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亮
學生在經過六年的小學英語學習后,雖然具備了一定的詞匯量和一定的聽、說、讀、寫技能,但個體間的差異也隨之加大,主要體現(xiàn)在學習基礎、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等方面。因此,在同樣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下,一部分“潛能生”會喪失學習的能動性,甚至將英語學習看成“負擔”;另一部分特優(yōu)生因為上課進度緩慢及難度低而產生“吃不飽”的情緒。
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即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個性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從自身的問題出發(fā)獲得最好的發(fā)展。這一樸素的分層教學理論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近代分層教學的雛形是1868年美國教育家哈里斯(Harris)創(chuàng)立的“活動分團制”,又稱“彈性進度制”(葉琳 2003)。隨著教學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在布魯姆(Bloom)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和維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的影響下,教育界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不能對學生的情況進行“一刀切”,應充分認識到他們的差異性,根據(jù)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分層教學的實質是客觀地面對學生的差異,采取科學的手段,對他們進行主動干預和調適,促使其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獲得最大的進步。
如何使學生在分層后發(fā)揮分層教學的效果呢?近年來,教育界進行各種模式的改革,如翻轉課堂、導生制、走班制等。教育哲學告訴我們:人是不能脫離群體而孤立存在的,學習亦是如此。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一種將同一層次或不同層次的學生融合在一起,在交流碰撞中產生學習機制的學習方式(謝秀珠 2011),能使師生的互動性、生生的互動性得到升華。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越來越關注教學模式的實效性。《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合作是人類交往的基本形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齊心 2007)。
所任教的學校是一所以外語教育為特色的九年一貫制學校。該校將分層教學作為教學改革的突破,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個性特征等因素,將原始班的學生分成兩個不同層次的小班進行授課。這種小班化分層教學并非對現(xiàn)行課堂教學做加減法,而是按照新的價值取向和觀念,建構新的課堂教學系統(tǒng)并付諸實踐。為了提高分層教學效率,在課堂教學中推行小組合作模式,從而使小班化分層教學的效益最大化。
在實際教學中,將學生按照1∶1的比例分為A、B兩個層次。A層學生為英語基礎好、學習興趣濃、學習態(tài)度端正、學習目標明確、學習能力強的學生;B層學生為英語基礎弱、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兩個A層學生、兩個B層學生可以結為一組。這種“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模式保證了每個小組實力均衡,為小組合作競爭提供了保障(華國棟2002)。
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再根據(jù)男、女生的比例進行調整,整個班級分成6組,每組4—5人,2男2女,其中兩組為3男2女。在小組初步形成后,給予學生一定的“身份認同”。為了突出英語學科的特點,將語言元素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讓學生為自己的小組起一個響亮的英文名。這樣,教師的管理更加便利和人性化,為開展教學奠定了基礎。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往往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即為了合作而合作,形式大于內涵。在教育史上,自夸美紐斯(Comenius)開創(chuàng)“班級授課制”以來,全班教學、小組學習、個別指導三種模式并駕齊驅(何蘭鳳 2014),每一種教學組織形式的作用都是無法取代的。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學主體及教學環(huán)境等客觀因素選擇恰當?shù)慕虒W組織形式(錢玉紅 2005)。
下面根據(jù)教學實踐,結合對分層模式下有效教學策略的探索,探討分層教學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具體操作應用。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話題資源豐富,貼近學生的生活,如單元話題Making friends、Protect the Earth、School Club、People around us、Travelling around the world、Animal friends等,都可以設計學習理解類、應用實踐類、遷移創(chuàng)新類的合作學習活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設計小組合作的形式和內容上,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的語言基礎、認知差異、行為動機等因素應有不同的設計。
