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朱善萍
系統化構建中小學生英語演講與辯論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國際理解、世界胸懷、全球勝任力等密切相關。而英語演講與辯論能力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動機、背景知識、詞匯、語法、篇章結構、語音語調、學習風格等各方面,需根據計劃、按部就班地層層構建。因此,英語教師應系統設計、構建教學,以全面培養中小學生英語演講與辯論能力。
做好中小學生英語演講與辯論能力系統規劃應秉承“化整為零、各個擊破”的思想。以南京外國語學校方山分校(以下簡稱“南外方山分校”)英語教學為例,在培養中小學生英語演講與辯論能力中,我們將小學、初中、高中分為三個階段。
小學階段是重要的基礎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重視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用英語、說英語的愿望。為此,我們引導學生模仿正宗的語音語調、輸入地道對話、背誦英語兒歌等,同時還鼓勵學生通過參加英語風采大賽鍛煉膽量,建立自信,塑造良好的儀態等。
初中階段是更高層次的打基礎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更注重讓學生輸入并背誦模仿短小語篇,參與英文電影配音、背誦比賽、模仿比賽等活動。少數計劃在高中出國讀書的學生在這一階段還需要準備SSAT 等測試。
高中階段是進一步提升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要求學生進一步模仿語音語調、拓展詞匯、輸入與應用篇章結構知識、訓練思維能力。同時,學生在高中階段還要準備高考、高校保送面試或各種國際英語標準化測試(如托福、雅思、SAT、ACT 等)。
指向構建中小學生英語口語與跨文化能力的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的基本英語課程架構設想如下頁圖所示。
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演講與辯論能力則是表達思想的途徑。語言學習是一種自我激勵、自主、自動、自覺的行為,是讓學生探索、發現,并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優秀的老師能夠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能讓學生感到學習是快樂的自我挑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過程。同樣,英語演講與辯論能力的培養也需要教師努力激發學生的自主發展動機。
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這是一個在英語課堂上老生常談的問題,但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有些學生到中學畢業時可能也沒有好好思考過。其實,越早思考這個問題,學生越能有計劃地規劃自己的人生。教師在讓學生思考未來生涯規劃時,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看各種精彩的英語演講片段,如各國領導人的講話、外交官或國際組織成員代表的發言等,激發學生的職業理想和對發展演講與辯論能力的熱情。
在英語課堂上,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類似的角色扮演。如在初高中英語教學中,我們會帶領學生關注并討論國內外的一些社會現象或問題,并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召開各類辯論會、模擬新聞發布會、模擬聯合國大會等,讓學生們扮成相關部門單位的負責人員出席會議并發表演講或進行辯論。這些演講活動與辯論活動不僅安排在每周的選修課上,而且有機地融入常規教學活動中。這樣學生就有更多機會體驗在真實情境下的英語演講或辯論。例如,在英語課堂上,我們可以給學生布置如下演講任務:
●Suppose you are the Foreign Minister of PRC, please give a speech about fighting against poverty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Suppose you are the spokesman of Russia or Ukraine, please make a speech about how to 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南京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南外”)從2005 年開設了模擬聯合國選修課程,并設置了類似于聯合國會議大廳的模擬聯合國教室。南外方山分校從2018 年建校起設置了專門的模擬聯合國教室,開設了模擬聯合國選修課程。在該課程中,我們要求全體學生以正裝出席,如同置身真實的聯合國大會現場。經過這樣的角色扮演活動,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打磨自己的語言和儀態,身臨其境地以“小小外交官”的身份進行思考、組織語言、發表演講、展開辯論。

