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希鈺
當前隨著我國事業單位管理體系的不斷改革,事業單位績效考核工作也受到了更多關注。績效考核是評判單位職工工作優劣的基本依據,也是促進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持續發展的基本手段之一。本文以S中心為例,從單位基本情況、績效考核存在問題及原因等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2019年,S中心按照上級編制部門機構管理相關要求,整合了3所市直經辦機構,成為正縣處級全額事業單位,主要從事公益服務事業,為獨立法人機構。S中心內設科級部門13個,大致分為綜合部門和業務部門兩大類。目前,S中心在崗人員52人,其中事業單位管理崗21人,專業技術崗25人,工勤崗1人。職工年齡情況:35周歲以下10人,35周歲至45周歲12人(含45周歲),45周歲至55周歲 25人(含55周歲),55周歲以上5人。職工學歷結構情況:碩士學歷4人,本科學歷11人,大專學歷14人,高中及以下學歷18人。職工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情況:副高級職稱12人,中級職稱12人,初級職稱2人。
S中心人員特點:一是工作人員年齡偏大。由于近年來才開始對外公開招聘,新進人員較少,因此人員流動性差,單位職工隊伍結構相對比較穩定,故也存在創新能力差的問題。單位年齡結構為橄欖型,平均年齡為45歲,人口老齡化對單位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不利,存在后繼不足的風險。二是工作人員學歷偏低。自公開招聘以來,對學歷要求越來越高,故S中心碩士學歷人員均為新招聘人員。總體而言,大專及以下學歷占68%,大部分職工年齡偏大學歷偏低,因此面對改革的時候適應能力普遍較差。三是專業技術力量充足。S中心專業技術職稱人員占56%,單位專業技術競爭上崗氛圍好,也存在部分職工管理和專業技術兼職的情況。
第一階段是1993年以前,S中心無人事考核方案,考核一般根據工作情況、業務情況、考勤情況自行確定。第二階段是1993年至今,按照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考核暫行規定執行年度考核工作,按年度每年開展一次,按照優秀、稱職(合格)、基本稱職(基本合格)、不稱職(不合格)的結果,確定每年考核情況。取得基本稱職及以上結果的,次年正常晉升薪級工資,并將年度考核表按年度填寫放入本人檔案。
職工績效考核一般根據《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52號)、《山東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考核辦法》(魯人社發[2017]45號)等要求,結合“德、能、勤、績、廉”五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核。年度考核優秀檔次人數一般不超過本單位實際參加考核人數的15%。目前,S中心副縣級以上領導績效考核程序由上級主管部門負責,對科級及以下人員采取現場民主測評的方式進行。單位將所有參與考核的職工統一集中,采取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優秀、合格、基本合格及不合格人員。投票后由單位人事科統一收齊,指定2名唱票人,一名監票人進行投票匯總。匯總完成后,報S中心領導班子綜合評定考核結果。考核結果在單位進行為期7個工作日的公示,無異議后,報上級部門備案,按照考核等次發放績效獎金。
S中心績效考核結果應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薪級工資晉升上,取得稱職及以上等次的,次年可晉升一級薪級工資;二是績效工資分配上,取得優秀等次的,領取考核優秀獎,并在年度績效考核分配上優先取得績效工資;三是崗位聘任的重要依據,連續三年及以上取得優秀等次的,在崗位晉升中優先考慮。
績效考核工作是每年都進行的規定動作,根據歷年情況,單位職工普遍認為其就是投個票、打個勾,按部就班進行就可以,無需投入太多精力,考核工作開展多年沒有引發矛盾和沖突,維持現狀就可以,故讓考核成為一場形式主義。
在職工完成投票后,不能當場公布結果,還需匯總后報領導班子評定,中間流程存在不公開不透明環節,職工對結果的確定存有異議,認可度不高。
S中心崗位績效考核指標沒有針對性,業務科室和綜合科室沒有設置相對的客觀描述內容,考核沒有充分體現人員努力和工作的價值。例如,統計人員的統計工作、財務人員的財務工作等。真正優秀的人才不能得到肯定,會挫傷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形成得過且過的工作風氣。
S中心近年來人員流動性不強,職工老齡化,職工對工作環境和內容容易產生倦怠感覺,產生思想固化行動保守問題。傳統考核方式已根深蒂固,干部職工存有“老好人”思想,不愿打破固有模式,不愿意得罪人,每次考核全體人員都能取得合格以上的等次,使得考核成為走過場。
針對崗位設置沒有明確規定,使得職工工作同質化程度高,考核沒有針對性。考核過程可能僅憑借最近一段的工作,容易產生“近因效應”和“光環效應”,使得考核結果不客觀、不科學。
目前,S中心的考核結果大部分用于工資分配,對崗位晉升、職稱聘任等運用不大。由于受到優秀名額15%的限制,可能存在“輪流坐莊”的潛規則,因此職工對考核結果都比較忽視,工作比較被動。同時,大部分事業單位存在嚴重的平均主義現象,因此在考核結果中要綜合考慮其他因素影響,讓干部職工感受到考核結果與自身發展密切相關,讓他們積極投入到考核中來,用績效考核帶動其他工作,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一是根據事業單位法人宗旨和職能,制訂單位年度績效考核工作方案,明確長期發展目標,并制訂年度工作計劃。各科室根據職能建立相應的績效目標。二是科學設置崗位考核目標,各崗位根據工作性質和內容,簽訂崗位責任書,按照科長考核制確定各科室工作人員的考核情況。三是突出指標設置的公平性和可行性,公平公正是考核的基本原則,考核結果必須客觀公正,必須充分發揮民主,廣泛征求意見,充分調動員工考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四是指標權重的設置要科學公正,要建立科室負責人、分管負責人、主要負責人分權占比的指標模式,避免一票定結果。
建議建立績效考核管理系統,開展民主測評后運用信息化手段使結果匯總到后臺,通過電腦計算出最后結果,避免出現人工誤差。同時,可以為每個人建立一個查詢賬號,自己登錄相應網址即可查詢出考核結果,避免出現詢問人事部門產生的尷尬情況。
進一步強化精神層面的激勵作用。一是加大激勵范圍。對于考核優秀的人員采取召開大會的形式進行表彰,受表彰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科室。讓更多人感受到集體榮譽,進一步激勵員工的榮譽感,提高工作的積極性。二是進一步強化激勵的時效性。可以開展月度績效考核、季度績效考核,將表彰獎勵不斷重復運用,從而勉勵受到表彰的同志繼續努力,也刺激其他職工效仿先進典型。
對于事業單位職工而言,對職業影響最大的就是晉升。要大力推行競爭上崗制度,發揮績效考核的優勝劣汰作用,充分運用考核結果,使優秀員工在崗位晉升、職稱聘任中優先考慮,進一步刺激其他職工形成“危機意識”,從而不斷提高工作時效性,形成珍惜崗位、珍惜考核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