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雯雯 王振
摘要:城市管理錯綜復雜,且管理體系較為龐大,條塊分割較多。因此基于傳統方式下的城市管理效率較低。而智慧城市緊隨時代發展,全面依托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將建立現代化作城市為主要目標,網絡化為次要抓手,以此來高效整合各級城市資源,同時利用諸多手段,建立起系統化的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模式。部分城市的實踐已證明,智慧城市的管理模式能夠顯著避免層級責任模糊不清、層級管理混亂等負面問題,增強公共服務質量。鑒于此,文章對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進行了深度研究,旨在能夠精準落實城市網格化管理,最終使城市管理更加科學和系統。
關鍵詞: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評價指標
評價體系的建立能夠精準反饋智慧城市網格化的管理效果,同時也能暴露現代智慧城市網格化的管理問題,促使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得以高效運行。
一、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的提出
網格化管理主要是依托當前現代網絡技術,依據現代化管理理念,應用新時代管理技術,對互聯網技術給予創新和推動,并協同大數據傳感器技術、計算機技術、遠程設備等,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及科研人員的系統化研究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及豐富的資源。截至目前,學術界的觀點大致有以下三種:第一是城市管理中數字技術的應用,第二是通過信息技術更新城市管理流程,第三是通過信息技術高效整合城市眾多資源,使劃分城市網格的標準更加科學和專業,對出現的問題實現精準定位和高效處理。由此可見,智慧城市的落實與網格化管理密不可分,且智慧城市的高效落實也依托于網格化管理建設。除此以外,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主要應用高效的信息技術、大數據多媒體平臺,高效整合諸多信息資源,實現信息互動和交流,提高信息的處理效率。在此過程中城市居民能夠共享諸多信息資源,同時也幫助政府相關部門高效解決居民的諸多問題,以此促使政府來轉變自身角色,深入城市進行綜合化管理,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
二、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一)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評價體系構成要素
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評價體系內容豐富繁雜,不僅包括了城市基礎設施、市容市貌環境、文化、交通綠化等具體內容,同時也包含了城市特色品牌形象、政府網格化監督管理等難以直接測量的內容。因此,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評價體系的建立應當立足于城市基本情況,并以城市市民發展狀況為準則,網格化管理為主要內容。與此同時,也要將市民對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的認知考慮在內,將各城市組件的高效運行情況進行系統研究。同時按照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和強實用性等原則,緊隨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學習和深入系統的市場調研等內容,以此構建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評價體指標體系的基本要素。根據美國位于匹茨堡大學運籌學教授薩蒂提出的“層次分析法(AHP)”,將相關要素進一步分解成目標層(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評價)、準則層(包括智慧城市硬件設施水平、軟件服務能力、網絡技術應用水平、網格化服務效能等)和方案層(包括智慧城市自然環境發展水平、社會環境發展水平、服務水平、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組織基礎、制度內容、3s技術應用水平、網絡通信技術水平、市場監管秩序、電子政務、業務辦理、市民滿意度、公共服務質量等)。
(二)相關指標闡釋
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的基礎主要在于智慧城市的硬件設施質量,其質量水平直接影響了智慧城市的綜合品質,是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該指標主要包括智慧城市基本產業的發展水平、社會環境發展水平、自然環境發展水平等三方面內容,首先智慧城市自然環境發展水平主要涉及城市地理位置、水溫地貌、氣候條件等方面。其次智慧城市社會發展水平涉及城市經濟發展、政治思想、文化氛圍、歷史脈絡等方面。最后智慧城市基本產業發展的內容所涉及行業較多,并需要各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尤其是公共服務部門,其發展水平是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的重要影響因素。
