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謝橋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1]涼山彝族人民崇尚萬物有靈,在他們眼里,花草樹木飛鳥禽獸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親近自然,萬物為鄰,善待一切生命,這種生態化寫滿對生命的敬畏,為涼山彝族地區的生活與發展提供和諧的自然環境。彝族傳統民俗文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處處都體現著彝族的自然生態觀。彝族先民以最為和諧的方式生于自然,取于自然,與自然萬物共生共存。反之,若不遵循自然規律,涸澤而漁,焚林而獵,勢必會影響涼山彝族傳統民俗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當今中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有效學習并利用涼山彝族傳統生態道德觀,對于推動生態文化建設,文明鄉風的實現,促進生活和諧之美的有機統一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涼山彝族人民把在自然界合理存在的生命體物質及生命力量都視為與人類同源共生之物,不論貴賤,不分等級,同時也享有平等擁抱自然的權利。彝族生態文化的發展源于彝族先民生產生活與文化的產生和不斷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說∶“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它的關系一樣。”[2]涼山彝族先民的生態文化思想正是在這種歷史情況下發展產生的,與涼山彝族農業、牧業和捕獵的起源和發展都緊密相關。一則敬畏天地,天地蒼茫,包容萬物,人本渺小,故應心懷感恩,珍惜我們生存空間和環境中的萬物。這種傳統生態思維在涼山彝族各個家支流傳至今,對其生態文化在當今的發展具有思想層面的導向與規范作用。涼山彝族男子額前皆留一塊方形的頭發,編成一個小辮,用頭帕豎立包著,直指藍天,外人不得觸碰,以表對天地的崇敬之情;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涼山彝族也會遵循傳統民俗,合村合寨,通過本民族獨有的方式向天地傳達內心美好的愿景,期盼豐收,惟愿安康。二則敬畏山石,彝文《獻酒經》所謂“石神黃焦焦”,指的是對石頭的敬畏。山石林立,是雄偉、壯麗與力量的象征,在涼山彝族地區被視為圣潔的“使者”,保護莊稼不被偷盜,保護小孩不受病痛侵擾,為人們帶來吉祥平安。三則敬畏水源。水災極難預料,不可抗拒,極大地威脅著農牧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涼山彝族人民愛水、敬水、護水,期盼豐收與平安。他們將河流,水井等水源視為生命之源,嚴禁人畜糟蹋,也會舉行傳統的民俗禮節,表示崇敬,以求不受水害之災。
此外,涼山彝族親近自然的對象還包括火苗、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情系萬物,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體及自然現象皆待以敬畏與愛戴之情。“萬物有靈”是涼山彝族傳統的生態道德觀,“杉樹護竹林,竹頭不沾露;竹子護杉樹,杉根不進風;大山若和諧,不起風和雨;原野若和諧,牛羊會興旺;江河若和諧,魚蝦會興旺;社會若和諧,人類會興旺。[3]”彝族的生態觀念與民俗思想相結合,他們深信不尊重自然環境,終將受到懲罰,因此涼山彝族人民在思想及行為上都保持對自然規律的遵循,并通過民俗規范約束涼山彝族人民的生態行為。
“莫獵禽與獸,禽獸若獵盡,人類也臨危;瘦熊不能殺,殺熊杉林怒;肥鹿不能獵,獵鹿杉木怒;大雁不能射,射雁天公怒。”[3]在涼山彝族人民的生態道德觀念中,人與動植物都是大自然的產物,萬物平等。這種同源意識首先就表現在涼山彝族的姓氏中。在涼山彝族的傳統族譜中,以第一代為基礎,一般會在其名字之前冠以一種動植物的名稱,如:日—豹子,阿渣—喜鵲,則—海椒。一般情況下,以猛獸為男子冠名,以花草為女子冠名,每個姓氏之后也常流傳著一段人與動植物之間的傳奇故事,無不彰顯著人與動物的同源意識。其次,涼山彝族人民認為人和動植物都有靈魂,并平等享有生存權。每個生命體都是自身靈魂的居住地,每個靈魂都平等而高貴,動植物的生命都神圣不可侵犯。再次,涼山彝族人民認為人類應該承擔保護動植物的責任,與動植物相互依存。只有尊重一草一木,花鳥蟲魚,才會得到他們的幫助,得到大自然的恩澤。
涼山彝族生態文化源于祖先的對于自然環境的敬畏之情,流傳至今,成為涼山彝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4]生態治理也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對于涼山彝族地區生態意識及生態道德觀地樹立都具有精神層面的推動作用,一方面從信仰的角度增強了人們的生態意識,約束并引導著人們的生態行為;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涼山彝族地區鄉風文明的高度,為該地區的美好生活提供了精神支撐。
