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勤雯
英語作為高中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主要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語言,實現無障礙交流。隨著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提出,文化意識的培養尤為重要。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及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的行為取向、人文修養與知識素質。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適當融入中西方文化,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和汲取文化精華,使其形成正確的道德品質與價值觀念,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發展。
在傳統高中英語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以知識講授和聽、說、讀、寫四大語言技能訓練為主,對文化意識的培養不夠重視,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與形成。在核心素養視角下,要想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師首先要及時轉變授課觀念,積極融入文化教育,主動培養他們的文化意識,使其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收獲更多(李艷平2021)。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二冊Unit 5 Music教學實踐中,本單元主要圍繞“音樂”展開各項活動,介紹中外不同的音樂類別與樂器。教師在講授語言知識的過程中應主動引入西方音樂知識,如西方一般采用十二平均律、大小調式。西方絕大部分樂器是按照十二平均律制造的,像鋼琴、小提琴、吉他等,以及交響樂隊中使用的所有樂器。西方音樂更加注重規范的和聲功能,和聲的層次更豐富。西方古典音樂發源于中世紀教堂,被大量應用于宗教,文藝復興時期后,西方音樂走向大眾化、社會化,作曲家不斷涌現,作品數量龐大,發展較迅速。西方音樂體系較完備,知識體系、音樂家創作與表演體系較完善,音樂名家眾多,不少西方國家相繼設立專門的音樂教育高等學院,使音樂傳播更廣泛。如此,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能了解西方國家的音樂文化。
在任何教育階段的任何一門學科教學中,教材都是各項教學計劃與活動的基本依據,一切教學方案的制訂均要圍繞教材內容展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項隱性任務,與顯性語言知識和技能相比實施起來難度較大。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在正式授課前應認真研究和閱讀教材內容,通過深度研讀發掘與提取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朱宏2021)。
例如,在開展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二冊Unit 4 History and traditions教學時,本單元的話題是“歷史與傳統”,Reading and Thinking板塊的課文What’s in a name?主要介紹英國的形成與發展歷史,文本蘊含豐富的文化信息。教師在備課環節深度研讀課文,發掘文化元素,帶領學生了解英國歷史,如在1世紀,羅馬在英國建立城鎮和馬路;在5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來到英國,引進最初的英語,改變房屋的建造方式;在8世紀,維京人在英國留下很多新詞匯及城市名稱;在11世紀,諾曼底人在著名的黑斯廷戰役后征服英格蘭,然后到處建造城堡和更改法律體系,將很多法語詞匯融入英語語言;在16世紀,威爾士加入英格蘭王國;在18世紀,蘇格蘭加入創建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在19世紀,愛爾蘭王國加入創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在20世紀,南愛爾蘭脫離英國,英國的名字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在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教授語言知識與技能,還要通過恰當的途徑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增進他們的文化理解,使其獲得更全面的發展。當前,信息技術已被廣泛運用于多個行業與領域。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教師在課堂上應充分借助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多媒體設備直觀展示英語國家的文化現象,給學生強烈的視聽沖擊,有效培養他們的文化意識(宋少英 2021)。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三冊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時,本單元的核心話題是“節日與慶祝”,據此展開聽、說、讀、寫等各項教學活動,涉及中外多個節日。學生雖然對這些節日有一定的生活積累,且對這一話題既熟悉又比較感興趣,有求知欲望,但是由于基礎薄弱和教材中涉及大量的西方文化,學習和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網絡平臺搜集有關西方國家節日文化的圖片、視頻、歌曲等資料,如圣誕節、萬圣節、感恩節、復活節等的慶祝圖片,Love Actually、Groundhog Day、Home Alone 2:Lost in New York 等電影,Jingle Bells、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Merry Christmas、Merry Christmas、My Christmas Tree等歌曲,從中挑選適當的素材制作成精美微課,直觀、生動地呈現西方文化,帶領學生觀看與欣賞,輔助他們學習與理解課內知識。之后,教師借助這些文化資源引導學生學習課本內容,使其認識到節日的文化意義和人文價值,從而提高其審美情趣,陶冶其情操。
