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樹娣
2020年,廣東省廣州市中考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高分優先投檔線為698分,較2019年提高了12分;提前批錄取分數線為630分,較2019年提高了14分;普通高中最低控制分數線為520分,較2019年提高了30分。中考總分全市平均分為574分,較2019年提高了近19分。2021年廣東省廣州市中考進行了大變革,考試科目、分值比例、考試方式及錄取方式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比性不高,但與2020年廣東省廣州市中考某些同等情況對比,各項成績有所下滑。
2020年是艱難而又不平凡的一年,考生堅持“停課不停學”,在校學習時間只有三個月,參加線上學習將近三個月。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什么學生還能取得優秀的成績?
經調查了解到,這些優秀學生的共同特征是自律自覺、自主學習能力強。在上網課期間,這些學生除了在課堂上跟著教師學習基礎知識外,還有更多自主學習時間,他們在互聯網上找到豐富的網絡資源繼續進行個性化學習,取長補短、查漏補缺,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至關重要。
所謂自主學習,是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包括自主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材料、評估學習進程及結果等一系列內容,而教師只起輔導和促進作用(王松 2011)。20世紀80年代初,霍勒克(Holec)將“自主學習”概念引入第二語言教學,將自主學習定義為“能負責自己學習的能力”,即學習者能夠決策有關學習方面的問題,并提出外語教學的兩個目標:一是幫助學習者獲取語言知識和交際技能;二是幫助他們獲得自主,即學會獨立學習。狄金森(Dickinson)將“自主學習”定義為“學習者對所有學習上的決定和這些決定的完成負完全責任的情形”。利特爾(Little)從心理學角度認為,自主學習從本質上是學習者對學習過程和學習內容的心理關系問題,是一種超越批判性的思考、決策及獨立行動的能力。總之,自主學習指學習者不依賴別人而獨立自主地學習(王松 2011)。
學習者要達到獨立自主學習,必須先學會確立學習目標和制訂學習計劃,并使用有效的學習策略,最重要的是學會監控學習策略使用情況,能對學習過程進行監控,對學習效果進行評估。
“互聯網+”指將互聯網與各種傳統行業聯系起來,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運用互聯網技術及互聯網資源推動這些行業的發展,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互聯網資源和互聯網技術帶給人們更多的資源,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張曉進 2017)。
教師要將信息技術、互聯網與初中英語教學聯系起來,讓互聯網成為英語教學的好助手,利用互聯網提供的資源和技術,采取課堂、活動課、學生社團、家庭活動四位一體的實施策略,探索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借助“互聯網+”環境,形成課上課下、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立體化的實施體系。
“互聯網+”環境下英語自主學習不是簡單地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學生通過互聯網完成任務,而是學生自己、自由地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作用是激發、保持他們學習的欲望和熱情(夏麗紅 2010)。自主學習具有主體性、獨立性、超前性的特點,是一種高品質學習,強調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這種學習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其不斷操練得來的。雖然有的學生想自主學習,但不得法,不知從何下手。正因為如此,教師應根據初中英語學科的特點和教學實踐,從以下方面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也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中的“樂”就是“興趣”,是學習的理想境界。現代教育學的創始人之一——約翰·杜威(John Dewey)把興趣看成是活動的原動力。他說:“除非一個對象或一個觀念里面有了興趣,否則便沒有鼓勵人去做的原動力。”由此可見,興趣在學生學習活動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一旦對英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從而非常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英語學習活動。那么,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要想辦法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1.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
“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這句出自《學記》,揭示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重要影響。教師在上課時應發揮人格魅力,授課幽默風趣;課間多與學生聊天,了解他們的想法;課后多與學生參加各項活動,走進他們的生活、貼近他們的內心。只有這樣,學生才愿意主動為學英語花時間。
2.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小學生由于心理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對事物的感知和認識更傾向于直觀思維。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學習語言中感受英語的有趣、有意和有用。
教無定法,教學方法必須機動、靈活。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利用多媒體技術,采用音頻、視頻、游戲、圖片、直觀教具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上英語課時,教師應創設更多的真實情境,讓學生有代入感,使其感受到學習英語是有用的,從而真正渴望投入英語學習。與時俱進、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方式能夠解決知識重難點,激發其興趣,強化其記憶,挖掘其潛力,培養其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潛能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和技能,有的學生口語好,有的學生寫作好,有的學生擅長畫畫,有的學生愛唱歌,有的學生喜歡表演。教師不能用考試——終結性評價評價學生,而要開發多元的展示平臺,組織多彩的課外活動,布置多樣的課后作業,如唱英文歌比賽、書法比賽、課本劇表演、手抄報比賽、看電影寫影評、趣配音練習與展示等,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壤”,都有展示的機會。學生的特長得到展示,亮點得到賞識,潛能就得以激發,自信心就進一步增強,從而更主動地學好英語。
通過以上方法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力,使學習英語成為一種心理需要,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全過程,將英語學習變成自覺、自愿、高興的事,做學習的主人。如果學生不具備學習策略,不懂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很難進行自主學習,因此教師要教會他們學習策略,以培養與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在互聯網時代,教師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教會他們利用互聯網所提供的豐富資源進行自主學習,使自主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1.培養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和制訂計劃的能力
