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鶯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醫院,福建莆田 351100
目前臨床治療宮頸癌多采用手術方案,其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延長生存期方面有著顯著效果。但作為一種創傷性操作,手術也不可避免會使患者產生一定的應激,再加上麻醉刺激、疼痛等的影響,患者自主排尿功能會受到一定影響,存在尿潴留風險[1]。研究報道,接受宮頸癌手術的患者有30%左右會出現術后尿潴留,這是因為子宮主韌帶、骶骨韌帶在手術操作時受到損傷,導致交感神經被切斷,降低了膀胱逼尿肌功能,引起術后排尿困難[2]。長期尿潴留會導致患者頻繁發生尿路感染,誘發輸尿管擴張,甚至會出現腎積水,使得腎功能受到嚴重損害,因此對患者給予護理干預尤為重要。本研究引入循證護理模式,其將護理科學理論作為基礎,結合臨床實際,保障護理方案的有效性,解決實際問題,并層層改進,優化護理方案,以最大程度降低尿潴留風險,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為探究其應用效果,本研究采用不同護理方案對60例宮頸癌患者予以護理干預,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莆田市第一醫院婦產科收治的宮頸癌患者6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編號,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年齡23~63歲,平均(43.63±5.32)歲,病理分期:Ⅰ期21例,Ⅱ期9例。對照組年齡23~65歲,平均(43.53±5.39)歲,病理分期:Ⅰ期20例,Ⅱ期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許可。
納入標準:①參照《2019 NCCN宮頸癌臨床實踐指南(第1版)》[3]確診宮頸癌患者;②能夠準確回答醫師問詢,溝通交流正常,配合度佳患者;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心肝腎功能異常患者;②精神意識混亂、不清患者;③伴隨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④合并其他類型癌癥患者;⑤血常規結果明顯異常患者;⑥研究過程中患者發生嚴重不良事件或并發癥,危及生命安全;⑦因個人原因中途退出研究患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按照醫院護理流程及相關制度進行操作,加強生命體征監測,予以引流管理,監測有無并發癥并進行積極處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循證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循證護理小組的構建。選擇5~6名醫護人員建立循證護理小組,科室主任為小組組長,組內定期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與護理理論知識學習,并對小組成員進行考核,確保其能夠準確掌握護理目的及護理要點。(2)提出問題。術前仔細詢問患者病史、既往史,排除手術禁忌證。總結患者術后尿潴留的風險因素,提出護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分別為尿潴留形成因素、尿潴留的預防及處理措施。(3)循證依據搜集。通過互聯網、圖書館等搜集與尿潴留并發癥相關的文獻,進行總結與分析,與臨床實際相結合,充分考慮患者需求,為護理操作提供循證依據。(4)循證護理實施。①心理干預。加強心理疏導及干預,向患者說明手術優勢及成功率,介紹術后可能出現的不適,講解尿潴留的形成機制及風險因素,使患者做好心理準備,規避危險因素,避免過度焦慮、緊張;②控制麻醉及手術時間。手術期間醫護人員協調配合,為手術爭取時間,減輕對會陰及盆腔神經的麻醉,促進生理排尿功能的恢復。手術操作準確、快速,避免對尿道黏膜產生損傷,留置尿管時注意力度,減輕患者的不適,保障無菌操作;③術后功能訓練。術后2 d實施肛門括約肌、尿道收縮性練習,分別在臥位、坐位及站位等不同體位狀態下練習。術后3 d加強逼尿肌功能練習,對患者予以膀胱灌注,溫度控制在37℃左右,速率以20~30 ml/min為宜,將沉積壞死物質排出。術后4 d指導陰道舒張及收縮練習,每次訓練時間為10 min,每天3次,訓練力度及頻次以患者耐受為宜;④個性化排尿練習。告知患者有尿意時即可自行排尿,夜間采用定期排尿的方式,避免膀胱過度充盈,防止因排尿不暢對睡眠產生影響。鼓勵患者多飲水,促進排尿。為患者播放流水聲或用溫水沖洗外陰,誘導排尿。兩組干預時間均為2周。
檢測并記錄兩組膀胱排尿指標(殘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時間),隨訪術后有無尿潴留發生,做好相應記錄,評估護理前后生活質量的改善程度。①尿潴留診斷標準:殘余尿量>100 ml或術后半個月無法完成自主排尿[4]。②生活質量采用QOL-75量表,包括物質生活、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4個方面,每項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5]。
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殘余尿量、排尿時間均少于對照組,觀察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膀胱排尿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術后膀胱排尿指標比較(±s)
組別 n 殘余尿量(ml)最大尿流率(cm/s)平均尿流率(cm/s)排尿時間(s)觀察組 3064.28±15.63 16.43±2.54 7.75±2.14 30.41±5.32對照組 3098.42±21.56 11.59±2.41 6.03±2.06 40.25±6.74 t值 7.022 7.571 3.172 6.277 P值 0.000 0.000 0.002 0.000
