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容杰,黃德勝
(廣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410450)
目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新挑戰、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新任務、世界醫學發展的新要求,我國醫學教育存在人才培養結構急需優化、培養質量亟待提高、醫藥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衛生職業教育作為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近幾年,隨著工匠精神概念的提出,諸多學者進行了相應的概念解讀,集中體現為工匠精神的主體——工匠,他們在精雕細琢和精益求精中會形成特定的精神理念和尚巧精神,其中秉承的工作態度和人生態度即為工匠精神。同時,工匠精神還延伸到尊師重教的師道精神和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等,即工匠要在工作中關注細節、愛崗敬業、刻苦鉆研,以認真執著的態度將產品做到極致[1]。由此可以看出,工匠精神的內涵包含:(1)精益求精的精神。從醫藥衛生行業視角來說,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可體現為對技能細節的完美追求,即通過不斷的訓練培養成習慣,使產品或服務美中更美、精而更精。(2)甘于奉獻的精神。工匠要技藝高超,醫護人員要技藝精細,要通過錘煉敬業擔當、吃苦耐勞的品質,無私地奉獻自己心血,干一行愛一行,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增長才能和技藝。(3)勇于創新的精神。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也是中國千年文化傳承的精髓,蘊含著知與巧的智慧。通過知者和巧者的相互融通,知中生巧,巧中復知。把技藝通過不斷地積累和總結形成標準化、規范化的技能,并在嫻熟的技能實踐中實現技術和工藝的革新,促進醫療衛生技能提升,推動社會發展。
1.2.1 加強醫藥衛生高職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醫藥衛生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 衛生職業教育具有職業教育及衛生教育的跨界特點,從職業教育角度來說,隨著高職百萬擴招等國家戰略的推進,高職生源在呈現多元化特點的同時,也出現了生源質量難以保障等問題,從衛生職業教育角度來說,由于對產業人才需求的把握不及時、衛生職業教育的職業性指向不明晰等,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呈下降趨勢。醫藥衛生高職院校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技術水平,培養學生敬業、精業的職業精神。同時,2020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以新理念謀劃醫學發展、以新定位推進醫學教育發展、以新內涵強化醫學生培養、以新醫科統領醫學教育創新”,對醫藥衛生高職人才的創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工匠精神中所蘊含的創新精神與新時代對醫藥衛生高職人才的要求相契合,加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引導學生在精益求精的基礎上,不斷尋求解決問題的新路徑,從而提升學生培育質量。
1.2.2 加強醫藥衛生高職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人民群眾健康保障的外在需要 衛生職業教育學制短,面對社會發展節奏快、以就業率為導向的教育現狀,很容易陷入淺嘗輒止的教育困境。醫藥衛生高職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將“填鴨式”教學方式轉變為啟發式教學模式,通過逆向思維、多向思維等的啟發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2],使學生避免做事毛躁的問題,在愛崗敬業、職業認同中主動鉆研、不忘初心,達到“道技合一”的精神境界,從而促進醫療事業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
1.2.3 加強醫藥衛生高職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需要 智能化時代是機器換人的時代,也是人工智能時代,更是強調人性自由的時代。職業教育需要拋棄教育功利性,重在培養具備技術技能、職業素養、職業道德,集知識、技術、精神與審美在內的完整的人,進而提升勞動者在智能化時代的創新能力[3]。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更是被廣泛應用,但人工智能難以替代醫療人文關懷,人文關懷在新時代的醫療關系中會更加凸顯,因此迫切需要醫藥衛生高職人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實現道術、仁術、學術、技術、藝術“五術”提升。
職業教育作為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類型,其本質是教育,核心是職業。因此,醫藥衛生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其本質是一種職業理念、職業態度的培育,是在堅持立德樹人的前提下,把工匠精神培育放到重要位置,培養學生精益求精、創新求索的精神。這種精神的培育涵蓋學生德智體美勞各層面,衛生高職院校要以“五育并舉”為指導,形成有助于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路,以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這是對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核心所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是新時代“五育并舉”教育體系的5個重要方面,其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4]。