除此以外,智慧城市軟件服務能力是當前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建設的核心要素,也是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水平的集中體現。同時智慧城市網格化技術是影響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的主要推動技術,包括3s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城管通使用率、電子政務等內容。因此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的技術狀況就是城市技術應用水平的具體體現,其不僅涵蓋了城市基礎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水平,還利用當代先進技術將繁瑣復雜的信息數據予以加工處理、整合分析,從而形成各類別數據庫,為智慧城市全面網格化管理提供全面的技術保障。與此同時,智慧城市網格化服務效能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積極運用諸多現代化技術、全方位的制度管理和科學高效的管理手段,充分發揮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主觀能動性及創造性,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提高智慧城市市民服務質量,保障黨的諸多方針政策能夠深入貫徹和落實。
(三)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為了保證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評價體系更加受人信賴,應當尤其注重各指標權重的科學設置,同時當前指標權重可以通過主觀法、客觀法、綜合賦權法等予以確立。然而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每種方法都各有優點和弊端,因此要依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方法,但無論使用哪種方法,都要科學地分析和判斷,確立軟件包,計算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評價體系的各級權重。除此之外,也要積極借鑒專家學者的建議,創造出系統和科學的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評價體系。
(四)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效果
依托精細化管理理論、現代化控制理論及諸多科技手段,打造出理想化的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評價指標體系,將城市內各部門各工作職責牢牢綁定于“電子網格”中,及時了解諸多崗位負責人的工作問題,并能將諸多破壞、瀆職行為暴露出來。從而幫助政府在此模式中強化自身監督管控職責,促使城市管理部門內部機構更加精簡,實現分工明確、職責清晰的目標,確保各機構高效地為大眾提供服務,以此顯著提高城市管理的決策效率。除此以外,通過該管理體系對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效果進行科學化、具體化評價,可有效緩解傳統城市管理存在的弊端,例如問題是否得到妥善處理,處理結果是否有明確監督管控等,從而有效避免了諸多問題無人解決、互相推諉的局面,且幫助政府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不會出現由于人手不足,導致顧此失彼、無法滿足群眾需求的情況,實現群眾對政府信賴度的顯著提高,同時民眾也不會由于政府解決效率過低而心存抱怨,為政府和市民之間建立協調、信任的融洽關系提供重要支持,為政府和市民的零距離互動奠定基礎。由此可見,該體系的建立切實解決了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城市管理問題,也大幅度提高了政府辦事效率,使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評價體系的建立發揮重要作用,以此促進智慧城市管理過程更加高效和便捷,幫助群眾真正掌握有關城市管理的知情權、參與權及監督權,同時鞏固其多元化治理的主體和優勢地位。
(五)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評價指標體系帶來的資金效益
網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應用過程中,雖然前期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但在建設完成之后的管理效果十分顯著,并通過應用網格化智慧城市管理模式,使其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為群眾提供更多令人滿意的服務,幫助城市管理水平躍上新臺階。同時從長遠角度來看,構建網格化管理評價指標可助力智慧城市網格化建設更加深入,減少相關部門的重復資源投入,制定出利大于弊的高效決策。
1. 細化管理流程 節省不必要成本支出
首先,加強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建設的主要依據是新公共管理理論,通過該理論指導,促進城市網格化建設實現創新和優化,并將城市網格化平臺的諸多工作流程、業務內容予以更新和再設計,以此凸顯出城市網格化管理的敏捷性和科學性。由此可見,促進智慧城市網格化評價指標體系建設,可實現各部門與各單位資源的高效整合,加強各區域、各部門的管理力量,促使各地區實現協調發展,減少局部區域存在的管理力量不足問題,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其次,在智慧管理手段上也積極運用信息化管理,幫助各城市管理者通各部門工作人員、群眾都能通過高效快捷的渠道進行信息傳遞,避免信息滯留過長導致失效,并且通過這種高效率的信息傳輸模式,大幅度減少企業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再次,管理流程的細化更能凸顯其扁平化內容,保障管理流程得到快速的響應和反饋,實現領導部門的精準和高效決策。與此同時,智慧城市也對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將強化隊伍建設成為當前智慧城市發展的首要目標,為城市的精準和高效管理提供全方位人力保障。
2. 提升硬件設施強化品牌影響力 提高城市外來經濟效益
