言的規律特點。苗語是苗族人的交流工具。
歌唱的目的是準確表達歌曲內容,演唱時要遵循“依字行腔”的原則,唱歌吐字貼近生活口語,吐字和歌聲相融合,經調查可知,苗語發音中涉及一些鼻音,這種語言習慣會對發聲造成影響,因此,鼻音是苗語的獨特標志。一般情況下,歌唱者多認為是鼻腔共鳴,實際上,鼻音和鼻腔共鳴是有一定區別的。鼻音包括前鼻音與后鼻音,苗語中的鼻音元素大部分是后鼻音。歌唱者在演唱時要適當調節發音、氣息與共鳴,達到協調統一的狀態。這種語言習慣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鼻音是苗族人民語言的獨特之處,讓歌曲產生特殊的韻味,展現出濃郁的地域特點[1]。
苗族婚嫁歌曲有平腔與高腔兩種,這兩類均特點鮮明,同為山歌體,使用苗語演唱。
高腔又稱“韶唔”,音區寬,具有較高的詠唱性,高音區運用假嗓,具有較高的發聲難度,需要運用一定的演唱技巧,節奏比較自由,趨于散板,可采用真假聲結合的方式來演唱,聲音的穿透力強。曲調熱情奔放,聲音高亢入云。“韶唔”一般是分節歌,在句子中放入襯詞,襯腔分為起腔、間腔與尾腔等,演唱者按照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處理。
平腔又稱“韶薩”,被廣泛應用在苗族婚嫁歌曲當中,音區偏低,與朗誦相似,是一種陳述性歌腔。旋律平和,音程大概為四、五度。曲調優雅而含蓄,地域特征明顯,充分體現出苗家人的質樸、豪放特質。這種唱腔與說唱音樂和小調更加類似,可劃分為山歌體。韶薩唱法較為靈活,速度適中,演唱時用襯詞連接起來。由于唱詞較長,一個曲目需要重復演唱多段,在室內與室外均適用。可按照實際需要,調整引腔[2]。
在民歌演唱過程中,使用潤腔技巧可以賦予歌曲獨特的韻味,裝飾音包括滑音、顫音與倚音,可以達到潤色歌曲的目的,增加旋律的感染力,潤腔技巧影響著演唱風格,不同地區的歌手演唱相同的歌曲,如果裝飾性歌腔處理不好,會產生較大的差異。苗族婚嫁歌曲潤腔方式多樣化,使之具備極高的藝術表現力。潤腔作為音樂要素之一,使歌曲的旋律更具美感,顯示出濃郁的地方特色。
氣息屬于唱歌的基礎,正確的呼吸方式尤為重要。在歌唱中,氣息具有重要地位,平穩的呼吸是優美聲音的前提條件。婚嫁歌曲多以敘事和抒情為主,旋律通常比較舒緩,氣息悠長,在演唱過程中,歌手通常使用慢吸慢呼的方式,讓氣息慢慢進入肺部,再緩慢沖擊聲帶。若歌曲中經常出現高音,歌手便需要采用胸腹式呼吸法,這種呼吸方式需要口鼻一起吸氣,在腰部能夠感受到膨脹感,腹部作為著力點,讓氣息和聲音相融合,發聲是建立在氣息之上的,演唱人員要真正領略到氣息的真諦。
湖南苗族婚嫁歌曲大部分是演唱者即興創作的,其唱詞內容深刻,結構合理,比喻恰當,韻腳科學。歌詞中描述的多為純真、動人的事物,歌詞章法特殊,韻法同樣特點鮮明,可以充分表現出思想感情。
婚嫁歌曲的音樂結構主要由五聲音階構成,其中包括宮、商、角、徵、羽。但一些地區也存在部分由六音構成的歌唱曲調。由六音構成的曲調一般會增加“si”或“fa”的音,即變宮音和清角音。這兩種增加的音與之前的五音不同。其主要是對整體音調進行修飾,可以豐富音樂曲調的表現形式,使音樂作品更富有表演性,讓欣賞者深刻體會歌詞中所蘊含的情感。
湖南苗族婚嫁歌曲的結構形式包括奇句與偶句兩種,從章法結構分析,最為明顯的特征便是返回唱和返回唱誦,無論曲目的長度,都要重復演唱,在重唱時,歌詞出現變化,所以,一首歌曲中含有本段與變段。不管哪種類型,在開頭都需要“起薩”,格式與音調是根據腔調來確定的。
“酒歌”“嫁女歌”和“賀郎歌”是“婚嫁歌”的三個組成部分。“婚嫁歌”以苗族婚嫁禮俗程序和形式為基礎而形成體系。
