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玉苓
《零售學》是我校市場營銷、工商管理等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課程內容包括零售基本原理和理論、零售戰略與組織設計、零售環境、商圈與選址、商品和服務管理、零售定價和促銷管理等。同時,課程關注新時代背景下的網絡零售發展和最新實踐,注重網絡零售的模式創新和演變趨勢。本學期《零售學》采取了線上教學形式,授課教師通過“騰訊會議+學習通”平臺線上進行教學,并輔助“班級微信群”形式,任課教師在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方面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根據《零售學》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結合所授課班級的具體情況,確定本學期的課程目標為:
1.明確零售學在專業中的定位
2.展現零售業的經濟與社會價值
3.掌握零售理論和研究的前沿成果
4.獲得零售管理的專業知識體系
5.培養零售管理的實踐能力
6.點燃學生學習熱情和活力
7.堅守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
由于在2020年已經進行了第一輪的線上教學,課程的內容體系已經建立,本學期(2022年)課程目標設計在更新課程知識和材料的同時,更加強調如何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思考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來展現課堂的活力,讓學生有真實的體驗感,體驗時時在場與主動參與。
《零售學》第一次上課時,通過課程說明以圖表展示課程整體教學框架,提綱契領將課程內容加以說明。例如:《零售學》的教學框架為:零售學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零售企業內外部影響因素解析;零售管理決策過程的營銷解讀;零售企業商業道德和社會責任。這樣不僅從心理上減輕學生學習的盲從和慌亂感,重要的是使學生建立對課程的掌控感,對課程內容有全面把握,找到課程學習的方向。
其次,課程的整體感還包括對課程教材、研究文獻、暢銷書籍和相關報告的全面介紹,建立學生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增加學生的知識面,突破課堂學習的局限性,并且能夠使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和實踐運用的結合點、深入挖掘專業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拓展課程的寬度和厚度。
對線上教學來說,如果只是一味地聽老師講課,不僅造成學生的“聽覺疲勞”,產生懈怠情緒,甚至會走神、溜號,或者形成“你講你的,我干我的”局面,使老師失去對課堂的控制。《零售學》教學中不僅需要更多的教學材料,豐富的知識量,還需要這些材料具有趣味性,保持課堂的新鮮感。
第一,教輔資料的標題和內容要有趣。根據不同章節的內容,選取的案例和材料作為教輔資料,并在內容和標題上改造成有趣的材料,使語言表述風格更貼近生活。例如,本學期使用的教輔材料包括: “熱血青年的咖啡夢”“瑞幸+椰樹=?”“你分得清NOME和NǒME嗎”等作為案例、話題和討論的材料,吸引學生產生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相應章節內容的學習。第二,熱點新聞報道或事件作為引用材料。借助當下時事新聞報道、事件作為課程內容的導入,不僅具有“眼球效應”,還能提高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觀察力和敏銳度,提高專業分析能力,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例如,本學期采用的新聞報道包括:宜家的困境;星巴克真的“塌房”了;老壇酸菜面重回貨架,該不該;“鞋王”百麗擬二度上市,如何打造零售新模式等等。
經過多輪線上教學,很多老師對平臺的技術性應用已經很熟練,教學平臺的技術功能更加多樣,因此,在課堂上可以安排和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例如:簽到、討論、思考、答疑、搶答、隨堂作業等。以上教學環節能夠使單一的講課具有變化性,能夠調整課題氣氛,形成一定的課程節奏。除此之外,可以借鑒課程知識點邏輯,也可以使授課內容呈現張弛快慢及其有規律的變化,形成課程的節奏感。例如,《零售學》理論部分的授課中,首先通過案例導入(例如:德國奧樂齊2022年3月上海開新店),激發學生聽課興趣;其次是師生問答,從現象到本質推進課堂走向(例如:回答為什么在許多零售店閉店情況下而奧樂齊卻逆向而行);然后進入理論闡述階段,進行核心概念的講解和理論闡述(例如:奧樂齊的選址策略、自有品牌策略、精品社區定位策略);再次是實際應用,展現零售企業實例或個人零售體驗效果(例如:奧樂齊顧客體驗訪談),最后是預見與思考,給出更多見解和趨勢預測(例如:奧樂齊零售本土化戰略的實施等)。
以上設計既可以是一節大課知識講授的推進節奏,同時,即使是對一個概念、一個理論的解讀也可以運用此種方式,使課堂教學具有起、承、轉、合的效果,環環相扣,張弛有度,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夠使學生思路清晰,時刻牽動注意力,保持“聽見”狀態。
另外,由于線上教學時,教師不能通過語言和肢體一同進行表達與學生溝通,那么,語言、語氣、語調的表達就更加重要。不僅需要老師語言表達要準確,用詞要貼切,語言合理規范,還應該注意語調和語氣來帶動調節課堂氣氛,形成一定的節奏,使課堂有了表情和張力。
《零售學》在教學中主要通過場景設定和角色設定來營造課程的臨場感。例如:角色設定主要通過命名為“我有一家咖啡店“的小組作業來完成,每組5人,策劃完成咖啡店從店名命名、咖啡店定位、店址選址、商圈確定、人員管理、咖啡豆貨品管理、咖啡店營銷策略制定等內容,其中,5名同學設定擔任該咖啡店不同的角色,比如:咖啡店經理、咖啡師、甜點師等角色,完成相應的工作職責,極大地激發起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完成了“錦富”“sea coffee”“space coffee ”“又見”等咖啡店的策劃方案。并通過老師課堂上的現場點評提問,學生完成了設定的角色期待,這種角色的改變使學生從管理者的角度來思考。由此借由咖啡店的創建更好地掌握了零售管理的內容、程序及實施,實現從理論知識到實踐運用的學習和升華。
《零售學》在線上教學設計中,始終踐行課程思政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過程引入零售倫理與商業道德內容,體現在課程章節內容設計、案例選擇和課堂討論環節,例如:主題討論如何認識零售企業出售顧客信息行為,向兒童銷售煙酒問題,以及零售企業的社會責任等等,傳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
《零售學》的考核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來確定考試范圍。考核方式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結合的方式。過程性評價主要依據學習通平臺的統計數據,包括學生簽到、學習次數、視頻與音頻完成情況、案例分析、隨堂作業等課堂互動情況等;總結性評價采取線上考試形式。并且在授課過程中,增加了期中考試和小組主題演講的內容,增加了考核環節,做到考核程序科學合理,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