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2)
鋼琴是產生于西方的樂器,過去只用在西洋樂曲的演奏當中,現如今我國鋼琴事業獲得了快速發展。鋼琴在進入中國之后,逐步和中國的音樂文化相結合,許多作曲家創作具有中國風格的鋼琴音樂作品,極大地豐富了中國音樂作品的種類,這對于鋼琴在中國的創新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國鋼琴作品所體現的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以及音樂精神,是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發展以及衍生成果,其根植于民族的歷史文化當中,蘊藏著豐富而又深刻的傳統音樂思想。鋼琴作品在本土化演變過程中充分地參考及借鑒了中國傳統的民間音樂作品的創作元素,經過對它們的重新創作或者改編而形成了全新的鋼琴作品。從精神層面上看,中國鋼琴作品體現了中庸精神,不偏不倚,一個非常鮮明的特征就是以和為貴。《梅花三弄》就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中國鋼琴作品,作者王建中在創作過程當中保留了原來古琴曲的散、慢、快、散結構,通過模仿泛音,在不同的位置重復演奏三次,用來表現梅花的高潔,將身處嚴寒環境仍傲然獨立的梅花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部作品的和聲部分所運用的是帶有鮮明民族傳統特色的和音,五聲音階下行節奏舒緩,一拍一個和弦,把傳統音樂以和為貴的思想表現出來,促進了音樂情緒的表達。另外,中國鋼琴作品和西方鋼琴作品的思維不同,考慮到大眾審美需求,創作者整合了現代技法以及傳統音樂,把民族文化和現代氣息融為一體。比如,中國鋼琴作品《夕陽簫鼓》是一首婉約而又質樸的作品,在進行流暢表達的過程中也加入了一定的變化性,展現出對琵琶、古箏等民族樂器的模擬演奏,把寧靜致遠的感情基調體現出來。總而言之,中國鋼琴作品大多數是對古曲以及民間樂曲進行改編移植的成果,這無疑為世界鋼琴藝術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支持。又如,《百鳥朝鳳》這一作品創作中采取了多段式的結構形式,以層層遞進的五段式結構來展現強烈的民族風格與特色。針對這些不同民族風格與特色的鋼琴作品,演奏人員應充分掌控相應的音樂節奏與音色,并且要參考及運用民族樂器的音色調和手段與方法,借此突出其民族化特色。
音樂藝術本身是無國界的,中國現代鋼琴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同樣融合了國外鋼琴演奏藝術以及新時期的一些音樂藝術,成就了別樣的現代演奏風格與特色。進入新時期之后,我國鋼琴作品創作過程中充分參考及借鑒西方國家的一些音樂表現風格及形式等,這進一步使得中國鋼琴作品展現出立體化的特征,尤其是在音樂形式方面展現出非常突出的嚴謹性特征。同傳統鋼琴作品相比,現代化鋼琴作品的演奏風格更加追求音樂速度,并且在實際的演奏過程中展現出的邏輯性特征也更加突出。國內鋼琴音樂作品充分整合這些現代化的音樂元素,在增強民族音樂表現力的同時,助力鋼琴演奏水平的提高。雖然現代鋼琴作品本身會對民歌元素進行展現,但是同樣融合了西方國家的一些鋼琴演奏手法,必須注意考慮鋼琴作品原創與改編的合理性,即要在保留原有鋼琴演奏風格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改良及突破,力求可以創作出具備中國特色的全新演奏風格。為了更好地演奏出這些具有現代演奏風格的作品內在的魅力,就必須充分地參考及了解西方鋼琴音樂作品的演奏技巧。此外,在采取中西結合方式開展演奏的過程中對鋼琴作品本身具有較高的要求,實際演奏中同樣要認真解讀所演奏的鋼琴作品,保證突出現代演奏風格的同時展現自己的演奏風格,這樣才能保證最終的演奏效果。
大部分的中國鋼琴作品改編自民歌與民族傳統器樂作品,也是因為這樣的特征使得音色模擬變成了中國鋼琴作品演奏當中非常特殊的技巧。通過模擬傳統樂器的聲音和色彩,可以把中國傳統音樂的特色表現出來,同時也能夠給作品增添不一樣的魅力。比如王建中通過對民間嗩吶曲進行改編,創作的《百鳥朝鳳》這一中國鋼琴作品,在實際演奏過程當中,手指觸鍵的方位、速度、力度等會生成差異化風格的音色,這就需要恰當利用裝飾音,模仿自然聲音。比如,在對鳥鳴進行呈現的過程中,需要指尖敏銳觸及琴鍵,保持手腕平穩,手臂和肩部放松,恰當運用多元化的顫音、波音、倚音等,呈現出流暢動聽和富有跳躍感的旋律,從而把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景象呈現出來。再如,《笙舞》的演奏過程當中就利用鋼琴來模仿笙的吹奏音色,要求演奏者用手指肉墊靈活接觸琴鍵,保證發音輕,音質柔和,把歌唱性的音樂感呈現出來。
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精妙之處就是恰當運用裝飾音,這種技巧的運用有效展現了民族風韻。基于作品的這一特征,為了對中國鋼琴作品進行有效演繹,就必須根據特定作品的要求,把握好裝飾音的運用技巧,方便情感的傳達。比如在《百鳥朝鳳》這部中國鋼琴作品當中就運用了很多裝飾音,展現鳥鳴的靈動與俏皮,利用短裝飾音迅速而又簡短的演奏,呈現出小鳥的靈敏。運用長顫音把鳥兒聲音的婉轉動聽彈奏出來。此外,在演奏中還需要關注踏板的使用。這部作品當中踏板的恰當運用有助于突出主題,也可以在開門見山當中進行藝術表現。由于要把鳥鳴的短促聲音表現出來,所以在16 分音符的演奏過程中,要求踏板頻繁又干脆利落。
