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

最近,有一段老師激烈批評學生的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事情的起因是,同學上臺表演節目,可能因為聲音太大,一位小女孩捂著耳朵不愿意聽,結果受到了兩位老師的當場批評。老師言辭激烈,話說得很重,給孩子造成了傷害。視頻曝光后,兩位老師已被停職。
這個案例提出了一個老問題:作為老師,怎樣的批評方式才能既起到教育作用,又不傷害到學生?
羅振宇講過這樣一個例子:學生上學沒帶作業本,班主任要在群里通知家長。老師并沒有直接說出孩子的名字,而是拍了孩子鞋子的照片發到群里。為什么這樣做?因為自家孩子的鞋,家長一眼就能認出來,而別人認不出來——督促的作用起到了,家長和孩子的面子也保住了。
有一位叫華應龍的老師,講了自己批評學生的方法,非常有啟發。華老師說,他會事前和學生約定好,什么樣的動作代表什么等級的批評,批評一共分五級:
第一級批評,是看一眼。當學生在課堂上調皮,老師會遠遠地、用批評的目光看他一眼。
第二級批評,是摸個頭。老師會不動聲色地走到調皮搗蛋的學生身邊,一邊講課,一邊用手摸個頭,這就是再次提示學生,要注意了。
第三級批評,是點個名。如果摸了頭還不改,老師會直接點名,但不會多說什么。
第四級批評,是站5秒鐘。點名以后,學生如果還不收斂,老師就會再次點名請他站起來5秒鐘,再坐下。
第五級批評,是寫說明書。如果前四級批評都沒有效果,那就必須要學生課后寫檢討說明了。
也許有人會問,點個名、站幾秒,聽起來都是比較輕的手段,對特別調皮的學生不管用吧?華老師說,一件事情對人到底有多大影響,其中只有10%來源于事情本身,其他90%都來源于他對這件事的看法。“站5秒”,雖然事情本身沒什么,但在排序上,這已經是第四級批評了,學生會意識到事情已經比較嚴重了。據華老師的經驗,很少有孩子會到第五級批評,也就是寫說明書的程度。
如果確實有孩子要寫說明書,具體怎么寫呢?要求的格式是這樣的:第一段,寫今天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享受”五級批評了;第二段,寫當時被老師批評之后,心里是怎樣的感受;第三段,寫今后打算怎么做。
說明書要寫幾百字,寫好后,老師還會一次次地提意見,這里用詞不準確,那里再補充點細節,總之要讓他多修改幾次。這樣一來,學生才能深刻記住這個錯誤,知道受到五級批評后會非常麻煩,以后才不會再犯。
(摘自“得到App”,王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