圖. 基本英語課程架構設想
演講不僅關乎語言,也關乎內容。教師要注意演講話題和內容應與指向核心素養的課程培養目標相契合,演講內容要言之有物,符合新穎性、時代性、趣味性、競爭性、挑戰性等原則。為此,我們圍繞《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年修訂)》中對主題語境的要求進行板塊化和循序漸進的內容輸入與輸出訓練,有計劃地組織學生看英語新聞、讀英文報紙,并在英語課堂上組織學生圍繞各種話題開展專題性的研究學習。例如,我們設置了每日值日生演講活動,讓學生針對話題進行系統化的內容準備,使他們有計劃、有目標、有階段地積累相應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學生的演講話題一般可分為以下六個方面:
我的家庭,我最喜歡的人、文藝作品、體育項目、學科,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我的夢想,我理想的大學,我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等。
社交軟件、網購、外賣、旅游、金融、房地產、代溝等。
交通擁堵、污染、人口問題、戰爭、貧困、城鄉差距、社會安全、通貨膨脹等。
中國歷史與地理、世界歷史與地理、著名歷史人物、地方旅游名勝等。
假設自己從事某個職業,要針對某個議題發表觀點,如“如果你是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你會就全球人口與貧窮問題發表怎樣的意見?”“如果你是航天員,正在太空執行任務,你想和地球上的人們分享些什么?”“如果你是某市市長,你的施政綱領是什么?”等。
元宇宙、醫藥、防疫、光纖通信、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軍事武器、宇宙探索等。
學生在課堂上圍繞這些話題進行思考、展開演講和辯論活動,既能培育他們的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也能驅動他們不斷學習和積累相關的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發展了英語語言能力,也養成了自主學習能力,實現了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要讓學生能在英語演講中達到“妙語連珠”“字字珠璣”的佳境,教師需要特別注意詞匯的積累,以增強口語表達的豐富性、趣味性和準確性,避免詞不達意。
詞匯學習要設置階段性目標,不能一蹴而就。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基于詞匯書設置一個整體的詞匯學習目標,再根據學習時段劃分為不同的記憶和復習階段。在此過程中要定期通過聽寫、默寫等測試來檢驗學生的詞匯學習情況。此外,教師也要從詞匯學習和學習習慣等方面給予學生指導,如教授構詞法知識、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單詞記憶方法、制作單詞記憶小冊子、養成隨手記單詞的習慣等。目前,市面上有針對各個學段、各類考試的詞匯書,也有豐富多樣的詞典,教師可有效運用這些資源,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詞匯學習需求。
此外,教師要使學生意識到“English is everywhere”以及“A few words a day, and you will have a large vocabulary at the end of the year”,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資源擴充英語詞匯,如網絡信息、廣告、新聞、展覽等。這既能幫助學生積累詞匯,也能培養他們發現、觀察、積累、記憶的學習習慣,為終身可持續性學習奠定基礎。
教師要通過定期的詞匯測試、詞匯競賽等作為評價和激勵的途徑。例如,我們設置了“周周樂”單詞競賽,激勵學生學習詞匯。雖然學生戲稱其為“周周苦”,但仍然全力以赴、認真準備。這種周期性測試和階段性測試要兼顧挑戰性和鼓勵性,以讓大多數學生能獲得學習成就感為首要前提。
詞匯模塊的構建要基于課程標準, 但又不拘泥于此。例如,為培養學生的演講和辯論能力,教師可圍繞上述六大話題模塊,利用思維導圖等工具進行英語詞匯和句型知識的集群化訓練。集群是指根據一定的“中心詞”來收集相關的詞匯,使學生的詞匯知識形成條塊狀的“集群”,從而有利于形成長期記憶的英語詞匯知識或句型知識網絡。
