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靈
(項城市畜牧工作站,河南 項城 466200)
犢牛哺乳期是正常發育成長的關鍵階段,需要加強對犢牛的飼養管理,按照犢牛哺乳期發育特點科學培養,對犢牛合理管理,積極做好疾病預防工作,更有利于肉用牛、產乳牛的培養。因此,養殖過程中采取科學有效的管理措施十分關鍵,直接關系到養殖的經濟收益。
哺乳期犢牛是指4~60 日齡的犢牛,循序漸進增加常乳量,達到40 日齡左右逐漸減少,增加顆粒料等,至完全斷奶。對4~15 日齡的犢牛,采取自由采食+哺乳方式喂食,常乳飼喂量循序漸進從4 kg增加至7 kg。對16~40日齡的犢牛,采取自由采食+哺乳方式喂食,常乳飼喂量約為7~8.5 kg。對40~60 日齡的犢牛,采取自由采食+哺乳方式喂食,常乳飼喂量逐漸從6 kg 減少至0 kg,并逐漸增加顆粒料0~1 kg,主要給予青干草或者飼料補飼,保證充足飲水。可設置補飼欄,定期添加飼料和草料,讓犢牛自由采食,選擇優質飼料和優質干草喂食。犢牛14 日齡后應適量飲水,保持水溫35 ℃作用,逐漸過渡至常溫水即可。
對哺乳期犢牛應使用電烙鐵或去角膏的方法去角,在1~2周齡時確定角芽的位置標記去角膏位置,使用推子剪毛,范圍約硬幣大小,剪毛后涂抹去角膏。由于去角膏具有一定腐蝕性,要求工作人員佩戴手套,避免受傷,涂抹位置會自然結痂脫落。犢牛去角后應單獨隔離2 d,避免互相舔舐,或使用電烙鐵法進行去角,在2~3周齡時,找到牛角的具體位置,使用電烙鐵去角器精準操作。將電烙鐵溫度提高至600~800 ℃,一個人固定犢牛頭部,另一人旋轉烙燙20 s。變色后使用碘酊涂抹,預防感染。24 h觀察烙燙位置,注意避免淋雨。從犢牛3 周齡后去除副乳頭,避免成年后影響擠奶,引發乳房炎。
首先,需要加強對養殖環境的監管,要求養殖戶能夠每日清潔喂養器械等工具,定期對牛舍進行消毒,及時清潔糞便等雜質,以降低感染疾病的幾率。應使用苛性鈉、石灰水等進行牛舍的消毒,尤其是周圍存在病死畜的情況下應加強對犢牛環境的消殺。冬季應加強保溫管理,在牛床鋪好鋸末、麥秸等隔涼。夏季則應加強遮陰管理,注意保證牛舍具備良好的通風條件。應保證溫度適宜,光照適中,夏季溫度控制在27 ℃以內,保證牛舍濕度適宜。其次,應保證犢牛個體干凈清潔,定期使用軟毛刷進行刷拭,也可輔助使用硬毛刷,但保證力度較輕,避免造成皮膚損傷。再者,應及時將犢牛和母牛分欄管理,應根據牛舍大小控制養殖密度,將犢牛和母牛一同養殖,方便于自然哺乳,日齡達到7 d后可以開始分欄養殖,定點哺乳,能夠促進母牛身體康復。2月齡后可適當降低飼養密度,給犢牛預留充足的活動空間。在犢牛步入后將口鼻部位的乳汁擦拭干凈,可以預防舔癖的形成。應保證犢牛每天適當運動,可跟隨母牛慢速運動。
犢牛由于免疫力較低,容易感染疾病影響其生長發育。最常見的疾病為腹瀉,在日齡2~7 d 的犢牛中高發。因此需要加強對腹瀉的預防,考慮到腹瀉發生多由于犢牛缺乏免疫力,容易受到病毒、病原菌的入侵,腹瀉主要在春初秋末時間發生,起病急,犢牛發病后表現出腹瀉、發熱癥狀,多采取躺臥的姿態,嚴重時可能造成犢牛死亡。隨著病情惡化,犢牛會出現嚴重脫水。為了預防腹瀉的發生,更需要養殖戶能夠做好牛舍的消毒工作,需要著重提高免疫力以及抵抗力,可在飼料中添加微量元素,定期對牛舍進行消毒。同時也不能忽視對母牛乳房的消毒,預防交叉感染,避免發生脫水。此外也應積極預防臍炎,出生后應注意對犢牛臍帶位置的消毒清洗,涂抹碘酊。若發現臍孔有膿腫現象,應切除壞死組織進行消毒處理。此外,由于犢牛出生后缺乏營養物質,容易出現體質虛弱,可適當注射維生素、葡萄糖等注射液。在養殖區域門口建設消毒通道,要求進入養殖區域的人員應經過消殺后,穿戴好防護服和鞋才能進入現場。若養殖場出現疫病應立即進行診斷治療,隔離患病牛,對牛舍進行全面消毒清潔。應積極進行免疫接種,根據犢牛月齡定期接種疫苗,到正規防疫站接種正規疫苗,提高犢牛的免疫力,避免受到病毒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