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濤 龔慧 蔡妙瓊 洪彬
乳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在廣大育齡期婦女中有較高的發病率,是乳腺上皮細胞在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出現的惡性增生,表現為乳房硬結、腫塊、乳頭溢液、腋窩淋巴結腫大等癥狀,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1-2]。因此,對于乳腺癌患者一經確診后需盡早開展積極有效的治療干預,以控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延長患者的生命周期[3-4]。在乳腺癌根治術實施過程中,患者手術體位的選取對于手術操作的實施過程也有重要影響,良好的手術體位的使用對于手術的開展和順利完成有促進作用。在乳腺癌根治術中手術體位的選擇中,Patey 術式體位是常用的一種,患者術中需固定上肢呈上舉的姿勢并保持,此種狀態能夠充分暴露患者的乳房及外側部位,使得手術操作能夠順利進行[5-6]。但此種手術體位在術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患者在術中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受到神經肌肉調節的影響,上臂會出現不由自主地收縮,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過程的順利進行,并可能引起手術局部部位的血液循環障礙[7]。如何進一步優化改進乳腺癌患者的手術體位已成為乳腺癌根治術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本研究基于前期的臨床實踐經驗,設計一種基于臂部牽引吊帶改進乳腺癌根治術體位,評估對乳腺癌患者手術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1 年1-12 月于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擇期行乳腺癌根治術的患者150 例。納入標準:(1)經CT、MRI 檢查確診為乳腺癌,且均為單側乳腺癌[8];(2)均采用乳腺癌根治術治療,具有相應的手術治療指征;(3)年齡40~70 歲;(4)均采取全身麻醉。排除標準:(1)存在肢體功能障礙;(2)存在手術禁忌證;(3)護理干預過程配合度較差;(4)基礎資料、評價指標數據缺失;(5)術中出現嚴重并發癥轉入重癥監護室。將上述符合要求的150 例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75 例。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其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并自愿加入。
1.2 方法(1)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手術體位進行手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于手術床上,操作開始前將患者的上肢安放于托手架上并固定,而此時患者的對側上肢則在身體旁進行單獨固定。雙下肢伸直,用約束帶固定膝關節。對患者進行全身靜脈麻醉,起效后調整患者的手術床使得向患者健側位傾斜30°左右。術中操作時主刀醫師和第一助手分別站立在患者的患側一邊,第二助手站在患者健側一邊進行輔助治療。(2)觀察組患者以基于臂部牽引吊帶改進乳腺癌根治術中體位接受手術治療,患者接受手術的治療方案與對照組相同,在體位的干預中選擇臂部牽引吊帶進行干預,具體方法為在患者的臂部固定一個定位帶,并采用虛縛的方式將患者的上臂捆縛使之仍保留較小幅度的活動空間,但應注意捆縛的力度,不能捆縛過緊影響醫生操作。同時應注意使患者的臂部不與床架緊密接觸,以此避免患者的上臂活動能力過大引起術中操作時的體位偏差移動。然后將兩條臂部牽引出的掛帶固定在患者患側手臂約1/3 和2/3處,通過這一固定操作維持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體位穩定。對于部分患者的手臂肱橈肌肌肉較發達的情況,可以適當放松患者手臂處虛壓的臂部掛帶,以減少吊帶固定對患者手臂壓迫引起的血流循環障礙的問題。具體示意圖見圖1。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手術情況比較:對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無影燈調節次數進行統計比較。(2)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對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包括皮膚壓紅(按壓受壓部位3 s 后松開后褪色)、上肢外展>90°(因手術醫生推擠導致外展>90°)、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進行統計比較。(3)醫師操作舒適度比較:于患者手術結束后詢問手術主刀醫師的操作感受,將醫師的手術操作舒適度分為優、良、差三個等級,優為醫師能夠輕松完成手術,良為醫師能夠較好地完成手術,差為醫師操作有明顯的不適感,總舒適度=(優例數+良例數)/每組例數×100%。(4)生活質量評分比較:于手術前后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GQLI)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每個維度16 個評分項,采用5 級評分法記為1~5分,每個維度得分范圍16~8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9]。