“酒歌”的表演者一般有兩個,新郎新娘雙方各找一位“歌郎”。兩位歌郎共同演唱,演唱的內容主要包括夫妻二人結親的經過,要從祖輩的奮斗故事講起,還要教導新人如何經營夫妻關系,婚后如何孝敬父母,處理與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如何勤儉持家,過好自己的婚后生活。歌郎的演唱必須有禮有節,繪聲繪色。新婚夫婦必須細心聆聽。
“嫁女歌”的表演者一般為出嫁女兒的兄弟姐妹父母,演唱時間較長,一般為一夜左右。歌唱的內容大多為答謝賓客,或者對出嫁的女兒進行婚后相關事情的教導。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莫過于“離娘歌”。“離娘歌”的演唱形式多為母女對唱,“離娘歌”深情動人,其主要內容為父母對子女的養育之恩,對于女兒出嫁的不舍,其中,婚禮的伴郎伴娘會配合傳出嗚咽聲,曲調整體顯得莊嚴肅穆。相較于其他婚禮歌曲喜樂,“離娘歌”由于其特殊含義,更令人感動。
與“嫁女歌”不同,“賀郎歌”顯得更加明朗輕快。“賀郎歌”的演唱一般在新娘到達新房時,主要烘托熱熱鬧鬧的氛圍,其主要內容多為祝賀新郎,傳達了對于新婚夫婦未來婚姻生活的殷切祝福。所以,與前者相比,“賀郎歌”顯得更歡快。
在進行“婚嫁歌”的演唱時,苗族人民不僅將對于新婚夫婦的祝福和建議融入歌曲之中,還通過歌唱展現出漢字的優美。婚嫁歌曲中,蘊含著苗族人民的精神智慧,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苗族“婚嫁曲”的發揚,可以使苗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
湖南苗族婚嫁歌曲得以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因素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操作民俗的主體是人,歌曲是為人所創,沒有了人,婚嫁歌曲便失去了意義。
近些年來,會演唱苗族婚嫁歌曲的人逐漸減少。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苗族村莊的年輕人多外出務工,村內只有老人和小孩,苗歌韻味大幅衰減。在20世紀的政治運動中,苗族歌曲的傳唱人受到打壓,為了自保,他們不得不改變身份,同時,對婚嫁歌曲進行調整。
苗族婚嫁歌曲和普通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會隨著生活變化發生改變,歌曲可以起到傳情達意的效果,演唱內容可以真實反映苗族生活,我們要盡可能保護演唱形式與內容的本來樣態,進行“活態性”的保護,創建活態傳承體制[3]。
整體性保護即保護民間歌謠的所有相關要素,做好綜合性保護。民俗是社會生活的產物,既要重視保護民俗文化本體,還要讓本體內容各要素之間建立關聯,我們要充分意識到人文與自然兩種背景環境的重要性,保護民族文化空間。文化空間就是傳統文化活動的集中區域。湖南苗族婚嫁歌曲的空間依附性較強,受到人文和地理環境的影響,造就了特殊的婚歌特點。各區域的音樂形態不同,既提升了音樂形態的多樣性,也為開展對比研究創造了條件。當這些文化空間消失后,會大幅度降低音樂形態的多樣性。
苗族婚嫁歌曲會受到民俗文化場域的影響,這類歌曲不會在平時生活中演唱,要根據場合選擇歌曲,苗族婚禮是非常正式的場合,因此,帶有詼諧、調侃等性質的歌曲是不可應用的。當特殊的人文空間不存在,會導致演唱內容與形式的消失。
湖南苗族婚嫁歌應盡可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要,與時俱進,適應外部環境。