我國的民族音樂往往關注的是腔調韻味,可以說,對腔調的利用貫穿中國音樂發展全過程。受到腔調韻味的影響,每個音在演奏音色上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音符間的連貫性、觸鍵的強弱、節奏的快慢等。中國鋼琴作品《二泉映月》就運用了潤腕這樣的特殊演奏方法,也就是在彈奏作品的過程中指腹下鍵,盡可能彈奏得緩慢而又輕盈,與此同時,手指稍稍粘鍵,讓樂曲連貫通暢,呈現出凄涼婉轉的意境,留下讓人思考與想象的空間。中國的腔調韻味不僅屬于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還滲透著深刻的精神文化內涵,追求的是一種神似。不管是用鋼琴模仿特殊音色,還是結合不同環境的風格韻味進行模擬,都有助于引起人的共鳴,把中國音樂的獨特腔調展現出來。
在音樂藝術當中,音色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影響音樂藝術表現力的關鍵。音色除了具備表現功能之外,還影響著整個演奏風格的形成。中國傳統音樂擁有復雜多變的音色,這一點在中西方音樂界都成為了共識。音色可以潤飾音樂旋律,并在表現過程當中對思想變動進行有效表達,增加音樂表現的吸引力,為聆聽者帶來深層次而又獨特的聽覺感受。就中國傳統音樂形式而言,從理論到實踐都展現出對獨特音色的關注。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音樂形式會受到民族以及地域的影響,所以在音色表現上也有多元化色彩。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要利用按鍵強弱、音量高低等展現民族音樂的多樣性,呈現出鋼琴多聲部和多元演奏手法的優勢,讓鋼琴作品的呈現質量得到提高。中國傳統音樂在依托民族樂器演奏的過程中,會建立差異化的音樂風格,用鋼琴進行樂器音色模擬,需要演奏者借助多元手法的調控和科學化的演奏技巧,讓音色帶有濃郁的中國特色,給中國鋼琴作品演奏增添更大的魅力。
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家,在漫長的發展歷程當中展現出了高度互通以及融合的特性,所以在對文化的諸多表現形式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文化內涵互融是非常鮮明的特征,比如中國傳統文化融入了宗教、哲學、儒家思想等。在音樂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實現氣韻結合是對音樂內在精神以及外部形式美進行有效表現的基礎和重點。傳統藝術文化也特別重視氣和韻、神和意的整合,在增加音樂形式美感的同時也可以把文化精神的內在體現出來,正是有了氣韻風格的表現,才有了音樂藝術的強大生命力和藝術靈魂。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強調在風格上把獨特的氣韻表現力呈現出來,呈現審美意識的一致性,通過氣韻的表現把民族音樂的精髓展現出來。比如,在對《平湖秋月》這部中國鋼琴作品進行演奏的過程中,為了確保演奏整體性,增加表現力,就要把音樂之氣融入作品的韻律以及旋律,根據氣韻流轉情況進行音樂線條設計,實現氣韻融會貫通。
站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節奏變化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比方說,在我們所熟悉的建筑以及傳統繪畫書法領域,只要在其中巧妙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往往就能夠讓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具備極強的節奏感。在節奏變化的體現上,有的可利用藝術線條體現,有的可以運用表現技巧體現。在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過程中,節奏風格通常運用音樂線條的抑揚頓挫進行體現,也就是說,音色的變化體現出來的就是節奏的變化。通過對音樂節奏風格的展現,可以讓音樂線條展現出流動和輕盈之美,同時也有助于展現波瀾壯闊的氣勢。所以,在演奏中國鋼琴作品的過程中,應該對節奏進行恰當處理,合理調配音色,增加音樂藝術表現的多元性以及趣味性。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以來都特別重視意境的表現,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傳神寫意。在音樂文化與音樂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意境表現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意境而言,中國傳統音樂注重表現內在祥和的狀態。所以創作者往往會積極融合哲學思想以及豐富的生活元素。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也特別重視意境的創設與表現,強調情景交融,以便把藝術審美情調體現出來。所以,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者應該從意境表現角度出發,根據聽眾的審美需要以及鋼琴作品的文化精神內核塑造音樂藝術形象,把欣賞者帶入美好的意境當中,展現出音樂的情境美、情理美以及文化美。
綜上所述,鋼琴是一種擁有強大音樂表現力的樂器,在演奏活動當中應用廣泛,憑借獨特音色與優美動聽的旋律,深受人們的喜愛。鋼琴在中國興起的時間并不長,但是在中國的發展速度迅猛,并且在進入我國之后就開始了和中國文化精神融合發展的道路。中西方音樂存在極大的差別,在演奏風格上也各不相同,中國鋼琴作品是帶有中國特色的鋼琴音樂作品,對于演奏技巧有著差異化要求,在演奏風格上也不同于西方音樂。加強對中國鋼琴作品演奏風格的研究有助于讓中國鋼琴作品的魅力得到綜合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