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慧,秦紅梅
(山西師范大學 山西 太原 041081)
少兒鋼琴教育評價作為少兒鋼琴教育與教學衡量的尺度,對少兒鋼琴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確立正確的少兒鋼琴教育評價體系迫在眉睫。
近年來,我國大力實施教育改革,實行“雙減”政策,教育部門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鋼琴教育是引導學生形成音樂藝術審美能力的活動。少兒鋼琴教育評價是音樂教育評價的一部分,音樂教育評價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評價技術,對音樂教育所預期的一切效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而少兒鋼琴教育評價是以音樂教育的價值觀為標準,通過達到鋼琴教育目標的程度來評定鋼琴教學成績和效果。少兒鋼琴教育評價需要正確地運用評價手段使鋼琴教育教學過程得到不斷優化,有效提高教學質量。[1]
少兒鋼琴教育評價分為教師教學評價與學生學習評價兩方面:教師教學評價以從事少兒鋼琴教育的教師為評價對象,對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評價;學生學習評價以12 歲以下的鋼琴學習者為評價對象,以其掌握的相關鋼琴理論知識、演奏能力、鑒賞能力、作品分析能力、音樂創作能力為評價內容。
少兒鋼琴教育評價不僅可以使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還可以激勵教師采用先進的、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鋼琴教學,使教師從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對于學生來說,少兒鋼琴教育評價在考查其鋼琴演奏技巧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視唱練耳能力、音樂知識、作曲能力進行全面評定。一方面,在鋼琴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感知音樂到理解、鑒賞音樂最后達到創作音樂的境界。另一方面,通過以上各維度的評價,可以確保少兒在鋼琴學習的過程中技能與音樂素養共同發展。
當今少兒鋼琴教育多用指定性教材,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忽視審美培養;輕過程,重結果,沿用過去“師傅帶徒弟”的教學方式。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形成了一系列固定模式的認知,培養的學生在具備演奏技能的同時忽略了審美個性的發展。[2]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在少兒鋼琴教育評價的過程中,我國長期采取以傳授知識和訓練技能為主的授課方式,單純注重譜面而忽視音樂表現,導致學生僅能把音符彈出來而不懂音樂表現、內心沒有音樂形象,這種我講你聽、我教你彈的承襲式教學,限制了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音樂思維,學生只能被動地學習一首曲子,沒有理解與欣賞曲子背后含義的機會,在教學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幾乎沒有發揮的余地。[3]這種類似“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僅與音樂教育的基本理念相違背,而且與“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評價理念背道而馳。
由于音樂審美方面的知識(如練耳、樂理、音樂構成和音樂風格等)的傳授在少兒鋼琴教學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教師片面地追求演奏技巧的教學,無疑使鋼琴教學背離“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宗旨。當下的少兒鋼琴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輕修養,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感受的思想誤區。
少兒鋼琴教育作為學生學習鋼琴的基礎,應當著重提高學生藝術修養、陶冶情操。但現如今的少兒鋼琴教學大多反其道而行之,在評價目標、內容、原則等方面都存在問題。現如今的少兒鋼琴教育評價“過分注重學生的演奏技巧,忽略對學生音樂能力、實踐能力、鋼琴文化內涵等綜合素質的評估”,[3]忽略了最重要的情感體驗而過分強調少兒的演奏技能,沒有對少兒進行音樂審美心理的培養,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被本末倒置。少兒鋼琴教育評價的內容大多看重手指的基本訓練與演奏的技能,從根本上忽略了“情感”的作用。
目前,我國少兒鋼琴教育最主要的評價方式是考級。考級也成為學生、家長和教師最關心的話題。大部分的學生、家長和老師都以考級是否通過作為衡量鋼琴學習成果的標準。無論學生是否適合學習鋼琴,都以“什么時候之前,考上多少級”為基準,原本引導、促進和監督少兒鋼琴教育中“教”與“學”的評價活動,在部分家長看來已變成孩子升學的“捷徑”,從根本上扭曲了少兒鋼琴教育評價活動的目的和初衷。
以考級為主的單一枯燥的鋼琴教育評價模式不利于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培養,無法體現“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理念。考級沒有帶給學生學習鋼琴的動力反而成為其壓力;部分學生甚至產生“厭學”的心理。枯燥地重復練習考級曲目以攻克技術難點,可以使大部分學生勉強完成考級的曲目,但他們無法掌握音樂表現,理解作品的真正內涵。這對于學生音樂感受力和整體藝術修養的提升沒有任何促進作用。
