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于海軍
“上門代廚”業態能否走得長遠,仍需經過時間檢驗。
近日,提供上門做飯服務的代廚火了。湖南湘鄉的章女士為年輕人代廚,4道菜收費68元,引發網友熱議。這種不同于傳統保姆和鐘點工的服務瞬間收獲一眾擁躉。同時,也有一些廚藝不錯的人通過網絡平臺發帖,聲稱自己也可以提供代廚服務。
所謂代廚,是指雇主根據自身需求,找專人上門提供做飯服務,由雇主提供食材、調料,廚師根據雇主的口味、需求燒制菜品。在社交平臺上以“代廚”“上門做飯”等關鍵詞進行搜索,可以看到北京、上海、杭州等許多熱門城市皆有代廚服務。
讓陌生人上門做飯的“上門代廚”,能香多久呢?
同代駕一樣,代廚服務也是因需求而生。因為工作太累不想做飯的白領、不會做飯的年輕人、帶娃的寶媽等,外賣和預制菜吃膩了,還擔心食品安全問題,請廚師上門方便快捷還美味。
“以前絕大多數情況是點外賣,租住的房子雖然有廚房,但是自己懶得做。”福建福州的汪先生前不久關注上了代廚,讓他們做幾次,感覺不錯。“是云南老鄉,做的是家鄉菜,味道不錯,有家的味道。”汪先生說。
汪先生刷手機時,無意間發現有人在網絡上提供這項服務,還附帶了價目表。需要提前一天預約,下單后經過溝通確定需求和細節,食材可以主人家自行采購,也可代買,代廚會在用餐前兩小時上門服務。
給汪先生服務的代廚熊先生來自云南昭通,平時在一家超市打工,熱衷于做家鄉菜,上門做飯是他的一份兼職,“在超市有時候很閑,就想著在網上找點事情做,沒想到還遇上了老鄉。”熊先生說。
“給我和同事做了4個菜,食材自備,收了我80元。做菜很快,看著挺專業。”汪先生說,那次代廚服務讓他感覺不錯,他雖然獨在異鄉,租的房子里有了煙火氣。
天眼查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上門代廚”相關企業呈快速發展態勢,1—10月新增注冊企業月平均增速高達73.7%。相較傳統家政公司或餐飲企業提供的代廚服務,網約形式的“上門代廚”從業者以“90后”年輕群體為主,且代廚內容多為家常簡餐。
據了解,個人接單的收費一般明碼標價,根據菜量和難易程度定價。個人接單的代廚提供者職業不定,有可以提供健康證、營養師證的專業廚師,也有業余廚藝愛好者。
在家就能體驗到“大廚”手藝,聽起來是件很“香”的事情。但紅火的新生意背后繞不開安全問題,個人安全、訂單糾紛、食品安全以及盈利模式都惹來熱議。
有業內人士認為,依托社交媒體建立起來的聯系,缺乏對于個人身份的核查和隱私安全的保障。還有,雇主對飯菜口味、食品安全不認可也可能導致爭議。
事實上,“上門代廚”形式早已存在。一些傳統家政公司和餐飲企業會提供“廚師上門服務”“私廚上門”“上門廚師”等服務。早在2014年,市場上就曾出現許多“上門代廚”的項目,好廚師、廚臨門、愛大廚等A P P,在短暫獲得投資青睞后就迅速沉寂。

互聯網經濟專家高揚指出,高端定制美食面對的是商業模式的瓶頸,專業廚師上門,要付出高昂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動輒幾百上千元的勞務費無法發展成多次可持續的購買行為。
而“親民價”代廚的手藝也參差不齊。上海的周女士在咸魚上找了一名代廚,口味一般且價格不低。“不是很細心,收了錢應付了事的感覺。”周女士說,第一次用代廚,自備食材,做了6個菜,被收費240元,自己和朋友感覺“吃了個寂寞”。
《民生周刊》記者通過多款軟件,與幾位代廚溝通,僅有一位代廚表示,自己持有健康證,其余代廚都無法提供這些證明,稱做飯只是自己的業余愛好。
有代廚坦言,成為代廚門檻不高,只需要將自己做的飯展示出來,并標注好價格發在各平臺,等待接單即可。較為規范一些的,就需要加盟私廚公司,要考核以及接受培訓。
天津悅禾律師事務所律師薛琴表示,健康風險、安全風險和質量風險是最主要的三個問題,廚師的身體健康、操作是否符合衛生要求、操作是否規范以及菜品質量是否過關,在提供服務前都應確認。此外,代廚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是雇傭關系還是承攬關系也應加以明確。
據了解,目前代廚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專業私廚公司,其提供的菜品繁多,包括中餐八大菜系以及西餐及創意菜,適用場景多為重要場合,如生日宴、壽宴、商務宴;另一類是個人,適用場景一般為家庭聚餐。
在“小紅書”“咸魚”等平臺,很多代廚公司并沒有將價格明示,需要雇主私信確定價格。在“天鵝到家”等家政平臺里,同樣有上門代廚的服務。
高揚認為,由于上門服務涉及隱私、人身等諸多安全問題,建議平臺設置預先審核制度,另外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也有好壞評價、安全警告等消費體驗權利。
薛琴建議,有關部門應當要求從事這類業務的廚師進行定期體檢和安全培訓,并建立健全投訴舉報制度和信用監管制度。同時,她還提醒雇主和代廚人,服務前需以合同明確約定權利、義務和責任。
薛琴認為,為了保障合同的順利履行,可對服務人員實行預付制,即雇主預先支付一部分費用,用以負擔交通費、雇主違約等情形。平臺也可以向服務人員收取服務保證金,以防服務人員與雇主發生沖突或者不負責任等情形,間接提升服務質量。
這種“點對點”的新興“上門代廚”業態能否走得長遠,仍需經過時間檢驗。有業內人士建議,相關職能部門也需要從專業和制度的角度作出行業指導和規范,保障消費者和服務者的權益,維護、促進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