好的演講能力離不開良好的語感和扎實的語法知識。為此學生需要在大量的輸入性活動中構建語法知識能力框架。在單元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對單個語法知識點的精講,也要重視對語法知識的系統性構建,還要有足夠的句型操練,由此學生才能構建扎實的語法基礎,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為此教師可以利用語法書系統地展開指導學生語法知識學習。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在語法教學中堅持“結構—情景—交際”的原則,認識到語法和結構是為情景交際、為表達一定的思想觀點和情感服務的,千萬不可本末倒置。
要讓學生在演講中能出口成章,就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篇知識,讓學生把握篇章結構。這是目前中學英語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有些教師在分析文本時,看似設置了粗讀、細讀等活動,但其實并未有效分析語篇結構。而如果學生不具備充足的語篇知識,在演講或辯論活動中往往會顯得語無倫次、邏輯混亂。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篇知識,觀察和理解語篇結構和語言特征,加強對段落與段落之間、句子與句子之間邏輯關系的理解與表達,并在口語表達中有效運用。
良好的英語語音語調的輸出源于足量的、正宗的語音語調的輸入。我們對此提出以下四個建議:(1)有輸入才有足夠的輸出
大量的輸入是輸出的前提。英語新聞、英語影視劇等都是語音語調輸入的優質資源。教師要注意甄選具有正能量和一定挑戰性的教學內容。1990 年筆者剛進南外教書時看到學生一人一臺收音機,每天早晨他們會各自戴著耳機收聽并模仿廣播電臺英語節目的地道發音。有了足夠的輸入,學生才有輸出的底氣。
(2)有模仿才有正宗的輸出
教師要引導學生模仿名人英語演講、課文錄音等,在反復模仿中不斷糾正發音。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眼到、耳到,如果發現學生有語音方面的小毛病,可以即時糾正,也可以下課以后單獨指導。教師還可以有計劃地組織英語電影配音競賽或者名人演講模仿競賽等,激發學生的模仿熱情。南外的英語老師往往會要求學生在模仿聽音20遍以后達到自然背誦狀態。(3)有背誦才有豐富的輸出
要讓學生系統地背誦課文、名篇或詩歌等,培養學生的韻律感、節奏感。比如,學生可系統性地背誦一套經典的英語教材。筆者在中學時曾在老師的指導下系統地背誦了《靈格風英語教程》。在大學時代,老師要求我們系統背誦了Essential English、《許國璋英語》以及一些莎士比亞名劇。南外的英語老師曾讓學生系統背誦New Access、New Concept English、New Horizons、English in Mind等英語教材。筆者的一位南外學生是耶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雙博士生。筆者曾問他南外給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思考了一下,認真地說:“背書。”還有一位考上清華大學數學系的南外學子曾系統模仿背誦了《新概念英語》1—4 冊,所以他的口語非常流利,語音也很正宗。(4)有良好的評價機制才有更有效的輸出
除了在課堂上進行即時口語演講評價外,南外和南外方山分校每學期末還有形式多樣的英語口語測試,包括朗讀一篇短文、背誦一小節課文、根據短文回答問題、根據主題進行戲劇表演等。測試的總目標是讓學生輸入和輸出更多正宗地道的語言,學會用英語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5)有豐富的活動和展示平臺才有良好的輸出
南外和南外方山分校舉行一年一度的外語節。外語節有時持續一周,有時甚至持續一個月之久。通過組織配音、朗誦、背誦、演講等各類比賽活動,南外給予學生展示口語和語音語調的機會。此外,我們也通過模擬聯合國課程或組織學生參加國內外的英語演講比賽和辯論活動等,讓學生充分鍛煉自己的口語水平,訓練思維能力。
一方面,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在口語演講與辯論時塑造良好的學習風格等。在口語表達上,教師尤其要提醒學生注意規避一些口語方面的不良習慣,保證表達的流暢性與準確性。另一方面,教師要注意挖掘學生的獨特性和可塑性,讓學生按一定周期,制訂適合自己的英語學習計劃等,培養學生的學習計劃性,通過豐富多樣的語言活動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利性。通過這種組合式、板塊化的學習和練習,學生在演講與辯論能力上即可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演講者的儀態風度也是演講的重要一環。因此教師也要注重訓練學生的體態,引導學生坐如鐘、站如松、行如風。由此學生們不僅能在平時注意行為舉止端莊大方,而且在未來的其他交際場合中也能落落大方地展示禮儀與風貌。
朱善萍,江蘇省英語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英語高級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南京外國語學校原教科室主任,南京外國語學校方山分校首任校長;第10 屆、11 屆、12 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