工匠精神是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創新精神、人文精神融會貫通的體現,在“五育并舉”的視角下融入工匠精神,既能強化“五育”功能,促進人全面發展,又能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可以說,工匠精神與“五育”相互融合,也相互促進。因此,要將工匠精神置于“五育”視角下,研討工匠精神與其他教育體系的融合,以更好地應對新時代帶來的變化。醫藥衛生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提高人才培育質量,發揮培育醫藥衛生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功能,要以“五育”為核心點,充分挖掘“五育”功能和工匠精神的契合點,推進學生醫學知識、技能與職業理念、職業信仰的有機融合,提升學生技能,實現醫藥衛生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在厘清“五育并舉”與工匠精神的邏輯關聯后,醫藥衛生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思路是研究的關鍵點,要重點考慮以下3個問題。
2.2.1 高職教育“五育”存在的問題 縱觀高職教育的“五育”,德育方面,高職教育重點強調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培養,但沒有形成系統的德育體系;智育方面,高職院校尚未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帶來的新產業、新業態變化,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方式相對滯后,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職業技能還不能很好滿足職場需求;體育方面,沒有把學生身心和諧發展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體育對其他“四育”產生的內在價值尚待挖掘,體育形式過于單一;美育方面,高職院校美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勞動教育方面,盡管高職學生有勞動技術教育的先天優勢,如綜合實訓、頂崗實習等,但還沒有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地位[5]。同時,要注意的是“五育并舉”不意味著“五育”并重,職業教育是面向市場、面向就業的教育,專業技能教育處于核心地位。
2.2.2 工匠精神的外部延伸 除“五育”體系外,工匠精神的培育還應注重外部環境的影響,如社會輿論環境。一方面相對于德國等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我國在職業教育社會環境中與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因此要大力宣傳技能光榮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強制度建設,通過政府、行業、學校進一步促進職業教育與工匠精神的融合。
基于上述問題的分析,可在整合工匠精神融合教育的外部因素(制度建設和輿論文化)和內部因素(“五育”)中,確定以德育為先、智育為本、勞育為重、體育美育協同支持的內生動力,制度建設與輿論文化為外部依托的培育思路,形成專業與素養融合、制度與文化融合的工匠精神培育體系(見圖1),促進醫藥衛生高職人才的精益求精與創新發展。

圖1 “五育并舉”視角下工匠精神培育體系
工匠精神培育要與新時代人才培養保持高度耦合。廣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在實踐中,從德育、智育、體育、勞育、美育5方面入手,不斷推動工匠精神與“五育”的融合,探索提升醫藥衛生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路徑,進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3.1.1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有機結合,形成課程育人的協同效應學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八個相統一”及“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實施思政課程改革,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把課堂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結合行業特色和國家制度優勢將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共上“抗疫思政大課”。深入挖掘護理、藥學、臨床醫學等各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激發學生的職業情感,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及職業認同感。
3.1.2 社團活動與品牌活動同向同行,形成實踐育人的文化氛圍 學生社團作為學生組織,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等方面有著獨特功能,也是高職院校學生提升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塑造工匠精神的重要平臺。學院采用專業型社團和人文藝術型社團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涵蓋思想政治類、文化體育類、創新創業類、學術科技類、自律互助類、志愿服務類6領域,覆蓋全體學生,實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結合專業實際,開展護士節國際授帽,藥學、口腔文化傳承儀式等專業品牌活動,形成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活動,在社團活動和品牌活動中不斷融入工匠精神,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3.2.1 以專業課堂為主導,提升專業素養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盡管很多工作崗位有可能被機器所替代,但工匠身上所具有的追求極致、精益求精的精神卻無法替代[6],這種工匠精神的核心落腳點還是專業課堂。