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羅燕
“把市場行為和社會組織提供的服務結合起來,公益服務對于抑制過高的護理價格、促進護工市場健康發展有積極作用。”
醫院提倡“非必要不陪護”,有些地方試點“無陪護病房”……疫情期間,家屬進入醫院病房受到較多限制,護理人員成為陪護的重要力量。
同時,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在醫療護理資源短缺、子女無暇照顧年邁甚至失能父母的困境下,社會對護工的需求越來越大。
但是,當前普遍存在護工專業化程度不足、護理水平參差不齊、陪護管理混亂、價格不合理等問題,經常引起患者和家屬的不滿,矛盾迭出。
護工能否成為“正規軍”?如何促進護工市場規范化發展?就相關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進。
民生周刊:近年來,由于高漲的護理需求,護工需求大增。但目前護工市場魚龍混雜,甚至有人呼吁取消護工,通過增加護士等方式滿足需求,您怎么看?護工有存在的必要嗎?
馬進:護工的存在是有必要的,但護工市場肯定需要規范。現在社會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子女對父母的照顧力不從心,家屬對患者的照顧也不夠,需要有人來替代他們的勞動。
護工跟護士是不一樣的,護士經過衛校的職業培訓,做的是專業護理工作。護工做的主要是生活上的料理和照顧,兩者屬于不同的層次。

從理論上來說,如果護理隊伍足夠強大,能做好患者的護理工作,但這不太現實。事實上,我國醫院資源更多向醫生傾斜,很多醫院的護士隊伍嚴重不足。
國外很多醫院有志愿者,幫助做一些護理工作,但我國志愿者隊伍不足,因此護工的出現是社會的需要,也是有益的。不僅醫院需要護工,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從業人員需求將不斷遞增。
民生周刊:根據您調研,護工行業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馬進:護工行業剛剛興起,確實存在很多不規范的地方。比如,有些護工沒有經過任何培訓就上崗了,缺乏一定的準入機制。對于護工的護理工作,也缺乏質量認證。
護工的文化層次相對較低,一家醫院的護工通常是老鄉或親戚關系,一些老護工還可能“欺行霸市”。
此外,護工的護理定價也缺乏標準。對于住院患者來說,請護工通常是短期的。但對于護工來說,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這里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護工對價格有更多控制權。
民生周刊:對于規范護工市場的發展,您有哪些建議?
馬進:有需求也就會有供給,但有供給之后還要做得更好。我們一般是先形成市場,然后逐步規范。護工市場現在還處于摸索階段,在發展過程中,大家會看到問題,然后形成規范。
對于護工來說,上崗之前需要衛生、健康、防護等方面的規范培訓,才能讓他們的服務更好,也讓護工市場運轉更健康。因此,衛健部門、勞動保障部門都應該為他們提供這些培訓,同時開展資格認證。
職業學校也應該設立陪護專業,培養基層專業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此外,要設立職前培訓與性格、人品篩選機制,盡可能保證入職人員符合這一特殊工作的需求。
護工也有不同的崗位,在不同的醫療機構差別很大。比如,在月子會所,請一個護工的費用特別高,因為月子會所本身收費很高,有人愿意為生孩子買單。所以,對護工護理價格的規范,也要遵循市場規律,不能強制管理。
應該發揮市場和政府兩只手的作用,讓護工的護理價格規范起來。比如,政府可以給一些價格指導,對護理服務在質量評定的基礎上進行分級,杜絕護工以低劣的服務謀取暴利。
在護工管理方面,醫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對護工的服務質量和價格是有影響力的,要發揮積極作用。
民生周刊:除了規范發展,護工的權益如何保障?
馬進:維護護工的權益也很重要。我們需要及早規范這一行業勞動力市場,從保護行業人員和病患的合法權益出發,制定適合的行業健康發展規則。比如,有時候由于需方的原因,對護工有些不合適的行為或者經濟利益的損害等,也應該規范。
可以通過工會的形式維護護工的權益。在城市,通過工會將護工隊伍組織起來,為他們說話,維護他們的權益,同時幫助他們進行更科學管理。
行業協會也可以幫助護工維護自己的權益,還可以出臺服務標準等,幫助護工市場健康發展。
此外,可以立法規范護工工作時限等。比如,規定護工每日工作不得超過8小時,同時護理病患不得超過3人。
民生周刊:未來,面對老齡化社會,還有哪些措施有助于更好地滿足社會的護理需求?
馬進:護工行業的規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較長時間。現在請護工,是一個完全的市場行為,有需求,有利益。
未來,我們的護理服務應該還帶有一定公益性,可以把市場行為和社會組織提供的服務結合起來。公益服務對于抑制過高的護理價格、促進護工市場健康發展有積極作用。
現在,我國也在推動這方面的志愿服務,比如建立時間銀行,這是一種互助式養老,讓年輕人幫助老年人,健康人幫助患病的人,志愿服務時長會轉換成“時間幣”,可供自己年老或者患病之后兌換服務,這樣可以讓公益服務良性運轉,對護理市場有積極促進作用。
此外,對于那些需要長期照護的老人,現在有些地方試點的長期照護險將為老人聘請護工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緩解家庭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