學習目標在學習中非常重要,對學生學習起指導作用。沒有目標就沒有前進的動力。教會學生確定自主學習目標是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的第一步。第一,要指導學生制訂科學、有效的學習目標。不能制訂“我要寫好英語”“我要考60分”這樣的目標,而要制訂“我在兩周內學會這首英文歌”“我在這個月內要記下兩百個英語單詞”“我在這個學期要掌握六種時態”等具體目標。只有目標具體了,學生才更容易達成。第二,要指導學生根據需要制訂目標,如果詞匯量不足,就制訂單詞積累的目標;如果英語口語不佳,就制訂定提高口語的目標。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針對薄弱之處有的放矢。第三,學習目標要可調整。在不同的時期,學生的學習目標應根據不同需要進行適當調整。只有符合學生實際和需求的學習目標才是有效的,才能更好地指引他們自主學習。學生根據這三個原則可以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
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就有了學習的熱情。目標如何實現呢?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目標的實現要求腳踏實地、有步驟地進行。計劃是實現學習目標的藍圖,為了實現學習目標,必須制訂計劃。教師要教會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包括學習時間、學習任務、實施手段及小目標等要素,并遵循從實際出發、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則,保證計劃切實可行。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借助互聯網查找相關學習計劃,學習他人優秀、可行的計劃,開闊視野,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取長補短,制訂出最適合的學習計劃。教師要把學生制訂的優秀學習計劃展示出來,給其他學生作榜樣。這樣,學生便能不斷鞭策自己前進,為下一步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搭好“腳手架”。
2.培養學生實施自主學習計劃的能力
(1)“互聯網+”課前自主預習。
預習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的前提條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能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其運用已有知識和技能弄懂新課內容和概念,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習興趣,為上課作好準備。第一,教師要開設預習指導課,在課堂上選取有代表性的內容,創設課前預習情境,指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預習方法。第二,教師要教會學生使用教學參考書、線上有道詞典及百度翻譯等。第三,教師要針對要學習的篇章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提前對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預習。第四,教師要提前錄制相關微課,提供音頻、視頻,讓學生利用資源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從而確定下堂課聽課的重點。第五,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利用跨學科知識進行自主預習。例如,教學滬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下)Unit 1 The Voyages of Zheng He時,教師鼓勵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查找歷史書中相關內容,鼓勵對地理感興趣的學生查找地理書中有關路線等相關內容,讓他們在課堂上分享,從而更好地培養多角度、多層次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互聯網+”課中自主學習。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可或缺。在信息化時代,教師和學生對“電子書包”比較青睞,因為它擁有多元化數字資源,除具有閱讀、批注等基本功能外,還包括音頻、視頻、動畫、圖片等形式豐富、內容生動的多媒體資源,為學生提供多感官刺激,激發其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此外,學生和教師還可以利用其附加功能(拍照、互聯網等)實現動態學習資源的拓展和創造,支持自主學習。“電子書包”還有實時檢測與反饋功能。教師可以根據統計結果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其推送個性化學習資料,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收獲和進步,享受學習的快樂(張波 2013)。
(3)“互聯網+”課后自主復習。
復習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它不僅使所學知識系統化,而且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鞏固與提高,還可查漏補缺,使基本技能進一步熟練。但是,復習對于很多學生來說類似于“炒冷飯”,枯燥乏味。這時,教師要積極利用“互聯網+”提升課后復習的趣味性和靈活性,解決學生容易遺忘知識的問題,最大限度地優化教學效果。
例如,在復習英語六種時態時,若講得太全面,基礎好的學生沒耐心聽;若講得太籠統,基礎差的學生跟不上。這時,教師可以把六種時態制作成條理清楚的思維導圖和形象生動的微課,讓學生跟著思維導圖復習。教師把這些資源放在網盤上,讓學生無限下載,這樣,基礎好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薄弱點觀看微課相關內容,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全部觀看進行復習。經過這樣的處理后,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只復習這六種時態的重點和難點,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教學效率。
(4)“互聯網+”課外個性化自主學習。
教育應該使它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來負擔。在課外把英語融入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也是一種好策略。學習與喜歡做的事相融合,是吸引學生樂學的內在動力。
手機作為互聯網終端設備之一,具有無線上網、自行安裝第三方軟件、小巧輕便且易攜帶等優點(倪環 2018)。手機上有很多英語學習類APP,資源豐富,涵蓋面廣,有利于學生進行碎片化和個性化學習。如果想背單詞,可以利用單詞軟件背完后與其他人PK、玩詞匯游戲;如果想改善語音、語調,可以利用配音軟件找到自己喜歡的電影、電視片斷反復練習配音;如果想提高聽力水平,可以觀看英文電影。語感稍差的學生可以學唱英文歌。教師可以在K歌軟件上舉行英文歌比賽,讓學生有展示的平臺。這樣,學生根據自己的薄弱點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能自然而然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基于手機的優勢,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給學生布置靈活多樣的作業,根據大數據提供的資料了解他們的完成情況,并有針對性地講解,幫助他們積累知識。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通過時間的沉淀,才能積累知識。當知識積累到一定量時,便會產生質變。教師是領路人,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會他們自主學習的方法,直到他們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是監督員,監控學生使用網絡的時間,監督網絡學習資源的選擇;教師是評價員,肯定學生每一個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努力,指導每一個需要改進的地方。學生只有在教師不斷監督和引導下,才能形成正確的自主學習觀念,并通過正確使用互聯網使自己得到終身發展。
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教育部 2020)。由此可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而恰當地使用“互聯網+”技術及其豐富的資源,可以培養學生個性化學習能力,使自主學習日常化,讓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開發,最終實現全方位發展,擁有終身學習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學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及對網絡資源獲取途徑不夠專業則是要繼續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