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素芬
南華大學衡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湖南衡陽 421001
肺癌是當今全球最常見的癌癥之一,也是病死率最高的癌癥之一,而肺癌根治術仍然是肺癌的首要治療選擇,而患者術后功能的改善及恢復是臨床學者關注的焦點[1]。呼吸功能訓練是提高患者術后呼吸系統狀況的主要途徑,研究顯示,術后早期鍛煉可有效改善患者術后呼吸功能,減少術后并發癥,但是由于術后心理情緒和機體狀態的影響,患者術后功能鍛煉依從性較差[2]。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于給予患者圍手術期優質護理服務,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不再限于單一的口頭教育,多種新的健康教育方式也應運而生,包括小組教育、看圖說話、多媒體教育等。本研究探討分析行為回放式宣教對肺癌患者術后的呼吸功能鍛煉依從性及肺功能的影響。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在南華大學衡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我院)行肺癌根治術的患者83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n=43)及對照組(n=40)。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病理學檢查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3];②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慢性基礎性疾病;②合并心、腦、腎、肺等機體功能不全患者;③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④合并精神異常患者;⑤未接受過教育患者。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包括患者術后宣教、鍛煉指導、術后飲食指導及術后心理疏導等方面的內容。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行為回放式宣教。首先,組織患者觀看標準化的預設肺癌術后呼吸功能鍛煉錄像,讓患者對此呼吸功能鍛煉方式有初步認識;其次,向患者詳細講解呼吸功能鍛煉的注意事項及其正確的鍛煉方式。患者第一次進行呼吸功能鍛煉時,利用數字攝像機記錄患者的呼吸運動,由護理人員組織患者觀看自己及他人呼吸功能鍛煉的視頻,鼓勵患者自行找出并提出功能鍛煉過程中的錯誤或不規范的動作;對于患者未能發現的較為隱蔽的地方,護理人員應及時進行補充以及講解。之后每3天進行拍攝,然后重復觀看,讓患者發現自己的問題,同時護理人員對其進行更正指導,以不斷強化患者正確的呼吸功能鍛煉,直至患者出院。
①采用呼吸功能鍛煉知識掌握量表對患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調查,量表由我院自主設計完成,于干預后進行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呼吸功能鍛煉的知識與方式及其注意事項等,問卷總分100分,評分越高則表示患者對呼吸功能鍛煉的掌握情況越好。量表效度評分為 0.897,信度系數(Cronbach’s α)為0.911,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②干預后呼吸功能鍛煉依從性,按照患者鍛煉情況分為三個級別,較差:3次以上未能完成鍛煉;一般:偶爾出現1~2次不能完成鍛煉;較好:能夠準時完成鍛煉[4]。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出院1個月后肺功能變化,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1 s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FEV1)及每分鐘最大通氣量(maximum ventilation per minute,MVV)等測量指標,采用實測值與預計值間的百分比進行評估。④對術后肺部感染、肺部漏氣、呼吸困難、肺部不張等并發癥發生率進行比較。⑤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分析,并使用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問卷總分0~100分,評分90~100分為非常滿意,評分80~89分為滿意,評分<8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5]。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呼吸功能鍛煉知識掌握評分為(92.16±7.06)分,高于對照組的(84.26±6.9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132,P=0.000)。
觀察組呼吸功能鍛煉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呼吸功能鍛煉依從性比較[n(%)]
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FVC、FEV1及MVV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術后1個月觀察組肺功能指標FVC、FEV1及MVV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變化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變化比較(%,±s)
注 FVC:用力肺活量;FEV1:1 s用力呼氣容積;MVV:每分鐘最大通氣量
組別 n 時間 FVC FEV1 MVV觀察組 43 術前 90.28±12.18 93.07±13.27 81.36±9.63術后1個月82.95±8.95 86.95±6.52 74.52±7.02 t值 3.181 2.714 3.763 P值 0.002 0.008 0.003對照組 40 術前 90.75±10.34 93.33±12.8480.97±10.25術后1個月76.23±7.96 79.03±7.83 67.58±10.31 t值 7.038 6.014 5.825 P值 0.000 0.000 0.000 t術前組間比較值 0.189 0.091 0.179 P術前組間比較值 0.851 0.928 0.859 t術后1個月組間比較值 3.604 5.021 3.607 P術后1個月組間比較值 0.001 0.000 0.001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研究顯示[7-8],肺癌患者術后呼吸功能鍛煉的效果直接關系患者的術后康復,而患者對鍛煉的依從性是保證鍛煉效果的基礎,同時也是護理工作者需要重點干預的內容。報道顯示[9],采取有效的護理對策指導患者功能鍛煉,部分患者無法進行有效的深呼吸及排痰訓練,其原因可能在于常規護理功能鍛煉的宣教,以簡單的灌輸式宣教為主,而這是一個單項的傳遞方式,而不能對患者是否掌握有效的信息進行評價和反饋[10-11]。一般而言,患者通過很短的時間后,會忘記40%~80%的內容,即便是記住的內容,也可能記憶不正確。因此,常規的護理已經無法滿足當前護理的要求,不利于肺癌患者術后鍛煉依從性的提高[12-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及呼吸功能鍛煉依從性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術后肺功能較術前顯著降低,觀察組患者肺功能較好;此外,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降低。與學者相關研究結果相似[14-15],提示回放式宣教有效提高患者對呼吸功能鍛煉的掌握,提高患者鍛煉依從性,從而有助于術后肺功能康復,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主要由于回放式宣教患者可在錄像中看到自己的動作,對照錄像動作,讓患者察覺到自身鍛煉的錯誤,從而加深印象;此外,加之護理人員的細心指導,能夠讓患者進一步正確掌握呼吸功能鍛煉的方式,而有效的呼吸鍛煉有助于促進患者術后肺功能的康復,積極的正向反饋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的鍛煉依從性,形成良好的循環。
綜上所述,肺癌根治術患者術后給予回放式宣教,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對肺癌術后呼吸功能鍛煉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促進肺功能康復,同時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