從核心素養中的文化意識內涵來看,融入文化意識的途徑并非純粹指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還要適當借助我國文化,讓學生學會比較中西文化,掌握汲取文化精華的方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中西文化對比,圍繞同一文化主題引領學生對中西文化內涵進行分析與比較,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尊重異國文化,批判性地吸收外來文化(詹惠坤 2021)。
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一冊Unit 1 Teenage life為例,本單元的中心主題是“校園生活”,其中Reading and Thinking板塊的The Freshman Challenge采用敘事性文體,由主人公亞當(Adam)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描述自己剛剛進入高中后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是選課、課外活動與學習,以及應對挑戰的心態與措施,內容十分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極易引發他們的共鳴,使其通過閱讀了解國外高中生的校園生活與學習狀況。在文化意識培養方面,教師重點關注校園文化這一要素,具體表現為中外高中生校園生活的對比,讓學生將亞當面臨的挑戰與自己可能遇到的挑戰進行對比,使其在比較中感受中西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異同,培養文化意識。
在以往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習慣單向講授語言知識與技能。在此過程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和訓練,長此以往,他們極易喪失學習動力和熱情,且自主學習能力會受到嚴重影響。在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單方面“灌輸”文化知識,要注重引導學生參與。教師須結合文化主題構建互動式課堂,鼓勵學生大膽分享某一文化現象,使其通過歸納與匯總實現文化意識的升華(宋朋伶 2021)。
例如,在開展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三冊Unit 3 Diverse Cultures教學時,本單元的中心主題是“文化”,Reading and Thinking板塊的語篇是一篇日記,主要介紹美國舊金山的多元文化。舊金山是一座1906年大地震后重建的城市,有很多美麗的古建筑,其中金門大橋是代表性建筑。教會區的很多居民來自墨西哥或中美洲,這些地方是藝術、音樂與美食中心,是“教會派”藝術運動發源地,且街頭藝術十分現代和生動。在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并回答問題:“What do you know and want to know about the San Francisco?”使其結合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自由談論舊金山,交流各自的了解與認識,引導他們初步探討舊金山的多元文化。之后,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李蘭(Li Lan)的加州之行,體會多元文化對這座城市多方面的影響,鼓勵他們暢所欲言,使其在閱讀活動中理解文化內涵,比較多元文化的異同,幫助其堅定文化自信,繼而提升其文化意識。
在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能夠增進其對文化發展的認識,有助于他們在文化交際中更好地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實現中西文化交匯與互動,使其在積極向上的文化熏陶下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質與價值觀念。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課外閱讀、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從而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讓他們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增強文化認知(黃燦梅 2021)。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一冊Unit 5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教學中,本單元主要介紹世界各地的語言,其中Reading and Thinking板塊的課文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采用說明性文體,主要介紹漢字書寫體系從古至今的演變發展、特點和作用等,內容涉及相關文化知識。教師先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漢字書寫體系的發展歷史,使其思考漢字書寫體系發展與中華文化傳承的關系,感悟漢字的魅力和探尋漢字未來的發展。之后,教師要求學生通過網絡、書籍等渠道查閱資料,研究英語的發展和形成歷史,使其了解有關英語的文化背景。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將搜集到的資料整理成一篇演講稿,圍繞“英語的發展”開展演講活動,使其梳理英語的歷史,增進對英語的認識。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了他們的文化意識,還使其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良好的鍛煉。
在新時期教育背景下的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增強文化意識的培養力度,注重語言知識與文化背景的有機融合,及時轉變教育觀念,將文化意識的培養納入常規教學,緊跟時代步伐,以教材為基本依托,從多個方面靈活、巧妙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提升其英語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