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欣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2022 年制造企業面臨供應鏈沖擊、成本壓力上升、關鍵人才短缺等諸多挑戰,亟待通過控本提效、管理創新等方式實現韌性發展,抵御不確定性和外部風險,實現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中智咨詢近期發布了2022 年制造業人力資本調研成果,并針對人效提升管理實踐開展專項解讀,本文為制造業發布內容的精華分享。
制造業轉型升級主要體現在高技術制造業和專精特新兩個領域,高技術制造業主要包括醫藥/醫療器械,航空、航天器及設備,電子及通信設備,計算機制造等領域。盡管高技術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自2022 年3 月以來有所放緩,但仍遠高于制造業整體增速,例如,2022 年8 月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漲幅為8.4%,制造業整體為2.7%;高技術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3%,制造業增長10%。
“專精特新”是近年來我國政策大力培育支持和行業重點發力的方向,目前我國已培育四批共8997 家“小巨人”企業,涵蓋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十大重點領域。“小巨人”企業2021 年營業收入總額同比增長31.5%,其中對高端新材料、5G 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的支撐作用尤為明顯。
從制造業人員編制和招聘需求來看,34%的制造企業2022 年人員編制增加,擴招崗位主要為研發技術人員和一線藍領。
受疫情等因素影響,2022 年上半年制造業人才流動有所放緩,主動離職率略有下降,被動離職率略有抬升,組織人員優化力度加大。制造業2022 年上半年主動離職率為8.7%,相比去年同期的9.1%有所下滑。從不同細分行業的離職率來看,電子制造行業較高,其次為輕工制造和電氣設備,智能制造和機械設備行業的離職率相對較低。
制造業員工的離職原因主要為:更好的外部機會(64%)、薪資待遇缺乏競爭力(53%)和家庭原因(36%)。另外,工作內容本身、職業發展和培養晉升機會少、員工生活成本壓力大等也是影響員工離職的重要因素。
制造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的人才趨勢,在先進制造業的人才分布和需求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產業規模位居前列、產業鏈條完善、創新要素富集是先進制造產業集群的主要特征。從人才分布來看,三成的先進制造業人才集中于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廣州、南京、蘇州、成都等城市,其中,北京、深圳、上海三市人才最為密集。從不同城市的人才薪資來看,北京以24 萬元居于各城市之首,深圳和上海緊隨其后,均為21 萬元。
四分之一的先進制造業人才集中于計算機及自動化相關專業。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兩個專業人才占比最高。而從薪資水平來看,電子信息工程和軟件工程專業最高,平均年薪分別為23 萬元和22 萬元。

先進制造業人才需求領域主要為工業自動化、新能源汽車、物聯網、智能設備制造等,緊缺人才主要為負責技術開發的“頂層架構師”與負責技術落地的“硬核實干家”兩類崗位,前者以前端開發工程師、C++等崗位為代表,后者以電子/電器工程師、電氣工程師等崗位為代表。從緊缺能力來看,先進制造業對ASIC、目標跟蹤、ISP、傳感器融合等需求最為迫切。
2022 年,47%的制造企業按原計劃調薪,未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另外,有36%的制造企業有調薪計劃,但調薪預算下降,降幅主要在1%—3%之間,同時近兩成企業調薪計劃暫緩或凍薪。
在有調薪計劃的制造企業中,2022 年平均調薪率為5.8%,相比2021 年的6.2%有下滑。2023 年制造業預計調薪率平均為5.8%,與2022 年持平。
從制造業不同細分領域的調薪率來看,智能制造最高,2022 年平均為6.6%,其次為電氣設備,調薪率為6.2%,電子制造業和機械設備平均為6.1%和6.0%,輕工制造最低,調薪率為5.6%。
從制造業不同細分領域的層級薪酬來看,智能制造位居前列,其次為電氣設備制造,電子制造和機械設備領域緊隨其后。另外,智能制造工程師2022 年平均年薪為26.7 萬,高于一般的研發和技術工程師。
從應屆生起薪來看,2022 年一線城市制造業應屆本科生起薪6582 元、碩士8570 元,博士生14755 元,相比二線城市應屆生起薪高出20%左右。
2022 年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加,制造企業經營挑戰和成本壓力加大,企業更加關注控本提效和提質增效的管理理念。“人效”,即人員效率、人力資源效能或人力資本效能,在管理應用中主要從投入、產出、投產效率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診斷。人效指標的分析主要包含內部對比、外部對比、橫向對比和縱向對比,不僅有單維度分析和二維交叉分析,更有體系化的整體對標評價。

