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種子服務中心 牛慶華
綠豆,又名青小豆,屬豆科作物,因其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成為家庭常備、清涼消暑的食品。近年,林州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綠豆的種植面積不斷提高。綠豆可單作也可套種,常與棉花、紅薯、芝麻、谷子等經濟作物間作,既經濟簡便又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由于綠豆播種期彈性大,2021 年林州市遭受水澇災害,綠豆成為很好的救災補種作物。綠豆具有適應性強、耐貧瘠性強的特點,對土質要求不嚴,在山坡薄地、沙土、黑土、黏土、田間地頭均可種植。綠豆怕澇,土壤水分過高易使綠豆前期徒長、倒伏,后期出現嚴重的落花落莢。為規范種植綠豆,并有效提高其品種產量及經濟價值,現將有關科學種植模式推廣如下:
種植綠豆前要整理苗床,深挖土層,使得土壤通風透氣,以利于植株根系生長,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減少有害生物。在整地深耕時,施用適量農家肥和鉀肥、磷肥等作為基肥,可在后期提高綠豆根系根瘤菌的固氮能力,以增加花芽分化。
綠豆種子宜選擇早熟高產品種。如果是家中自留種子,則需要用清水洗凈,將漂浮未成熟及已經變質的豆子和雜質去除,并及時攤放到干燥通風處晾曬,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
綠豆喜愛高溫高濕的環境,播種時間是在春夏兩季。春季播種選擇當地日平均氣溫為16~20℃,夏季播種選擇6—7 月高溫多雨時候。選擇好的種子播種前要與藥劑混合均勻,以達到防蟲防病的功效。播種時每隔30~50 cm 點種1 個小穴,每穴播撒3~4 粒種子后用薄土覆蓋。每667 m2播種量以1.5~2 kg 為宜。綠豆作為災區補種作物時,應盡可能爭取早播。對退水較晚的地塊,綠豆種子可先催芽露白后跟水搶種,也可等到種子發芽長出4~5 片葉子時及時進行移栽。幼苗全部成活后,進行合理的中耕除草,避免雜草與植株爭奪養分。綠豆整個生長過程中不需要施肥,避免肥力過多導致植株瘋長,錯過最佳花期,引起結莢量減少,產量降低。
綠豆苗期常見的蟲害是蚜蟲、紅蜘蛛,它們會吸取植株莖葉上的水分及養分,致使整個植株衰弱,最終枯死或葉片扭曲植株矮化,造成生理性病害。矮化植株要及時連根拔除帶出田外。為有效防治這類蟲害,綠豆可在幼苗期適當噴灑氧化樂果溶液、1.8%阿維菌素乳油或2000 倍液噻蟲嗪500 倍液進行防治。噴灑農藥要選擇天氣晴朗時進行,一般在16:00 之后,做到整株噴灑均勻。
綠豆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銹病和白粉病。
1.炭疽病。綠豆炭疽病主要為害綠豆的莖葉、莢果等,通常發生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發病初期,染病葉片呈現條形斑癥狀,由紅褐色變為黑褐色,出現不規則網斑形狀;發病后期,病斑處常常會出現黏稠粉紅色溢出物。綠豆炭疽病的防治,可適當施用有機肥、鉀肥和磷肥,提高綠豆植株的綜合抗病能力。在發病初期,可用咪鮮胺600 倍液混合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每隔7 d 噴灑1 次,連續噴灑2~3 次。
2.銹病和白粉病。綠豆銹病、白粉病屬于真菌病害,嚴重影響綠豆的產量。綠豆銹病、白粉病的防治,要在發病初期,采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 倍液,進行葉面噴灑,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綠豆的豆莢成熟時間不—致,豆莢成熟程度通常與綠豆開花順序相同,自下而上依次成熟,成熟的豆莢呈褐色且易自行裂莢落粒,造成減產。為防止落粒造成損失,可以在豆莢成熟大于80%時且早晨露水還沒有下去之前及時收獲。當出現雨水天氣時,綠豆可提前采摘,避免成熟的豆莢在植株上發芽或炸莢。小面積種植的地塊應隨熟隨收,分批摘莢;大面積栽培的地塊則需在全田有2/3 莢果變成黑褐色時一次性收獲。收獲后的綠豆要及時晾曬、脫粒、清選,曬干后的綠豆使用藥劑處理并入倉儲藏。小片種植收獲的綠豆,可以倒入盛有開水的容器中焯水,然后迅速撈起,淋干水分,及時晾曬干后即可入倉,可有效地防治在儲藏中綠豆象的生成,從而影響綠豆的品質。春播綠豆收獲后的地塊,如果沒有準備下茬作物,可進行復播,能夠提高地塊利用率,增加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