智慧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支撐主要在于城市的基本設施建設狀況,同時也是影響智慧城市經濟發展、社會平衡的基礎條件。當前城市基礎設施較為廣泛,涉及領域較多,例如醫藥、衛生、信息、道路、電力等。因此,推進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相關政府就能透過評價指標體系,對該地區城市基礎設施狀況予以充分關注,同時立足于該城市的實際情況,協調各方面要素之間的關系,保障城市基礎設施得到發展和進步,最終將城市基礎設施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科學開展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除此以外,智慧城市環境也要進行改善,以此提高居民舒適度、美化城區環境、提高城市魅力,并將城市特色完全顯現出來,使景點與城市建設交相輝映,達到更為理想的城市狀態,構建溫馨和諧的智慧化城市。綜上所述,優美的地方環境和地方特色歷史,可以吸引大量外來游客,為城市帶來更多經濟效益。
三、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措施
(一)強化保障體系 凸顯居民參與權
新推行的公共管理中心明確表示政府不僅要發揮民眾管理能力,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在強化“12319”的聯動式網格化管理的同時,也要夯實“市長專線”及市民公眾的全面化監督管理載體,逐步擴大政府同社會的溝通渠道,形成全面和高效的公眾、媒體、公共服務互動機制。在此同時,也要加大群眾的參與力度,將群眾對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中心城市管理的參與權、監督權、表達權等權力給予高度重視。同時也要注重夯實渠道建設,不斷拓寬城市管理建議和意見反饋渠道,開發出網絡專項公式,并開拓其他渠道聽取和采納意見。此外,宣傳教育也不可忽視,要積極引導社會市民主動參與到城市網格化管理,建立城市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完善全過程,促使城市形成豐富多樣的社會組織,提高社會群眾的自覺自愿管理能力,實現網格化城市的共治和共享。
(二)建立考評機制 發現崗位問題
首先建立社區街道績效考評。幫助街道實現對城市事件及問題處理能力的動態跟蹤,并可以通過立案數量、結案率、返工率等指標進行考評。其次建立部門績效考評。從及時率和完好率兩項指標內容予以入手,一方面及時率的考察內容主要以相關工作人員的接受任務和處理任務效率有關,另一方面完好率的考察主要以事件處理結果、群眾反饋內容有關,通過這兩方面內容建立出考評機制,從而直觀感受到各部門的綜合處理能力。還有建立崗位績效考評。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模式下的崗位同過去相比增添許多,因此不僅要配置各網格管理人員,也要設置監督員、指揮員、值班長、接線員等,聘請專業公司來培訓,提高對專業化知識的掌握和了解,加強現代化管理技能,幫助監督員更加高效地收集案件內容,杜絕效率低下、案件處理不夠及時和信息瞞報漏報等問題,充分實現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建設進程的推進。
(三)加強智慧城市網格化信息平臺建設 提高資源共享
隨著當前科技蓬勃發展,其信息技術日益嫻熟,也對智慧化城市建設展現部分成果,因此在推行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的同時,電子政務、城管通的使用率得到了顯著提升。由此可見,智慧城市在進行社區管理時,要加大對信息化平臺的使用力度,將所有數據信息都匯總至平臺內,并將群眾需求置于突出和關鍵位置,以此來提供針對性和個性化的服務幫助。除此以外,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構建起綜合性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平臺,數據信息得到及時反饋,從而實現網格化管理的科學和統一發展。與此同時,確保相關部門協調發展,構建出融洽的溝通渠道,打破部門壁壘,對傳統的條塊分隔思維進行革新,為其賦予新時代內涵,從而夯實基礎信息數據建設,為信息網絡、服務資源及管理等資源整合提供支持,最終實現信息數據的交流和共享。由此可見,信息化平臺作為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的基礎保障,要重點對其進行強化和安全防護,并要求相關技術人員著重對此予以網格化技術革新,保證智慧化管理系統的穩定安全和長期運轉。
四、結語
綜上所述,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對優化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有重要作用,可幫助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的落實更加高效和科學。因此,相關工作人員要充分重視,使其緊隨時代發展,逐步完善網格化管理的主要內容,提高智慧城市平臺的建設和創新,并從網格化管理的思維出發,依據評價指標體系內容梳理出政府的管理流程,從而完善管理環節,提升智慧城市管理水平,響應當前時代社會群眾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王紅寶,谷立霞.智慧城市網格化管理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經濟論壇,2017(01):144-148.
[2]翟國濤,劉苗苗.城市管理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城市網格化管理為例[J].2021(2013-2):60-64.
[3]張梓妍,徐曉林,明承瀚.智慧城市建設準備度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電子政務,2019,194(02):87-100.
[4]凌宇宏.智慧城市網格化城市管理理論初探[J].科學與財富,2019(18):145.
[5]趙海龍,吳潔,趙子浩,等.智慧城市建設中網格化城市管理理論研究之事聯網——網格化系統的“心臟”[J].中國建設信息化,2019,101(22):83-85.
(作者單位:許雯雯,山東省濱州市興福鎮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王振,山東省濱州市科技創新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