彝文古籍《六祖史詩》的“人祖來自水,我祖水中生”,刻畫出了彝族水化生萬物,自然孕育一切生命的進化觀。陽光雨露,風云霧電,人與天相結合,天地福祿由人創造。人類與宇宙萬物同為大自然的產物,同源共生于周遭環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是互惠互利的和諧有機整體。放歸自然,都是渺小而偉大的生命個體,萬物有靈,蒼生平等,不論等級,不分貴賤。人離開天地自然,如魚離水,無法生存;自然離開人類,就少了雕琢與點染,將不會如此繽紛多彩。天地為人類提供生存所需,此乃自然的恩澤;人類造化于天地,此乃人之靈性,貴之所在;天地之德與人類之靈合二為一,光耀大地,善利萬物[5]。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促進商業、工業的快速發展,也刺激著人類不斷向自然索取,進而掠奪自然。發展的野心造成了人與自然分離的現象,其他生命體成為受害者,而最終的惡果還是會反噬人類自身。涼山彝族生態文化傳達著走進自然,親近自然,擁抱自然,珍愛萬物的理念,視大自然為萬物生存的根基和最終歸宿。人與自然理應互依互存、共生共榮、和諧統一。
涼山彝族民居大多都依山傍水,親近自然,取于自然。涼山彝族的生命觀在火把節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首當其沖的就是火把夜繞房,納福迎運;繞田地,驅趕害蟲;燃篝火,祈盼平安。其次,就是火把節充滿神秘色彩的傳統禮節,立火把,樹木樁,殺羊宰雞,保佑人丁安康,豐收吉祥,整個過程嚴守禁忌,肅穆莊嚴,對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充分表達,質樸純潔。一方面,他們認為一切自然物不僅是種生命的存在,同時也具有精神生命。“高山有魂云霧升,物類有魂便昌盛,草原有魂草茂盛”,涼山彝族人民眼中宇宙生靈皆有靈性,是自然生命與精神生命的結合體,動植物一旦遭受人類的侵害,他們也會感受到不安與疼痛,最終會受到神明的獎罰;另一方面,他們認為動植物也能感受到善意與美好。凡是人類親近生靈,愛護動植物的行為他們都能感知,并最終以他們的方式回饋人類自身。反思之,近年來各種自然災害頻發,人類也深知這是過度掠用自然資源導致的結果,唯有敬畏自然,遵守自然規律,方能世代持久生存,安寧和諧。
涼山彝族傳統生態觀念具有積極意義和引領作用。保護森林、愛護動植物生命,善待家畜已經成為涼山彝族人民普遍的認知,在他們的思想中肆意傷害任何生命體都是不尊重自然環境的行為。火把節中斗牛獲勝者將被封為牛王,披紅掛彩,繞場一周,并且這牛今后都不能宰殺,而要精心蓄養,直至逝去;火把節所用的木制品,來自伐木,涼山彝族伐木的禁忌頗多,獨木不砍、樹上有鳥巢者不砍,樹下有洞者不砍,充分體現出對其他生命體的尊重與愛護。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在適度索取的同時也與萬物為鄰,與之為善,而不竭澤而漁。在追求發展的同時善待生命,遵循自然法則,這是對自然界最大的尊重。
當今社會,尊重生命不應該只是停留在政策約束的層面,而應該上升到人類個體的認知與行為自覺。除了網絡媒體的廣泛宣傳,學校等專業教育的全面普及,各個地區也應該結合當地情況,融入地方優秀民族文化,形成當地生態道德觀念,深入人心。促進尊重生命,保護自然的行為自覺性,讓生態意識植根于每一寸土地,綠色與和諧之光照耀每一個角落。
綠色產業是當代社會持續性發展的必然途徑。自然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而保護環境是人類的職責所在。倡導可持續的開發行為,才能維持生態平衡。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涼山地區作為農業大區,綠色農業的發展是保護涼山生態環境的重要內容。既要對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結構深化改革,也要不斷引進、學習并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首先就要遵循生態發展規律,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化肥農藥的使用上科學合理而有度,并通過教育與宣傳讓農民的發展理念得以更新,緊跟時代步伐。其次,提升農產品質量是連接商業、農業等其他產業的橋梁,形成生態產業鏈,讓生態文明事業為人類持續發展不斷注入能量。作為大國,我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態問題也是全球共同面臨的難題,近年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一定成績,攜手各國共同化解生態問題,真正創新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和諧持續發展。
