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烘堃
2020 年全球范圍內的公共衛生事件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在這一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也蘊藏著機遇。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建立精準就業幫扶體系,豐富就業創業指導課,提升學生技能,簡化就業手續,提升就業工作信息化水平,切實為學生提供就業服務,充分保障畢業生的就業。
2020 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874 萬人,2021 年畢業生總規模909 萬人,兩年均創歷史新高。2020 年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持續整個畢業季,許多畢業生推遲就業,加重了2021 屆畢業生就業壓力。與此同時,國外受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相較于國內更為嚴重,一方面使得畢業生去海外留學受限,轉而國內考研;另一方面國外的留學生回國人數增多,客觀上增加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在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下,很多行業受到沖擊,用工需求明顯收縮。中小企業是吸收應屆畢業生的主要領域,為了維持生存,中小企業紛紛裁員,很難提供更多的招聘崗位,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失衡從總量上影響畢業生就業。而畢業生就業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原因是結構性因素。公共衛生事件的全球蔓延直接影響經濟環境,企業營收下降,不斷縮減規模、減少用工需求,企業為保持長遠發展傾向于留用有技術、有經驗的員工,而招聘應屆畢業生還需要投入大量培訓成本,因此,企業對大學生的招聘需求更加萎縮。
隨著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進入常態化,近兩年畢業季都恰逢全國防控的關鍵時期,為防止公共衛生事件擴散,全國各地幾乎都采取較為嚴格的防控措施,減少人員流動。高校作為防控的重點,為避免人群集中,不僅控制畢業生返校人數,而且無法開展正常的校園招聘活動。雖然為保證大學生就業,各地開展許多線上招聘活動,但由于之前線上招聘并不流行,而且線上招聘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難以達到面對面的溝通效果。春季是畢業生求職的黃金時期,由于行動受限、在線求職的不確定性等,許多畢業生求職之路困難重重,也因此錯失了很多招聘機會。
一是增加就業崗位,從根本上滿足就業需求。鼓勵企業吸納大學生,減免企業養老、工傷、失業三項保險單位繳費,為企業發放吸納畢業生就業的補貼等;增加基層項目、事業單位的招聘人數;鼓勵大學生入伍、支援西部建設等;增加研究生、專升本招錄規模。二是多渠道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便利。教育部聯合企業推出“24365 全天候網上校園招聘”服務;高校關注、關心每一位畢業生的就業,加大幫扶力度等。三是激發大學生就業積極性。增加就業創業補貼的力度,推動以創業帶動就業;幫助學生樹立多元的就業觀念,鼓勵先就業再擇業等。
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就業招聘工作的開展,但互聯網的高度共享卻帶來了新機遇。對于企業來說,在線上開展招聘、宣講活動,節約組織活動、場地成本,而且不受地域、時間、人員限制可以快速實現在各地高校開展招聘活動;對于畢業生來說,線上招聘節省了到處奔波參加招聘活動的交通、住宿費用,同時還可以享受更多的優質招聘信息。
公共衛生事件雖然給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但是卻刺激了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數字文化性質的平臺型就業,比如互聯網電商、直播、數字文化平臺等,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增加了就業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線上服務的新模式,如線上教育、互聯網醫療等,創造出自我就業、靈活用工、共享用工等新的就業形態,開辟了就業的新空間。
把就業工作放在學校每年年度工作的核心位置,明確就業工作責任主體,建立起縱橫網格化就業服務體系。由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全面橫向對接各系就業情況;各系成立由黨委書記、黨委副書記、團委書記、就業專干、輔導員組成的就業指導小組統籌安排學院就業指導工作;實行教師全員參與畢業生就業精準幫扶工作,實現全覆蓋、全方位、更精準的就業幫扶。
通過對南陽師范學院2020 屆畢業生調查發現,有50.49%的畢業生建議要加強分院系、分專業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及實踐活動,這說明就業創業指導課不能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求職需求。學校院系、專業眾多,而就業創業指導課程面向全體學生千篇一律,很難滿足學生的專業化、個性化需求。因此,要設置有針對性的創業就業課程,就業創業課程可以交由各系、各專業工作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來講解,既能立足本專業實際,又給學生樹立就業榜樣。各專業在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豐富就業創業課程,加強實踐性教學,注重學生技能的培養,把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并立足市場需求,使課程設置符合市場的發展。此外,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就業創業政策宣傳活動,舉辦就業創業大賽、就業創業培訓講座,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業實踐活動,積極聯系設立校內外創業實踐基地,為創業的畢業生提供創業扶持政策通道和創業扶持基金。
隨著“云就業”“空中招聘會”等依托互聯網的新型就業模式的迅速普及,對高校就業工作的開展、學生就業手續的辦理都帶來了挑戰。高校要建立一體化的就業信息平臺,宣傳國家和學校的就業政策,及時發布就業招聘信息,為畢業生提供線上就業指導,整合各類社會資源,積極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搭建溝通橋梁,學生可以通過線上簽訂三方協議書,用人單位可通過線上平臺開展招聘活動。
畢業生受自身及環境的影響,求職目標不明確,求職觀念刻板。調查發現,有約76%的學生對自己的未來缺乏明確規劃,求職的時候存在跟風的心理狀態,容易受周圍同學的影響。另外,部分學生求職觀念刻板,思想存在偏差,有72.6%的學生不愿意到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和一些基層崗位,寧愿在家賦閑,也不愿先找個工作崗位鍛煉自己的工作能力。因此,學校要提高畢業生就業率,應該抓住主動權,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這種就業觀念。具體來講,首先,加強教育和宣傳,鼓勵從基層做起,以積累工作經驗來實現質的提高,引導大學生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觀念;其次,引導大學生樹立多元化的就業觀念,破除以專業就業、唯編制就業等思維定式;最后,重視大學生職業規劃,通過開展技能培訓,舉辦職業規劃大賽、職場模擬競賽等,引導大學生逐步修正就業觀念,腳踏實地,科學合理地調整自身就業期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