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鈞釗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特別強調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做到人才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為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也特別為中西部三四線城市營造具有地方特色優勢的人才友好生態環境提供指導方針。
以企業為主體,積極運用財稅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實驗室、研發中心、工程中心,聯合培養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實現科技創新鏈、產業鏈與人才鏈的“三鏈集結”效應。
以產業集聚區為平臺,充分發揮其在聯系人才,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基地的作用,加快各地傳統戰略支撐產業,以及新興產業為重點的新型工業體系的專業園區建設,為專業技術型人才搭建特色鮮明、領域廣泛的創業平臺。
政府每年要有財政投入,用于鼓勵引導科技人才以項目合作、技術入股等形式,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同時,加大科技成果專利申報力度,進一步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熱情。
河南省自2018年起舉辦“招才引智”大會,給全省各地引進人才項目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取得明顯成效。河南各地也都開展人才引進的活動,如焦作為提高人才引進層次和質量,加快推進海內外人才與焦作經濟發展項目對接,從2013年起,其已經連續舉辦十屆“海創會”,實現了集聚一批高層次人才、推動一批人才項目合作落地的目標。
著力對人才發展環境,人才創業平臺,人才工作機制,人才引進的領域和范圍、待遇和資助、管理和服務、引進方式和程序等都作出明確規定,讓用人單位有所依據開展工作。
一是為用人單位進行政策兜底支持,鼓勵用人單位在合適的特殊人才的引進使用上有大的作為,敢于突破條條框框;二是對用人單位引進的有分量的人才予以資金補貼,以表明政府明確的支持態度。
構建以市場為主導的創新創業體系,大力引進培育創新創業團隊和高層次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創新創業領軍團隊和高層次人才對經濟轉型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
構建具體面向大眾的人才引進、人才培養、評價激勵、服務保障一整套人才政策體系。重點在于為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人才提供一個宜居、宜業、宜于發展的政策保障。
將人才引進等服務全部引入市場機制,并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等,使人才服務不會因人而異,而是永葆服務活力。
政府要創新機制,鼓勵各類人才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為各單位用好人才、用活人才提供政策指導。要求用人單位在人才培訓、流動、任用、提拔、分配等方面完善機制,同時制定了相關的評估指標體系,有利于推動機制的完善。
人才服務部門要將工作重心下移,深入用人單位,動態了解掌握人才工作生活狀況,跟蹤服務,要求用人單位不僅高度重視激勵人才長效機制建設,更要在機制對路完善上下功夫,使人才的優惠政策不僅說著好聽,更要能滿足人才需求,使人才稱心如意。
機制建設的成功與否要在實踐中檢驗,應看其是否能滿足人才需求。如在改革分配制度方面,要積極探索適合企事業單位特點的收入分配辦法。堅持“貢獻第一、效率優先、拉開檔次”的原則,將管理、技術、風險、勞動強度等要素一并作為分配因素,向關鍵崗位和優秀人才傾斜,達到“貢獻不同、報酬不同”的目的,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
一是擴展現代化城市發展空間;二是改善城市綜合交通建設;三是完善醫療配套服務;四是加強優質教育供給;五是加強保障房供給;六是改善城市市容;七是營造良好政務環境;八是營造良好創新環境;九是完善產業鏈、引進重大項目;十是加強對外交流。為人盡其才、人盡其用、人盡其職、職盡其能和自我價值實現創造社會基礎條件。
中西部三四線城市政府和各用人單位要把人才的全面發展作為政府和單位發展的目標之一,通過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從就業創業、轉行到子女就讀、配偶就業等學習、工作、生活的細微之處去關心人才;鼓勵用人單位提供良好的人才居住環境。有一定實力公司也應根據人才之所需,建立專門的人才住宅樓,供引進的優秀海內外人才居住,創造條件讓人才安下身、留住心,全身心投入工作,同時為優秀人才提供貼心服務。明確津貼補助、職稱評定、醫療保健、申報項目、業務進修等多項優惠措施。每年要安排優秀專家、拔尖技術人才學習進修一次,免費健康檢查一次,使高層次人才有安全依托感。
中西部三四線城市政府和各用人單位必須從源頭上建立能使智力資源轉化資本、自我價值順利實現的政策服務體系,使人才、成果、產權與項目、資本、市場有效“對接”,尊重個人自由發展空間,保護個人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競爭,培育人際親和關系,真正使人才無后顧之憂。
打造以地域文化品牌為代表的城市形象,擴大城市知名度,提高城市美譽度,打造一個宜業家居宜游的山水文化城市,增加區域文化內涵和文化對人才的吸引力。
中西部三四線城市政府和各用人單位要建立領導干部聯系優秀人才制度,經常介紹城市及單位發展的戰略前景、“一對一”聯系、跟蹤服務,及時幫助解決實際困難,解除其后顧之憂。
以社會民間組織、協會為平臺,舉辦企業家沙龍、企業家聯誼會、中青年優秀人才聯誼會等,加強人才之間的學術交流和感情聯絡,豐富人才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實增強引進人才的感情。
圍繞讓高素質人才有待遇、有榮譽、有地位,在推選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勞模時,要專門拿出一定比例向各類人才傾斜,著力提高人才的政治地位、政治待遇和政治影響力,真正使人才對城市擁有文化認同感、情感歸屬感。
總之,人才友好生態環境是系統工程,涉及面廣、難度大、見效慢,且一旦各地趨同,就很難發揮獨特優勢。所以,營造人才友好生態環境,一定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為指針,一定要將公益服務與市場化運作結合起來,才會有持久不斷的動力。高起點、高標準、差異化推進人才友好生態環境建設,努力實現人才資源的可持續開發,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人才生態環境建設的最高境界。這將以獨特的持久魅力吸引更多人才,壯大人才隊伍,提升人才素質,激發人才創業創新熱情,從而使全社會出現各類人才立足崗位、建功立業、萬馬奔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