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夢雯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河南 鄭州 450000)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政府部門也逐漸意識到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非遺舞蹈的傳承與發展方面出臺了許多政策,但相關保護措施起步較晚,相關數據顯示,從20 世紀90 年代至今,已有八百多種民族舞蹈消失,在新時代的今天,非遺舞蹈的傳承與發展仍面臨很多問題,我們應深入探究非遺舞蹈的創新傳承路徑,為非遺舞蹈的傳承提供根本動力,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
當前,我國非遺舞蹈在傳承與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的流行文化對新時代的年輕人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們缺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不了解非遺舞蹈的來源,對非遺舞蹈沒有興趣,盲目推崇國外的舞蹈。另一方面,為滿足市場需求,我國舉辦的各類舞蹈比賽以流行舞蹈為主,民族類型的舞蹈只占其中一小部分,這導致人們對非遺舞蹈了解甚少,在實際進行非遺舞蹈文化傳播時效果并不理想。另外,非遺舞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不了解其淵源的情況下,人們難以欣賞其精神內涵,而在了解其發展歷史與背景的過程中發現,大量資料與數據已經丟失,這使某些舞蹈的起源成為未解之謎,因此,人們不能保證傳承過程的歷史真實性。
當前,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重點在于科學規范的傳承,然而,部分地區過于重視申報,而忽略了文化的傳承。就非遺舞蹈的傳承來說,在未完成項目申報時,部分地區會重點歸納和整理非遺舞蹈的文獻資料,搜集非遺舞蹈的民間傳承人。但是,在項目申報成功后,這些機構卻常常忽視非遺舞蹈的傳承與保護,未能進一步培養接班人,對相關文獻的挖掘研究也不夠深入,未能使非遺舞蹈文化得到科學的傳承和現代化發展。
為了有效傳承與發展非遺舞蹈,我們應在教育領域中不斷探索新的途徑。各院校為積極響應國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號召,近年來不斷將非遺舞蹈融入具體的教學當中。高校有充足的舞蹈專業學生資源,通過在具體的教學中實踐非遺舞蹈的精神,可以使學生成為傳承主力軍。但研究表明,這種融入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問題。首先,當原生態的舞蹈形式與實際教學中的科學訓練產生矛盾時,教師既要保證實際訓練的價值最大化,還要保存一定的非遺舞蹈的獨特精神與風格,保留其深厚的文化內涵。但學院派的教學按照特定的教學流程進行,重視舞蹈訓練的規范性和科學性,而忽略了非遺舞蹈的實際風格。當二者相融時,即興發揮與刻板訓練產生了沖突。其次,非遺舞蹈在進入校園的過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障礙。因此,學校應加強對非遺舞蹈的宣傳,重視其背后的相關人文風俗的講解,通過普及相關舞蹈理論知識,使學生對非遺舞蹈形成更完整的理解。
受我國地理環境的影響,非遺舞蹈大多存在于少數民族地區,在實際收集資料時,工作難度較大,且持續時間較長,這使得部分非遺舞蹈還沒有被深入了解就消失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非遺舞蹈是當地社會發展與文化習俗的具體呈現,其所蘊含的獨特的民族精神使這些舞蹈傳承至今,但是,一些非遺舞蹈受到文化的限制,與新時代的發展形勢產生了脫節。我們應深入了解非遺舞蹈的起源,探尋其表演者,通過多種形式的調查,盡可能明晰非遺舞蹈的歷史背景與實際發展進程,并在必要時與當地政府聯系,通過對有關歷史資料的查詢,推進非遺舞蹈的溯源調查。