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

如果你想打理頭發,走進理發店卻被頭頂五顏六色錫紙燙的Tony閃到不敢睜眼;如果你發現一家小眾咖啡館,卻因里面“拍拍拍”的精致人兒太多而選擇走向旁邊的便利店……那么,恭喜!你已成為“潮人恐懼癥”患者隊伍中的一員。
所謂“潮人恐懼癥”(簡稱“潮恐”),是指看到那些打扮時尚、光鮮亮麗的人會害怕,會下意識想躲,還有點若有若無的尷尬,“并發癥”為害怕去高檔、新潮的各類場所。
繼“社恐”后,“潮恐”一經發明就迅速引起人們共鳴。
所謂“潮人”,就是一些在穿著打扮上走在時尚前沿,走在路上格外吸睛的人群。對于他們來說,每一個街角,都是T臺;每一個商圈,都是秀場。
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武康路、廣州的東山口、西安的小寨路、成都的春熙路和太古里、杭州的湖濱步行街……都是“潮人含量”超標的地帶。
作為潮恐患者,你敢只身去逛哪一處?
在時尚濃度超高的環境下,路上的行人絕不簡單,有穿著拖地褲、擺弄著相機、長發飄飄的文藝男青年;也有露出小蠻腰,化著精致妝容的個性女青年。
于是,本來想自拍的你,看到身邊自信擺pose的潮人,只好哆哆嗦嗦地拿出手機隨意“咔嚓”兩下就趕緊收起來。
不敢直視潮人,更怕被潮人們直視。最后,在品位、經濟條件、自信“三連受挫”的情況下,潮恐患者只好迅速逃離現場。
其實,潮恐癥并不只是在特定環境下發作,潮恐帶來的尷尬、羞愧、自我懷疑,也并不僅僅停留在偶遇潮人的那幾分鐘。
豆瓣網友芊芊就曾表示,在大學里,她沒有辦法與會穿搭、懂時髦的同學玩到一起:“只有跟像我一樣‘原生態的人待在一起,才會有安全感?!?/p>
這樣看來,那些追求時髦、努力精致的人,與習慣躲在“普通”“平凡”殼子里的人,仿佛天生隔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
那么潮的人,脾氣一定很不好吧?
潮恐患者的第一個恐懼點,來自他們對“潮人”的固有印象——高傲、冷漠、脾氣臭。這種印象的形成并非毫無根據。
很多時候,人們的神態、動作、表情都會根據不同的穿搭而有所變化,這也是為了形成統一的風格。另外,一些穿搭考究的人,還會對其風格背后的文化有一定的認同感。
比如,熱衷“嘻哈風”穿搭的人也喜歡獨立思考、不附庸主流的嘻哈精神。這些文化展現出的個性,就會讓部分人覺得不好接近,從而想要下意識地遠離。
恐懼的背后,是自卑。
創意集市、文化展總能受到很多年輕人的喜歡,但潮恐患者卻不敢走進去欣賞一番,這是因為他們視穿搭為文化圈層的入場券,覺得對穿搭沒有品位的人,不配對其他事物有興趣。
而潮恐,就代表著一些想要躋身“潮人圈”,想要得到圈內人尊重和認可,卻因自身條件而無法實現的恐懼。這些條件中,有自己設定的框架,也有客觀存在的影響,比如經濟條件和品位。
不可否認,時尚是抽象的,但“堆砌”時尚是需要物質基礎的,而消費欲望與消費能力不匹配,就會造成落差和恐懼。
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提出過一個“新窮人”的概念,這一類人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的窮人,而是沒有足夠的錢、不能隨心所欲購買必需品的消費者。
這樣看來,我們大部分人都還在“新窮人”的行列里晃蕩。但看著滿街一抓一大把的潮人,你就會明白物質雖然對一個人的“潮流含量”有影響,但并不直接掛鉤。
另一點就是品位。與時尚相比,品位更加虛無縹緲,它到底是與生俱來還是后天習得,沒人講得清。
潮恐患者是真的“恐潮”嗎?恐怕他們是過于“慕潮”,以至于在自卑和猶疑中徘徊不前。
“脫恐”第一步——把潮人拉下神壇。
對于上海人來說,“潮”是要排在“低調”“奢華”“有內涵”等一系列形容詞之后的。
當潮人穿著吊襠褲、破洞衣走在CBD時,街拍攝影師的鏡頭或許并不會對準他,而是追著旁邊那個穿著絲絨套裝的奶奶跑:“阿姨,儂好優雅!”
“脫恐”第二步——向大爺大媽看齊。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恐潮患者大多是年輕人。但是對于父輩或爺爺輩的人們來說,潮人就是鄙視鏈最底端的生物。
“脫恐”第三步——用豐盈的內心打敗外表的贅飾。
朋友小莉曾經拜倒在自己的潮人男友腳下,但隨著長時間近距離的相處,她開始疑惑:這個家里沒有一本書、電影只看動作片、參展只會“拍拍拍”的男孩為什么會讓我自卑?
英文中有一個詞與潮恐有異曲同工之處,那就是“fashionanxiety(時尚焦慮)”,而導致這一點的則是“fashionbullying(時尚霸凌)”。
在學生時代,我們或許都遇到過或者見到過某種“時尚霸凌”。比如,當同學以一件名牌格子襯衫或一雙AJ鞋來顯示自己的家境時,那些不喜歡或者買不起的同學心里就被埋下了一顆潮恐的種子。
人不可貌相,但很多時候我們卻依靠人身上的商品給他們下定義。
商圈、美景不是潮人的專屬,小眾文化的學習也不需要潮流服飾的加持,穩定而強大的內核才是真正的“潮酷”?!懊摽帧焙蟮哪阋欢ㄩW閃發光!
(大浪淘沙摘自“新周刊”微信公眾號,黃雞蛋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