隨訪顯示兩組術后均有尿潴留發生,觀察組尿潴留2例(6.67%),對照組尿潴留8例(26.67%),觀察組術后尿潴留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38)。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護理后觀察組提升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軀體健康 心理健康 物質生活 社會功能觀察組 30 護理前 48.85±8.23 56.38±4.42 60.33±5.35 57.32±4.22護理后 82.04±7.52 84.97±4.34 74.81±4.31 75.59±4.14 t值 16.307 25.279 11.544 16.927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對照組 30 護理前 48.83±7.18 55.38±5.49 60.34±5.28 57.31±4.24護理后 72.35±5.52 74.66±5.36 69.21±5.35 68.94±4.22 t值 14.215 13.763 6.463 10.648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t護理前比較值 0.011 0.777 0.007 0.009 P護理前比較值 0.991 0.440 0.994 0.993 t護理后比較值 5.690 8.188 4.465 6.161 P護理后比較值 0.000 0.000 0.000 0.000
作為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疾病,宮頸癌在中青年群體發病率高,且近年來發病率有明顯攀升趨勢,趨于年輕化。宮頸癌病因機制復雜,考慮與HPV感染、性生活開始早等有關,另外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缺陷也會導致宮頸癌的發生[6]。隨著現代醫療衛生技術的進步,宮頸癌根治術被應用于宮頸癌治療中,效果得到了醫學界的一致認可。但手術也存在一定風險,其中尿潴留是常見并發癥的一種,其主要指尿液在膀胱內大量積存并充盈,但無法順利排出的現象,一方面增加了患者的不適,降低術后恢復質量,另一方面會導致住院時長增加,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因此積極采取措施預防尿潴留的發生尤為重要[7-9]。
傳統護理模式對宮頸癌手術患者的護理主要集中在手術及疾病本身,主要護理內容包括疾病監測、并發癥護理、術后康復訓練等方面,盡管在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護理缺乏針對性與目的性,尤其是對于尿潴留,往往是在出現癥狀后才采取干預措施,存在滯后性,效果不理想。隨著現代護理服務質量的持續改進,循證護理被應用于宮頸癌術后尿潴留預防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該護理模式構建了一個專業的護理小組,各個成員之間相互合作、明確分工,接受培訓與考核,有利于強化護理人員對護理目標的認知,對護理計劃有清醒的認識,提高護理責任心與主動性,題號患者的滿意度[10]。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及尿潴留特點提出循證問題,循證依據搜索環節更加靈活,借助互聯網手段搜集相關信息及數據,使得各項護理措施精準、有效并且有豐富的理論支撐。通過心理干預能夠緩解患者因手術產生的緊張感與焦慮心理,向患者說明尿潴留病因及風險能夠增強患者疾病認知,對其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在做好心理準備的同時能夠認知尿潴留危險因素,并主動規避[11]。研究報道,排尿功能受神經系統支配,但需要膀胱、盆底、陰道等協調完成,任意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排尿功能恢復,誘發尿潴留[12-13]。因此,在手術期間控制醫源性損傷、減少麻醉刺激及手術創傷,均能夠對術后排尿功能恢復起到促進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各項排尿功能指標恢復均優于對照組(P< 0.05),體現了該護理模式對術后排尿功能恢復的促進作用。術后指導患者進行肛門括約肌、尿道收縮性練習及個性化排尿練習,能夠促進膀胱功能改善,減少尿路感染的發生,預防尿潴留[14]。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均有尿潴留發生,但觀察組術后尿潴留發生率更低(P< 0.05);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改善更為明顯(P< 0.05),提示該護理模式較常規護理更為優越。李麗等[15]研究中將86例宮頸癌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3例,分別給予常規護理聯合循證護理與常規護理,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膀胱功能恢復效果更佳,首次排尿后殘余尿量更少,同時減少了尿潴留的發生(P< 0.05),提示循證護理有利于患者膀胱功能恢復,減少尿潴留的發生,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但受現有條件限制,本研究樣本較小,且未能長遠跟蹤隨訪,遠期效果尚不明確,應進行大量試驗觀察,優化試驗方法與流程,加強質量控制,為臨床提供數據支持。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應用于宮頸癌手術患者,其膀胱排尿指標能夠得到顯著改善,有利于生活質量的提升,可對尿潴留起到預防作用,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