每個時代的舞蹈都反映著當時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在實際了解非遺舞蹈的過程中,研究者要深入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在實踐中體會非遺舞蹈的樸素美好的情感。同時,研究者還要保證田野采風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無論是整理高校課堂教材,還是創作舞蹈作品,都要深入鄉土民間生活挖掘素材。為了有效落實非遺舞蹈傳承保護工作,我們應堅守文化根基,煥發非遺舞蹈的原始魅力。當前的非遺舞蹈的田野采風工作仍存在采風不夠深入、學習過程走馬觀花以及非遺元素胡亂拼湊的情況,人們僅僅關注舞蹈動作的傳承,而忽略了更宏大、細膩的民俗文化和歷史記憶的挖掘,導致采風報告表述不完整、不系統、不客觀,非遺舞蹈資料同質化、標準化,非遺舞蹈的原生性和獨立性在一定程度上被表演性和舞臺化的形式沖淡、消解,不利于舞蹈真實風貌的還原和其背后文化內涵的深刻、準確認知。針對上述現象,無論是高等院校還是研究機構,都應保證采風的科學性,做好田野采風的預調研工作,深入了解地區歷史、民俗、文化,加強與當地居民的聯系。一方面,要從民俗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視角切入,避免單一地從舞蹈學方法論解構非遺舞蹈,同時,要引入整體思維,將非遺舞蹈的音樂載體、隊形變換、服飾道具、場景禮儀和民族文化等內容納入非遺舞蹈田野調查視域,提高非遺舞蹈傳承傳播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突出其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文化意蘊。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還原非遺舞蹈的原貌,相關采風人員除了要探訪當地的地方志館、文化館、群眾藝術館和非遺傳承人以外,還要深入街頭巷尾,走訪當地的群眾,通過綜合調研保證所采集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以此為采風報告和非遺舞蹈相關文集、著作的寫作與傳播奠定可靠、可信的基礎。
在對非遺舞蹈進行傳承時,應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其本質,不能全盤接受、照搬照抄,而要有選擇地進行創新。要在深入了解非遺舞蹈的基礎上,保留其內容與具體表現形式中積極向上的部分,使其符合新時代發展形勢。在傳承非遺舞蹈的藝術表現形式時,應結合市場需求加以創新,融入當下較流行的舞蹈種類,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強化其節奏,增強其趣味性,增加其吸引力,拓寬其傳播途徑。在把非遺舞蹈與現代元素進行結合時,應從多方面入手,例如,結合古典音樂與詩詞、流行歌曲等,可按受眾群體的年齡層次編排豐富的節目,逐步擴大傳播范圍。
非遺舞蹈的傳播和傳承不能僅僅依靠情感記憶,更需要引入科學的媒介,可以通過新媒體的發展應用突破傳統非遺舞蹈傳承的時空限制。通過微信公眾號、H5 頁面、嗶哩嗶哩、抖音、快手、YouTube等全媒體平臺推動中國傳統非遺舞蹈的傳播。同時,要注意對傳播媒介的適度把控,保證非遺傳播的調性,堅守傳統非遺舞蹈的純粹性和原始性,避免非遺舞蹈被娛樂化和形式化解讀。在非遺舞蹈的傳播傳承中,有關部門還應進一步構建完善的機制,充分發揮我國文藝領域相關工作者的監督作用和輿論引導作用,保證非遺舞蹈在新媒體語境下獲得可持續發展和良性傳承。
表演舞臺能夠全面展示民族舞蹈文化,通過藝術的表現形式對非遺舞蹈的精神內涵進行傳播。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娛樂活動的形式逐漸豐富,為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種文藝節目不斷涌現。非遺舞蹈應把握好時代發展機遇,將帶有區域特色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另外,應加強對本地區非遺舞蹈的傳播,并在深入挖掘其內涵的同時,增強其地區特色。例如,《唐宮夜宴》一經播出便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詼諧的唐宮少女形象改變了大眾對傳統舞蹈的刻板印象。非遺舞蹈蘊含著各民族人民對生活的美好期盼,因此,我們可以在中國傳統節日的晚會活動中對其進行宣傳,例如中秋節、端午節等,這有利于大眾對非遺舞蹈的精神內涵進行深層次理解,也有利于深化大眾對傳統節日的認知。
