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徐英子 □ 實習生 吳美萱
“首要實施目的在于讓失能人員有尊嚴地生活,而非單純緩解家庭負擔。核心任務在于提升專業化力度,引導形成良性護理市場。”

權威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失能半失能老人4400萬,需要長期照護。為了讓失能人員有尊嚴地生活,并減輕失能人員家庭經濟負擔,國家在部分城市試點長期照護險制度。在試點基礎上,“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正式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學院養老與健康保障研究所所長朱銘來認為:“發展中國特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積極應對老齡化、實現醫養融合發展的關鍵舉措。”
日前,就建立長護險相關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朱銘來。
“做好長期護理保險與基本醫保、養老保險、醫療救助、殘疾人補貼等政策的協同配合,在厘清各類制度保障邊界的基礎上,既要避免重復補貼,又要避免出現保障盲區。”
民生周刊:我國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7年,取得了哪些經驗,從中發現了哪些問題?
朱銘來:從試點經驗來看,經過近幾年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設,我國各試點地區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在籌資機制、待遇內容、失能評估、經辦方式、服務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效。
籌資機制方面,部分地區設計了參保激勵機制,已經開始探索多元籌資模式。待遇內容方面,兼顧日常生活照料和專業醫療護理,細化護理服務包標準,部分地區開始探索輔具器具租賃。失能評估方面,逐步建立第三方專業化評估隊伍,設計復評模式以防止道德風險,頒布長期護理失能等級評估標準以實現評估標準化,探索失能評估跨區互認。經辦方式方面,大部分地區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社會力量經辦,緩解了經辦壓力。
服務管理方面,采用定點準入和協議管理模式以實現護理服務規范化,培育醫療與養老機構結合新動能,發展專業化護理服務隊伍,帶動社會資本加快投入發展醫養照護產業,充實護理隊伍,擴展就業渠道。同時,各地區長期護理保險信息系統逐步建立完善,大大提高了長期護理保險運行效率。
在取得以上經驗的同時,試點階段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仍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是籌資機制有待完善。目前試點地區90%以上的長護險籌資來自醫保基金劃轉,在醫保基金運行壓力逐步增大的背景下,長護險基金面臨不可持續風險。在實際運作過程中,部分地區長護險基金賬戶依然內嵌于醫保基金賬戶當中,尚未實現單獨建賬和分賬核算。
二是待遇保障需調整。各地區保障內容差別較大且護理服務標準不一;老齡人口、殘疾人群福利制度的碎片化,與民政、殘聯部門管理的分散化在實踐中造成特定人群津貼的重復發放;城鄉保障差異化明顯,服務給付和現金補貼模式均出現一定不足。
三是失能評估待優化。失能人群失能狀況測定不及時,統一失能評估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
四是經辦方式需細化。“低價競標”降低經辦質量;超賠風險機制未明確;部分經辦造成經辦流程繁瑣,信息系統無法與醫保、醫療系統有效銜接。
五是護理隊伍待壯大。大多數地區護理服務隊伍仍存在較大缺口,且護理隊伍老齡化,專業化程度難以保證。
民生周刊:如何借鑒國外長期護理保險的成熟模式?
朱銘來:這里介紹德國和日本的長期護理保險模式。德國模式主要有三方面特點。
第一,德國形成了社會長期護理保險和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相結合的雙軌制發展模式,低于規定收入水平的人群必須繳費參與社會長期護理保險,高于規定收入水平的人群可以選擇加入社會長期護理保險或購買強制性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第二,德國社會長期護理保險繳費由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共同分擔,政府承擔最后兜底的責任。第三,實行差異化費率。德國長期護理保險采用現收現付模式,針對23周歲及無子女參保人繳費率要高出有子女家庭參保人0.25%,以保障已生育子女家庭的公平。
日本模式也有三方面特點。第一,政府承擔了較高的繳費責任,將近80%的基金來自日本國庫、各級地方政府財政稅收和轉移支付。第二,實現“疾病醫療、失能護理、生活照料”分級管理的老年服務體系。日本根據老年人身體狀況和服務需求進行統一評估,建立了家庭、社區、機構相互銜接的護理體系,整個制度在全國沒有“碎片”分割,實現了護理服務管理的一體化發展。第三,將預防納入了長期護理保險覆蓋范圍。由市町村針對尚具備生活自理能力的被保險人通過上門訪問、日間服務、定期體檢等方式維持和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從而使這類被保險人延緩接受護理服務,控制護理服務需求人數過快增加。
由于經濟發展、文化傳統、制度安排等因素不盡相同,各國長期護理保險模式存在不同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因此,在借鑒各國發展模式時,不應該照搬硬套,需要結合國內實際有舍有取。既需要充分了解國外發展動態,借鑒其經驗,總結規律,又需要根據國內實際調整完善,在試點過程中實現對國外經驗的優化改良、為我所用。
民生周刊:在未富先老的國情下,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朱銘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老年保障工作,指出“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讓老年人老有所養、生活幸福、健康長壽是我們的共同愿望。黨中央高度重視養老服務工作,要把政策落實到位,惠及更多老年人”。發展中國特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積極應對老齡化、實現醫養融合發展的關鍵舉措,需要關注六方面內容。
第一,探索建立獨立及多渠道籌資機制。長期護理保險應為一項獨立的社會保險制度,需要明確政府、單位、個人三方籌資責任,提高單位和個人繳費責任。同時,應探索多元化籌資渠道,降低對醫保基金的過度依賴,并著眼于建立獨立且根據老齡化和失能情況動態調整的籌資機制和財政預算機制,合理確定籌資總額,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結余。
第二,建立動態調整的待遇保障機制。探索出臺長期護理保險待遇保障清單,厘清長期護理保險支付邊界,各地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籌資水平,以及護理服務能力,合理確定和定期調整待遇保障范圍,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防止出現保障不足和過度保障的情況。強化以服務給付為主、現金補貼為輔的支付形式,更加注重服務給付。
第三,明確長期護理保險的管理原則和角色定位。首要實施目的在于讓失能人員有尊嚴地生活,而非單純緩解家庭負擔,否則會出現機會主義傾向。因此,長期護理保險實行的核心任務在于提升專業化力度,引導形成良性護理市場,而非進行簡單的現金支付,使之變成一項津貼制度。
第四,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失能評估、經辦管理服務等機制,推廣國家標準的實施使用,各地區逐步過渡到統一標準,同時建立協作機制,加強協調配合,逐步實行評估結果跨地區互認機制。
在經辦模式上,繼續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商業保險公司提供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經辦服務,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和保險公司在經辦經驗、人員配備、系統建設、資源整合等方面優勢,提高經辦效率與服務水平。
第五,建立長期護理保障體系,做好各類涉老政策銜接。在強調長期護理保險主體保障地位的同時,鼓勵多種形式長期護理保障制度發展。做好長期護理保險與基本醫保、養老保險、醫療救助、殘疾人補貼等政策的協同配合,在厘清各類制度保障邊界的基礎上,既要避免重復補貼,又要避免出現保障盲區。
第六,注重護理服務體系建設,協同推進護理服務隊伍發展。充分發揮醫保、衛健、民政相關部門職能,以市場機制培育優化護理產業,提高行業待遇,吸引人才進入。形成人才培養體系,不斷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實現對護理培訓、服務和事后評價的全流程監督,提高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