少兒鋼琴教育評價需采用符合鋼琴教育理念的方法,對教學活動的構成要素、教學過程、教學成果等方面開展綜合性價值評價。少兒鋼琴教育評價以教學活動參與對象為主體,圍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和社會影響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以反映學生掌握知識水平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鑒別教師的教授能力。這個過程有計劃有目的,不僅可以檢驗少兒鋼琴教育活動質量,而且可以評估教學成果。[4]
少兒鋼琴教育作為鋼琴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遵循鋼琴教學的基本規律,而且要借鑒教育學、評價學的理論,這些理論主要涉及評價準則、評價目標、評價手段、評價內容、評價管理和評價反饋等。
一切評價活動有序進行的前提是確立正確的評價目標,這對評價活動起著指導性作用。衡量鋼琴教學最終成效的主要反饋方式是鋼琴教育評價,鋼琴教育評價不僅可以對教師的工作質量進行評定,而且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測定。“教學評價對教師產生影響,使教師明白自身教學的影響與成果,同時找到改進教學過程的依據;評價也對學生產生影響,可以讓學生更精準地把握學習內容與學習規律,明晰什么知識技能應知應會,也清楚了解到什么內容沒有完全掌握,從而針對以上內容設計具體的調整方案。”教師通過少兒鋼琴教育評價活動可認識到教學工作中還沒有解決的具體問題,積極采取改良措施,調動教學工作的積極性,提升教學水平;學生同樣可以了解到當前知識的掌握水平和現有的技能水準,從而完善知識體系,提高音樂表演技能,豐富審美感知。
明確評價內容是鋼琴評價活動順利開展的基本保證。教育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以教育資源作為評價手段的交互過程,也包括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兒童鋼琴教育評價的具體內容必須符合中國教育政策以及鋼琴藝術發展規律。評價應包括教師的教育態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和教師的能力。從促進學生發展的觀點來看,評價的重點應該放在獲得知識和演奏技巧的過程中,尤其注重情感體驗和對音樂的理解。在鋼琴教育評價的過程中,演奏的技巧包含獨奏和重奏以及四手聯彈,實踐包含參與演出、參加鋼琴比賽、鋼琴作品編創等活動,還需結合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以及社會評價等。
現有的少兒鋼琴教育評價方法較為單一,這種評價方法既不能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也不能客觀地評價教師的教育水平。少兒鋼琴教育評價是由教師、學生和教材組成的動態系統,運用多種科學的評價方法,對內部外部進行綜合評價。教師的教育評價和學生的學習質量評價需要采用不同的評價工具。最后,在適當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不僅能夠使教師充分重視鋼琴的創造性學習,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顯示合理、客觀的評價結果,提高評價效率。
強化評價管理對得到公平、客觀的評價結果起著重要作用。首先,要實事求是。在長時間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社會普遍存在不重視少兒鋼琴教育評價的問題。評價活動形同虛設,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對于傳統的評估模式,斯坦福大學教師、培訓專家李秀滿表示,傳統教育即將在我們面前消失。[5]不得不說的是,大多數時候其都沒有留下明顯的證據。此外,沒有辦法檢查教學結果的利弊。這種評估方法缺乏公正性。只關注學生的反饋,忽視對教師和社會的評價,得到的結果會缺乏科學性、有效性。當今我國音樂教育評價的發展趨勢體現為注重學生的自主發展,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觀察教育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在具體評價兒童鋼琴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鋼琴藝術的一般原則,還要考慮鋼琴藝術的發展原則。尊重兒童鋼琴教育的審美規律,反映了兒童鋼琴教育的本質和價值。
綜上所述,少兒鋼琴教育不僅培養學生鋼琴演奏的技能,也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實踐能力,不僅為社會培養鋼琴教學人才,還促進師生改造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少兒鋼琴教育評價是對教學過程全部內容所進行的評價,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建立完善的少兒鋼琴教育評價體系需要反復斟酌,明確評價目標、規范評價內容、選用多元評價方法、強化評價管理,使少兒鋼琴教育評價與鋼琴教學事業共同進步。少兒鋼琴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要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