科學技術的深入發展對大眾生產生活發生著重大影響。非遺舞蹈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近年來,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傳播渠道正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電視得到了空前發展。目前,網絡電視節目不斷向傳統文化靠攏,形成了一股“新國潮”,再加上互聯網技術的應用,逐漸吸引了大批受眾,很好地弘揚了傳統文化。非遺舞蹈因此受益,獲得了一定的傳播與發展,人們適當創新了傳統非遺舞蹈的表現形式,使非遺舞蹈受到了大眾的廣泛關注,在傳播非遺舞蹈的精神內核的同時,在互聯網中掀起了一陣舞蹈風暴。在對非遺舞蹈進行實地推廣時,可與多種類型的網絡節目和電視節目合作,吸引更多的舞蹈藝術家參與非遺舞蹈的傳承。在進行非遺舞蹈的表演時,應對表演者的舞蹈能力與舞臺表現形式進行嚴格要求,確保非遺舞蹈節目的表演質量。與此同時,應充分利用互聯網與新媒體進行宣傳,通過多個媒體平臺的流量優勢擴大非遺舞蹈的傳播范圍。
隨著社會的發展,5G 移動通信技術得到了普及應用和創新發展,非遺舞蹈的保護工作也應引入數字化、智慧化的手段。一方面,應發揮數字化資料庫大容量和有序性的優勢,將珍貴的非遺舞蹈資料以更詳細的分類保存下來,通過加強備份保護,降低非遺傳承與傳播的人工成本和物力成本。另一方面,以往的舞蹈記錄多以影音記錄為主,平面、單一的拍攝機位和較低的分辨率無法全方位捕捉非遺舞蹈的精細動作,無法真實、全面還原非遺舞蹈表演的全貌,針對這一問題,應通過引入計算機坐標數據識別技術,通過AR/VR 技術,以更仿真的影視技術還原再現非遺舞蹈的原貌,降低非遺傳承對傳承人的依賴。
在推廣非遺舞蹈時,相關人員應積極發揮政府的宣傳優勢,通過統籌與協調宣傳資源,對非遺舞蹈的精神進行傳承。目前,我國非遺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工作主要由各地的民眾與少量的非遺傳承人員自發開展,他們缺少對現代文化市場的深入研究,且保護工作受多種因素限制,推進緩慢。因此,各地政府應制定相關的保護政策,成立專業的非遺舞蹈推廣機構,全面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不僅如此,政府還要針對非遺舞蹈傳承人和民間藝人構建完整的藝人保護機制。與此同時,政府可舉辦一系列非遺舞蹈活動,為非遺舞蹈傳承人提供表演舞臺。例如,舉辦傳統舞蹈交流大會與比賽,通過豐富的活動形式全方位展現非遺舞蹈的精神內涵。政府應組織相關人力資源對非遺舞蹈的發源地進行實地調查,盡可能發掘與其相關的傳承人,全面了解舞蹈誕生背后的故事及其與當地社會環境的關系。地方政府還可圍繞非遺舞蹈背后的故事舉辦文化展覽,展示其蘊含的民族精神。同時,將多元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通過紀錄片、電影等表現手法向大眾講述非遺舞蹈中的傳統文化與民族內涵。政府應積極利用現有資源,全力支持非遺舞蹈的傳承與發展。
非遺舞蹈能夠展現不同區域的特色,在對非遺舞蹈進行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要避免對其內涵的刻板理解,應注意辨別有效的傳承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非遺舞蹈的傳承與傳播提出了更高要求,有關人員要在擴大受眾群體規模的同時,促進各地區的文化交流,開辟新的傳承途徑,保證非遺舞蹈的可持續發展。在非遺舞蹈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相關人員要堅守初心,守護非遺舞蹈的精神內核和原始根基,保證創新性解讀和創造性轉化的尺度與底線,為非遺舞蹈之花的綻放提供時代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