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鑫 魯迅美術學院
符號是攜帶意義的感知,人們對于符號的使用,增強了人類記憶的寬度、廣度和重構能力。中華傳統文化是符號性與象征性的統一,有利于人們對歷史和傳統的傳承和辨識。傳統文化作為一種象征符號,能增強人們對歷史的認知、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對文化知識的理解,因此文化成了一個承載價值的符號。在玻璃設計中,符號象征可以是專用色彩、特定圖案或特殊結構。例如,秦朝對顏色有著嚴格要求,秦始皇認為秦滅周為水德戰勝火德。水德尚黑,因此秦以黑為尊。隋朝時期,因最接近太陽的顏色是赤黃色,“天無二日”,所以赤黃色為帝王專用。色彩作為“符號”使用有明顯的等級含義。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多源于民族文化內涵和人們對生活美好的向往,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時刻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充滿各種象征的意味。例如,漢族人民結婚時,送石榴裝飾或擺件來表達多子多孫的美好寓意。為老人過壽時,則送帶有仙鶴、松樹、蝙蝠等的畫,古人認為仙鶴與松樹都有千年之壽,寓意松鶴延年,蝙蝠的“蝠”諧音為“福”。各種符號都有其象征意義,更是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傳統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像是一個多元的集合體,是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相互滲透的結果。中華文化有強大的吸納能力,以欣賞、包容、接納的態度對待不同的文化,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后,形成了具有獨特韻味的東方審美。石器時代多以圖騰為裝飾,審美以巫術崇拜和自然崇拜為主;夏商周時期青銅器規模發展壯大,商朝推崇鬼神思想,青銅器造型粗壯,風格多神秘恐怖,周朝時期社會由野蠻進入文明,禮教觀念深入人心,此時各類青銅器造型優美,紋樣奢華;而后漢朝時期則以儒家思想為正統,以陽剛質樸為美;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紛紛,恰逢佛教傳入,此時審美以清秀為主,文人墨客注重精神世界的滿足;唐朝時期多元文化盛行,三教并立,此時設計極為華麗;元宋時期理學思想盛行,文人開始探索自然人生的本質意義,追求自然之美,格調高雅簡潔;明代工藝結構嚴謹,風格端莊敦厚;至清代,藝術特點多為繁縟精致,極致追求華麗。中華傳統文化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并傳承下來,它不僅包括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文化沉淀下來的各種優秀品德和智慧,而且還包含了不同民族的共同信仰。
隨著時代發展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文化傳承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但也獲得了空前發展的契機。關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策略指出,文化是國家和民族存亡之根,迎接挑戰,抓住機遇,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應該走出一條符合現代潮流的融合發展道路。
在古代青銅器鑄造時,生成一種光亮的鉛釉,這種鉛釉燒制后晶瑩剔透,像玉石一樣溫潤,在古代稱為“琉璃”或“流離”。中國有高度發達的陶瓷業,中國玻璃器則從玉石崇拜的傳統出發。人們熱衷于用光澤細膩的玻璃來代替寶石,注重玻璃的仿玉職能,因此在古代玻璃器價高于黃金,把玻璃作為藝術品和宗教用品來發展。中國古代常用“琉璃”指代玻璃,但琉璃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單是玻璃,古人對于琉璃的指代主要有三種:天然玉石、釉料、玻璃。真正意義上的鉛鋇玻璃出自戰國時期,有名的玻璃器就是蜻蜓眼。自漢朝時期就有國外輸入的玻璃制品,到唐朝時期也有不少中亞西亞特征的玻璃制品通過絲綢之路輸入我國,同時佛教將琉璃稱為七寶之一,玻璃開始廣泛進入人們視野。“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白居易這句詩清晰地指出玻璃的脆弱特性,再加上此時陶器和瓷器技術的發展成熟,玻璃并沒有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宋代文人從品茗、插花、焚香、掛畫中品味生活,玻璃可以作為花瓶藝術品,成為文人追求雅致生活的象征。直到清朝時,建立了清宮玻璃廠,玻璃料稱為“料”,玻璃制品也被稱為“料器”,玻璃工匠利用歐洲技術生產玻璃,制造出極具特色的精美玻璃,如鼻煙壺(如圖1)。
18世紀后期工業革命襲來,玻璃廣泛普及到人們日常的領域。新藝術運動時期,玻璃藝術大放異彩,從而開啟了“現代玻璃藝術之門”。而后由法國藝術家艾米爾·加萊在法國新藝術重鎮南錫發起的“南錫學派”,掀起了玻璃藝術與洛可可風格融合與發展的新設計潮流。1962年,以托萊多研討會為開端的“國際工作室玻璃運動”,開啟了一場關于玻璃本體認識領域的顛覆性的跨時代的偉大革命。“國際工作室玻璃運動”對中國當代玻璃藝術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從國外學成歸來的中國玻璃藝術踐行者,促進了中國當代玻璃藝術的飛速發展。自20世紀末以來,我國設計隊伍逐漸壯大,設計視野不斷擴展,設計觀念也在和國際趨同,我國現代玻璃藝術設計逐漸邁向成熟。在學習、引進國外先進設計理念與教學觀念的同時,生產出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征的設計理念與設計形式。