(5)護理滿意度比較:于患者出院時采用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估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每組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 25.0 處理數據,計量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和方差齊性規律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數據以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年齡、TNM 分期、病灶直徑、腫瘤位置、體重指數(BMI)及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中無影燈調節次數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術后觀察組患者的皮膚壓紅、上肢外展>90°及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醫師操作舒適度比較 觀察組醫師操作的總舒適度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8.67%(χ2=6.700,P=0.010),見表4。

表4 兩組醫師操作舒適度比較[例(%)]
2.5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術前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改善,且術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5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2.6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為92.00%,高于對照組的77.33%(χ2=6.214,P=0.013),見表6。

表6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由于社會功能壓力的增加、不良生活習慣的形成及內分泌功能紊亂等因素的影響,乳腺癌臨床發病率逐年升高,已成為危害婦女生命健康的最常見婦科惡性疾病[10]。對于有手術治療指征的乳腺癌患者仍然是以根治術治療為首選,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患者的手術體位的選擇對于手術的進行有重要影響[11]。正確的手術體位能夠確保手術時獲得滿意的手術視野,并能保證患者的舒適度和安全性。既往在乳腺癌根治術中采取的常規手術體位,由于患者術中上臂不自主回縮使對側牽拉的幅度縮小影響手術視野和醫師的手術操作[12-13]。如何進一步優化改進乳腺癌根治術中患者的手術體位擺放已成為臨床研究的一個重點方向。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給予基于臂部牽引吊帶改進乳腺癌根治術中體位,相比于對照組,該手術體位能夠獲得更好的干預效果。首先,表現在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中無影燈調節次數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基于臂部牽引吊帶改進乳腺癌根治術中體位能夠縮短乳腺癌根治術的手術時間,降低患者術中出血量,減少無影燈調節次數,對于手術過程的順利進行有良好的促進作用[14]。這是因為基于臂部牽引吊帶能夠有效改進乳腺癌根治術中體位,這個吊帶包括柔性固定套、有彈性的手臂固定套和柔性臂部掛帶;手臂固定套中部與架部固定套中部通過沿軸向的第一固定部相互固定,并使手臂固定套兩端、架部固定套兩端均為不相互固定的自由端[15-16]。所述的臂部掛帶與架部固定套中部和/或手臂固定套中部通過第二固定部相互固定,使患者能維持穩定的Patey 術式體位,從而便于醫生充分且清晰的術野進行高位原發癌變部位的切除、高位淋巴結的清掃,進而使得患者的手術操作更為順利。另外,基于臂部牽引吊帶改進乳腺癌根治術中體位的應用能夠改善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狀況,表現為術后觀察組患者的皮膚壓紅、上肢外展>90°、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大大減少了患者術后不良的康復狀態。這種體位方式便于醫護人員對手臂血液流通不暢的患者加以姿勢調整,并且患者以不導電的臂部牽引吊帶固定,不影響患者手臂的血液循環狀態,降低患者術后皮膚壓紅、靜脈血栓等安全性問題的發生率[17-18]。同時,采取基于臂部牽引吊帶改進乳腺癌根治術中體位,醫師的操作舒適度也有顯著的提升,得益于該手術體位能夠獲得更好的手術視野,有利于醫師快速簡便的完成手術。由于臂部牽引吊帶改進乳腺癌根治術中體位的應用,患者的手術進行的更為順利,術后的康復進程顯著改善,由此患者術后的恢復狀況也更好,相應的使得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也得到顯著的提升[19-20]。
綜上所述,基于臂部牽引吊帶改進乳腺癌根治術中體位在乳腺癌患者術中的應用效果良好,有利于手術的順利方便進行,提高手術醫師操作的舒適度,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