目前來看,醫藥衛生高職院校無論是專業基礎課、理論課還是公共課,工匠精神的滲透力不足,工匠精神培育與專業技能割裂開來,導致技能提升與素養培養融合度不高。學院應構建技能與素養并重的課程體系,教師在教學中育人,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精雕細琢精神的追求,在實踐中引領學生慢下來、精起來。積極改革崗位標準,通過項目化教學、情境化教學,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在任務實現精細化的前提下,不斷培養學生職業素養,逐步在學生技能熟練的基礎上增強其創新意識。
3.2.2 以校企融合為路徑,創新專業精神 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校企命運共同體一方面為利益共同體,即學校和企業因自我利益需求而展開合作;另一方面也是情感共同體,即學校和企業需要在價值和心理上產生認同感,繼而形成較為持久的合作關系。在外部形式上,學院以醫教協同、校企合作為基礎,構建多樣化的合作模式,如訂單班、冠名班、產業學院,通過引企入校、學校醫院聯動來推進融合,并在實訓場地中通過植入企業文化、打造行業名人長廊、放置名人雕塑等讓學生感受企業文化氛圍和明確職業標準,以工匠為標準提升自我。在內涵上,校企雙方共同開發課程、開發教材、共同上課,促進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認知。
3.3.1 以賽促育,提升體育素養 醫學是智力與體力相結合的特殊行業,尤其是在重大疫情防控阻擊戰和日夜班交替的高強度醫療救治工作中,醫護人員強健的體魄是保障技術動作規范和支撐個人意志的重要基礎。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須建立在良好的體魄上。學院以省級項目為抓手,根據女生人數多的特點,選取了健美操、啦啦操等作為重點項目,在省級大學生比賽中獲得了良好的成績;一年舉辦兩次運動會,提升學生參與比賽的積極性及體育素養;學院打造行業特色運動項目,舉辦“衛‘艾’奔跑”系列活動,依托中國高校防艾基金項目,紅絲帶青年志愿隊每學年舉辦一次“衛‘艾’奔跑”活動,引導學生動起來。
3.3.2 以教促育,提高身體素質 課堂是學生的主陣地,學院通過體育課堂、體育活動來培育學生體育精神,如開設太極拳等特色課程。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融入體育精神,體育精神中的不斷進取、永不滿足的奮斗精神與職業技能中的工匠精神有共同之處,在體育精神引領下,促進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實現專業課與公共課的聯動。學院建立激勵機制,將體育成績、國測成績納入校內獎學金評選條件,激勵學生加強身體鍛煉。
3.4.1 融入傳統文化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結,當代工匠所需的精神內核與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工匠精神一脈相承,在培育以敬業、求精、創新為核心的當代工匠精神時,更應善于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動性,增強教育內容的感召力,引導教育過程中主客體的情感流動,彰顯教育模式實踐特色[7]。學院開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通過傳統文化彰顯工匠精神現實的價值。如學習范仲淹、司馬光、文天祥、顧炎武等傳統士大夫精神,了解庖丁解牛的精彩案例,引導學生在個人價值與社會發展中注重“道技合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
3.4.2 融入第二課堂教育 在以人全面發展為理念的職業教育中,高職院校第二課堂工匠精神的培育意義更加突出。學院組建“紅女坊”等特色社團,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為學生感知工匠精神提供藝術平臺;醫學美容專業舉辦國學禮儀大賽,培育學生氣質,在禮儀訓練中增加學生自信心和文化內涵,通過工匠精神融入學生第二課堂的實踐與探索,培養出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線能工巧匠。
3.5.1 在志愿服務中體會工匠精神 學院在百年歷史文化傳承中,將志愿服務活動打造成品牌活動,拓展實踐平臺,開展具有我院專業特色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活動,以健康扶貧助力鄉村振興,通過走出去,到廣西、廣東等的貧困地區開展“三下鄉”志愿服務活動,到革命老區開展科普活動,做好健康服務,結合行業特色開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務,保障人民和師生健康,實踐育人成效顯著。
3.5.2 在技能競賽中弘揚工匠精神 職業技能大賽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的指揮棒,對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學院重點營造技能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濃厚氛圍中感受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承辦省級護理技能競賽、醫學職業教育整合聯盟會議、省級家政技能競賽,發揮學院的引領功能,各專業有相應的技能競賽平臺,學生在各種競賽項目中仔細分解和研究動作,通過長期訓練,形成肌肉記憶。在工作中,進一步掌握技能,結合實踐予以創新發展。在創新創業計劃競賽、“攀登計劃”等各類競賽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培育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