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羅芳菲

11月16日,2022大健康論壇暨人民康養大會在人民日報社和元宇宙會場同步舉行。來自相關領域的領導、專家學者、地方政府、企業代表匯聚一堂,以“全民身心健康,共享美好生活”為主題,開展多領域、深層次、高水平對話交流,共同討論我國人口老齡化挑戰下如何認知健康、如何提高生命質量及新時代全民身心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
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王方杰、原衛生部部長高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院士宋爾衛、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張學記等出席大會并演講。
大會在主旨演講外還分別在現場及元宇宙會場舉行對話會,主題分別是“康養這十年對話會:中國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認知健康對話會:認知健康領域的中國方案”,來自中國大健康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圍繞上述相關議題進行了交流。
現場同時啟動由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志社與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聯合發起的“《大國康養》—黨建引領中國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案例征集活動與全媒體圖書項目”,以及由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與人民康養智庫聯合發起的課題《康養這十年—康養產業十年總結十年展望》。“全民健康·舞魅人生— 千城同跳一支舞”健康公益活動也在元宇宙會場啟動。
此外,南通市醫療保障研究會會長顧忠賢現場介紹人民康養推薦典型案例《南通市醫保局“長期照護”案例》;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醫養結合專委會會長陳玉琢發布課題《中國式康養工程》。
本次大會由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志社主辦,人民康養作為全程推廣傳播平臺。
在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黨的二十大報告還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近年來,隨著“健康中國”理念上升為國家戰略,一系列扶持、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政策緊密出臺。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發并實施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的健康領域中長期戰略規劃。
今年5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提出做優做強健康產業。此外,在主要發展指標之一的“健康產業”中,預期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在2025年超過11.5萬億元。
據統計,大健康產業已形成規模,目前總量已超過8萬億元。大健康產業正在成為我國引領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產業。
數據統計,我國康養產業市場消費需求2018年達到5萬億元,2020年達到8萬億元,2030年預計達到20萬億元。
政策和需求雙輪驅動我國康養產業快速發展。
2013年,國務院先后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這一年被行業認為是“康養產業的元年”,被稱為“千億藍海”的康養產業開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崛起,依托于老齡化社會的紅利,各企業紛紛搶灘布局。
2013年,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剛獲得國務院批復,國務院給予先行區九條特殊政策。2015年,海南一齡醫院被邀入駐剛剛起步的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依托海南自貿港和樂城先行區多重優惠政策,一齡得到飛速發展。近年來,與樂城先行區同頻共振,運營面積從3.7萬平方米擴增至17萬平方米。
隨著人民消費能力與康養意識的進一步提升,未來康養產業的消費需求將進一步擴大,形成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投資康養產業,將進一步促進行業競爭,為人民群眾提供多層次多元化康養產品與服務,并將逐步形成成熟的多元化多業態康養產業鏈。“康養產業進一步繁榮,將會增加經濟發展活力,創造大量新增工作崗位,讓人民群眾共享產業發展成果。”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吳玉韶說。
一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文明全面進步的顯著標志,是挑戰也是機遇。
我國從2012年開始以平均每年減少270萬勞動人口的幅度發展,從2010年的9.4億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到現在的8.9億,人力資源減退。養老金、醫保、老年福利、老年救濟、老年保障的壓力在不斷增加。
當然,我國龐大的老年人群也蘊含著機遇。
老年人力資源紅利豐富。截至2021年,我國已有超過2.67億老年人,其中,60至69歲的低齡老年人占到半數以上。他們當中具有勞動能力、工作水平、消費潛能、智力支撐,可以在各個方面繼續發揮作用。
老齡產業、大健康產業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動力增強。例如,把科技和智能邏輯與老齡化的社會邏輯相結合,打造低成本、高科技、高智能含量的產品和服務體系,碧桂園集團以北京康養機構為依托向全國的社區擴張,借助未來的高科技發展包括互聯網醫療等,解決“一碗湯距離”的社區康養,以及中國通用技術集團的全科醫生通過“小通診所”為用戶提供優質的診療、康復服務。
老年健康消費需求持續增大。“我國到2030年進入超老社會,社會負擔將加重,將危機轉化為動力,就能幫助我們度過這一階段,大概需要30至40年時間。”張伯禮表示。
出席論壇的嘉賓還有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志社總編輯全世杰、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黨組成員肖才偉、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吳玉韶、湖南省衡陽市市長朱健、中國民族衛生協會會長吳英萍、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副總編輯宋軍占、綠谷醫藥科技董事長呂松濤、百消丹集團總經理王博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