英語課堂上所設計的學習活動應基于學生已有認知水平,以促進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目標(梅德明 2020)。在教學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5 Water talk時,教師設計了針對A層和B層兩種合作學習的教學思路,以達到優(yōu)化小班化分層教學的目的。課文講述了主人公黛西(Daisy)和一滴水在洗手間的對話。對話的內容主要是水從哪里來,又回到哪里去,涉及水循環(huán)的科普知識。語篇中生詞多,理解難度較大。教師設計了A層學生合作學習活動——拼圖閱讀(Jigsaw Reading),將故事文本分成七個部分,打亂順序,每一部分單獨呈現(xiàn)在卡片上,將卡片分發(fā)給每個小組,讓他們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將其還原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文本。A層學生已初步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這樣的合作學習任務可以讓他們的思維得到發(fā)展,在合作交流中理解文本的含義。B層學生詞匯量欠缺,在單句理解方面存在困難,篇章理解中的障礙更大。如果教師仍然采取孤立地傳授語言知識、機械地訓練語言技能的教學模式,B層學生的學習體驗就是枯燥、單一的,會逐漸喪失學習興趣。基于主題語境,融語言、思維、文化為一體的學習活動可以使教師落實英語課程內容和素養(yǎng)發(fā)展要求,使學生得到發(fā)展(梅德明 2020)。基于此,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合作學習活動。第一部分活動中,各小組之間模仿對話,這是簡單的機械操練。第二部分中,小組成員合作編排對話。第三部分中,引導小組成員表演對話。同時,在B層學生的小組合作中,更加關注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和語言基礎。
在以往的寫作課上,教師通常直接講評范文,讓學生操練和背誦,作業(yè)為統(tǒng)一命題,不分層次。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分層寫作教學中,為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其參與意識,教師使用Ball-Throwing小組集體寫作模式。
在牛津深圳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1 People around us的寫作教學中,要求學生以The person I like為話題,開展小組內思維共享寫作。整個作文分為人物的外貌描寫、性格描寫、發(fā)生的事件等。教學過程如下:每名學生先在作文紙上寫出第一部分,然后將作文紙揉成一個球(ball),投向小組內的任何一名學生,撿到這個球的學生接著對這篇作文進行第二部分書寫。這樣,后一名學生要順著前一名學生的思路創(chuàng)編下去。課堂中雖然沒有小組之間言語交流探討的學習,但更多的是思維的交流碰撞。
針對A層學生的寫作任務,要求學生對所給要點逐一陳述,適當發(fā)揮,避免簡單翻譯,讓他們根據(jù)上一名學生的描述進行再創(chuàng)作,思考每一段的主題句是什么,字數(shù)不限定,要求組內學生自由分配各人所闡述的中心點,如人物的外貌、性格、愛好等。針對B層學生的寫作任務,則要求學生根據(jù)已給出的六個要點,寫出句子的謂語部分,然后對照要點,寫出意義完整、結構正確的六個句子。
傳統(tǒng)的復習教學中往往有大量的習題和機械的操練,沒有主動性的生成,對不同學生的困惑不能“對癥下藥”。
分層教學模式可以用在復習教學中。在將單元知識點重新梳理、完成適當練習的同時,發(fā)現(xiàn)A層學生產生了厭煩心理,B層學生表現(xiàn)出“吃不消”的狀態(tài)。基于此種情況,在針對A層學生的復習教學中,組織他們針對平時課上的筆記和做過的各類習題,在小組內合作列出一張復習提綱,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單元。針對B層學生,讓小組長帶領組員把本單元的高頻核心詞匯聽寫一遍,然后把組員認為最難的兩個單詞拿出來命兩道“根據(jù)單詞首字母填空”的題目并發(fā)到教師郵箱,第二天上課時請班級其他學生完成編制的題目。在復習教學中,教師要遵循以下原則:
1.小組共讀,設計問題
A層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聽、說、讀、寫能力,教師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加深其對文本素材的理解,然后聯(lián)系背景知識、百科常識、跨學科知識等引導他們結合文本,發(fā)散思維,提出新穎的問題。接著,在組間互相交流本組提出的問題。這樣,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可以產生火花。
2.任務驅動,小組協(xié)作
一個脫離了真實語境的任務對學生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可以融入任務型教學法。在課堂中,教師讓每個小組選擇不同的任務復習習得的語言素材。每一個任務對應不同的分值,任務涉及小組成員“句子接龍”、合作完成一幅圖的描述等。在掌握基本的語言材料的基礎上,挑戰(zhàn)更有難度的任務。B層學生普遍缺乏自信心,亦或是學習基礎薄弱,更有甚者,出現(xiàn)習得性無助的情況。教師應采取小組合作方式,將小組內每個人的注意力轉移至小組合力上來,對他們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在B層學生的小組合作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語言基礎、學習策略等,引導其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3.消除自卑,增強自信
小組內進行合理分工。當學生學習有困難時,教師應將知識點細化,提供必要的“支架”,減少他們的認知障礙,增強其自信心。
4.關注語言,搭建交際
與A層學生的小組合作任務不同,B層學生的學習任務應回歸到基本的詞句上。語言的功用是交際。在設計B層學生的小組活動任務時,教師既要關注語言本身的難易,又要關注活動本身是否具有交際功能。
當前初中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是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和學習的平臺,而英語是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媒介。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如何利用分層教學充分發(fā)揮課堂實效,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實踐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