要勇于改變,目前,苗族婚嫁歌曲面臨困難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固步自封,若想改變這種境地,需要不斷改進歌曲表現形式,推出富有生活特點的作品,在探索階段,需要尊重當地的審美。現存的苗族婚嫁歌曲帶有一定的表演性質,值得肯定的是,這類苗歌保存了原有元素,民歌的蛻變并非簡單地穿上新裝,目的是讓公眾欣賞到歌曲的美感。
不僅要在藝術領域進行交流,還要進行跨領域對話,提高本土民歌的開放性,在不喪失原有特色的基礎上,提高音樂表現力,帶給聽眾別樣感受。因為傳統婚嫁歌曲大部分為即興創作,歌手擁有較好的演唱條件,能夠通過各種技巧以增加曲目表現力[4]。
要從藝術表演形式朝商業消費形式進行轉化,保護不是一味固守,需要努力開拓,讓本土民歌增值,可借助旅游開發的方法將苗歌表演當成旅游特色,通過旅游文化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在部分旅游景點創建民俗文化村,借此使游客更好地理解古老的音樂文化,親身感受傳統生活方式。在整個運作過程中,要避免產生偽民歌。應控制好開發度,開發即商業運作,開發過程中應考慮到特殊性,不可一味追奇求異,將傳統文化改得面目全非,要讓發展產生良性循環,獲得預期成效。
傳承苗族婚嫁歌曲需要依附于民俗文化空間,民俗活動和苗族歌曲是相互依存的,政府與社會各界要一起搭建民俗文化空間,要有意識地保護民俗節慶場所,維護僅存的苗族婚嫁歌人文環境。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關鍵,應持續提升傳承人的影響與地位,營造優質的傳承環境,消除其顧慮,促使其更好地履行職責,使婚嫁歌曲更好地發展。
要深刻理解傳承人在傳承鏈條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活態傳承真正落實,傳承人屬于活態傳承機制的關鍵一環。
湖南苗族歌者被稱為“巴秋莎”,屬于苗族婚嫁歌的繼承者,這種稱謂有著獨特的含義,歌者不僅是歌曲的演繹者,同時也是創作者。湖南省已經制定了相關保護政策,目的是保護傳承人,對于已經超過70 歲的傳承人,要進行搶救性保護,核查譜系連續性,歸納傳承內容,以各種形式保存起來。對傳承人設立激勵政策,對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獎勵。借助這些方法,增強民眾文化自覺性,積極引導民眾開展有意義的活動。
對苗族婚嫁歌曲的記載采取數字化保護,借助先進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再現效果,運用文獻資料會出現很多不足之處,數字化保護在表現民俗記錄的過程中,顯得更為生動。在鏡頭中,能夠直觀顯現現場,這是文字描述所不能比擬的,數字化保護屬于最高效的保護模式,強化數字化保護,能夠讓公眾全面地了解苗族婚嫁歌曲的生存空間,從多角度進行研究。
在很久以前,就有學者開展對苗族婚嫁歌曲的研究,苗族婚嫁歌曲中所蘊含的苗族人民的生活智慧令人驚嘆。而如今,要調整研究重心,深入剖析歌曲的歷史演變過程。苗族婚嫁歌曲是民族音樂文化的瑰寶,扎根于民間土壤,融合民族音樂元素,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要采集并分析大量苗族婚嫁歌曲,感受音樂魅力,幫助民間傳統音樂度過危機,充分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相關部門要充分關注傳統音樂文化,努力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