人效關鍵指標分析分別從投入和投產效率兩個方面精選了幾項指標展開深入解讀,投入端的指標包含人員總量、人員結構、人工成本三項指標,投產效率包含人均營收、人均利潤、人事費用率、人工成本利潤率四項指標。
基于控本提效的理念,企業的人員總量核定需要和公司業績、效率指標掛鉤,從而達到人員數量既支撐組織業務發展,又能有效控制人力投入的目的。從制造業上市公司近年來的人員總量和營收增長趨勢來看,營收增速高于員工總數的增幅,例如2021 年營收同比增長25.1%,員工數量增加8.8%,營收增幅是員工的2—3 倍,也反映了在產業升級技術發展的趨勢下,制造業人員效率持續提升的趨勢。
人員結構類指標包含不同類型人員占比、人員流動、培養晉升比例等,制造企業需關注直接生產人員和間接人員的比例,并使用比例定編法和標桿企業對照法對管理人員和職能人員的配置比例進行優化。在人員配置過程中,核心業務、關鍵崗位、緊缺人才的配置可適當充足,相反邊緣業務、支持型、基礎型崗位的人員配置可相對精簡,以提升人員使用效率。
在人工成本總額和薪酬總額的管控方面,企業可將薪酬總額和投產效率類指標進行關聯分析,并根據對比結果匹配不同市場分位的調薪率。同時可以將薪酬總額和公司的利潤掛鉤,在未達成業績目標的情況下降低計提比例,超出業績目標的情況下可從增量利潤中計提超額利潤獎金,鼓勵員工創造價值獲取高回報,從而達到人工成本管控和員工激勵的雙重目的。

2017—2021 年A 股上市公司人均人工成本制造業整體平均值

2020—2021 年A 股上市公司人工成本利潤率制造細分行業平均值
制造業上市公司人均人工成本和人均職工薪酬近年來持續上漲,2021 年人均人工成本平均為15.2 萬元,人均職工薪酬為12.2 萬元,近五年復合增長率分別為8.4%和8.8%。除了關注人工成本總額和人均水平,企業還可通過人均人工成本與人均利潤等投產效率指標的交叉分析來評估人力成本投入的合理性,并制定匹配業務發展的增長策略。

先進制造業人才所學專業與薪資水平


2017—2021 年A 股上市公司員工總數和營業總收入變化趨勢制造業整體平均值
從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投產效率來看,近年來人均營收持續增長,2021 年平均為155.5 萬,但人均利潤呈現波動趨勢,不同細分行業有所差異,整體來看,電氣設備行業的投產效率表現優異,高于其他細分行業。
從上市制造企業人事費用率來看,近年來在15%左右,人工成本利潤率則在100%上下波動,不同細分行業表現有差異,例如機械設備和家用電器行業2021年的人工成本利潤率下滑,電子設備行業提升6 個百分點。
人效分析診斷的管理應用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企業可通過構建全面人效評價體系和標桿對比,推進年度的重點管理課題;基于效能全面評價,評估人才配置合理性,進行人才結構優化的管理實踐;基于效能分析,開展人才畫像及持續跟蹤分析等。人效診斷和管理提升主要包含對標差距、改善方案制定和實施、改善效果評價三個步驟,企業可通過人力資源改善工作的PDCA 循環,以及聯動各部門共同推動實施,來切實提升組織人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