正是因為傳統文化在造型方面有極強的造型表現力、深遠的象征意義和豐富的精神內涵,與玻璃設計的現代發展之間互補,才使得傳統文化能運用到現代玻璃設計中。傳統文化認為萬物的出現、變化、發展都是大自然的法則,生老病死,或實或虛,或密或疏,皆有跡可循。傳統設計受其影響較深,例如工筆與寫意,不僅追求疏密有致、主次有別,而且注重畫面空間的留白,這才能使畫面布局合理和諧。這種法則在書法中同樣有所體現,通過筆畫空間和疏密能表達落筆者的心境,紙張的白與字跡的黑形成強烈的對比,延伸出另一層意境空間。傳統審美超越一些形式上的追求,脫離了形式上的束縛,認為精神意境才是存在的根本。這種思想對中國傳統家具的設計審美產生了深遠影響,如明代家具藝術審美趨向于細膩精致,同時對實用的追求使家具工藝趨向于理性化的功能實用,實現精神與外觀的完美融合。在現代玻璃設計中,通過對玻璃的鑄造工藝、材料特性、造型、肌理、色彩等方面進行排列變化及虛實疏密的協調統一,進而發揮設計者的創意,創造出帶有獨特東方美感的藝術作品。如今國內從事玻璃設計具有一定實力的專業院校及設計師紛紛加入世界玻璃工藝交流合作中,使得“走出去”成為一種新趨勢,傳統文化底蘊為玻璃設計師在國際上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玻璃作為一種特殊的材料,是設計師思想的物化載體,可以表達設計師觀念。在玻璃設計中,設計師自身的精神文化內涵會直接影響玻璃作品的設計方向與風格。未來玻璃設計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是融合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這不僅需要設計師對中華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更加準確的把握和更進一步的探索。玻璃設計者要把握現代設計技巧與傳統文化間的關系,如此一來才會賦予玻璃作品精神力量和文化內涵,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發展中的美學藝術特征,即虛和實、疏和密、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也是東方獨特的造物美學意境的奧秘所在。
中國傳統哲學決定了設計的意識形態是和諧、簡單、精致和象征主義。這些設計理念直接影響了現代玻璃設計的方向,同時尊重民族審美,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傳統文化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造型多樣,傳統文化在現代玻璃設計中的再應用是在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傳統文化符號的提煉。
弘揚民族的思維方式與審美意識,讓現代設計處處保持民族風格。辯證的思維模式代表著中國傳統思維模式,這一思維模式強調事物間的關聯及因果循環,而中國繪畫理論、設計原理也與這一思維模式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青銅器上二方、四方相排的回紋以及敦煌藻井紋樣“三兔共耳”,其塑造了一個在現實世界里沒有的神秘意象,打破了人們自由想象與創作的束縛,至今還廣泛流傳著不少具有超現實主義色彩的傳統形象,如人首蛇身女媧、龍鳳等。所以,當代設計師一定要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與創新理念,擯棄呆板的藝術模式,勇敢地吸取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思想精髓,不斷地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創造力。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玻璃設計中并不是簡單地相加,一是要整理傳統文化資源,有目的地深挖民族地區的獨特文化,去其粗陋取其精華,將文化符號融合到玻璃設計中,這樣才能創作出具有獨特東方內涵的玻璃藝術品。把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中,順應當前及未來趨勢,在傳統和現代設計中找到相通之處,再創造性地以現代的審美風貌來表現,詮釋并傳播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意義和魅力。二是古代藝術作品通常會憑借大膽的想象力、獨特的感染力、驚人的創造力,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超脫客觀事實,發揮主觀臆想,營造對比均衡、完整統一的藝術美感。創造疏密相生的意境,延伸審美的想象空間,使作品擁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如漢代的馬踏飛燕,是既基于客觀又發揮主觀想象的作品,成為漢代浪漫與現實的自由精神代表。宋代時期瓷器興盛,宋代文人探索自然人生的本質,追求“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思想,風格樸素,格調高雅。宋代文人認為青色含蓄、內斂、朦朧,宋代汝窯青瓷淡雅清新,是對文人雅士審美情趣的反映。現代玻璃設計中顏色選擇需要仔細考究,玻璃表面的肌理設計和造型表現也需要用心推敲,以傳統的精神內涵輔以現代表達,經過玻璃設計者的處理再創作,能最大限度地展現神秘獨特的東方韻味。
習近平總書記說:“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美學內容對于玻璃藝術設計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現代經濟和科學技術快速發展,人們的審美水平得到空前提升,使得人們對玻璃藝術的追求也愈發高漲。
發揚中華文化,繼承中華文化藝術審美風格,古今交融,與先進的設計理念相結合進行再設計,把傳統特色文化元素、紋樣以及造型融入當代玻璃藝術設計之中,形成富有現代感、潮流感、民族感和地域感的新中式風格。優秀的傳統文化又是推動玻璃藝術設計發展的原動力,根深葉茂的傳統文化可以為我國玻璃設計后發趕超其他國家提供不竭且豐富的文化資源,結合現代潮流,將其中仍具有積極意義的部分古為今用,可以使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得以再放異彩。中華文化強調 “和而不同”,不同文化可以共存、互動和融合的概念在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世界有差異,但差異不必然發展為沖突。玻璃在國際藝術交流中作為重要的橋梁,要面對全球設計理念的浪潮,傳統文化是橋梁的根基所在,沒有文化信念和精神內涵的支撐,橋梁隨時容易坍塌。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不能被傳統文化所束縛和禁錮,所以作為玻璃設計者應學會融合不同的理念。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玻璃藝術必將沿著與世界藝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方向,最終與世界藝術相攜而行,共同創造人類藝術史上的新巔峰。傳統文化不會在融合中消失,只會在不斷融合中更加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