珍視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倡導綠色生活,維護生態平衡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共同主題。彝族先民將人類的生活與大自然緊密聯系,認為人類的存亡與自然的發展總是生死與共的,長期以來都在勞動中與大自然保持和諧的步調,代代相傳,進而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保護自然的生態意識。一則體現在對水資源的保護,彝族文獻《祭水經》中描繪了水的神靈性,強調世間萬物有責任共護水源,并制定出了與水相關的很多禁規,要求族人一一遵守。在涼山彝族地區,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養成了良好的用水習慣。他們認為過度捕撈、亂排亂放、污染水源的行為都會讓自身背負罪名,受到神明的懲罰。二則體現在對樹木植被的保護。比如在生產上的禁忌有:“火日不播種,枯焦日不播種”;夏季不放牧遷徙,讓草木生長;禁止亂砍濫伐,以保護樹林。三則保護動物。“如果某種動物或植物成為敬畏的對象,這并不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性質,而是因為這種植物或動物能夠激發起更加強烈的虔誠......”[6]萬物有靈的觀念在彝族人民心中植根、萌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深化進步,除了對自然現象及力量的敬重外,動物等自然界中的生命也是崇敬的對象,他們認為這些動物都有自己的靈魂。
自然萬物和諧共生,是生態鏈的內在規律,涼山彝族人民的生態文化就是對這一規律的遵守與傳承。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諸多鄉約民規,捍衛了涼山彝族生態道德的發展,對于維護涼山彝族地區生態平衡起到了客觀作用。
保護生態環境貴在實踐,首先要在思想層面樹立生態道德觀念,以指導并規范人的行為。彝族“萬物有靈”的思想厚植于家族及個體,搭建起人與自然密切而和諧的關系橋梁。生存之需,思想之鑒,涼山彝族人民親近自然,取于自然,但不過度攫取。人與自然的和諧是認知與底線,融入涼山彝族的傳統文化當中。反觀如今,由于經濟發展,而過度開發資源,改造自然,隨著生產工具與技術的空前提高,人類物質財富不斷積累,但過度的生產嚴重地破壞了生態環境。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系是目前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而涼山彝族人民的生態道德觀念,既索取于自然,也與自然界保持友好和諧的關系,為涼山地區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這既是對大自然的尊重與保護,也是為人類子孫后代謀取生存的最大福利。
生態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國家領導人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指出了保護生態環境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進入后脫貧時代,涼山彝族地區在諸多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不僅表現為物質世界的發展,在鄉風文明的建設上也取得了空前的進步。而涼山彝族生態文化在精神層面不斷鼓勵著人們攜手共筑綠色生態。一方面,涼山彝族地區鄉村的環境面貌得到了極大改善,各個村寨都修建起公共垃圾處理池,各種生產生活垃圾得到了及時合理處理;人們的居住環境也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極大改善。環保政策與涼山彝族地區人民的生態意識相互融合,相輔相成,讓涼山彝族人民的生態文化最大限度落實到了日常行為與實踐中,鞏固了生態振興的效果,助力鄉村振興。
另一方面,人們的基本生活條件由于環境的改變而得以提升,在基本生存得以保障,生態環境更加友好的基礎上,涼山彝族地區人民的精神世界也更加豐富。生產生活的技能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得到豐富與提升;創造價值的熱情得到鼓勵與正確的引導,旅游業、農業、文化產業等日益發展。小家和睦,鄰里有愛,村落互助,涼山彝族地區在和諧中發展,鄉村振興的效果更加顯著,鄉風文明程度顯著提高。可見,涼山彝族生態文化對于推動涼山彝族地區的穩步發展具有精神層面的促進作用。
在涼山彝族的生態觀念中,一獸一鳥,一草一石皆有神靈主宰,這些自然現象既可造福于人,又可降患于人。唯有善待一切生命體,才能在當下與未來造福于人類,這種善待自然的意識為涼山彝族地區的生活與發展提供了和諧的自然環境。環境與經濟的共同發展帶動了涼山彝族地區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教育、交通、娛樂等日益豐富,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定義與追求都隨之更上一層樓。生命是一切的原基,培養立體的人在于陶冶豐滿的靈魂,拓展生命的“長寬高”,絢爛的人類生活與自然相擁,描繪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進的藍圖,讓生命質量在自身內在與環境外在同時得到提高[7],同時也激發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不懈追求。
綜觀所述,生態文化是涼山彝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其中蘊含著積極的生態道德觀念,崇敬自然等文化因子獨具民族特色,又極具時代內涵。當今世界各國都面臨生態危機,保護生態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涼山彝族傳統生態文化在許多方面與當代生態文明特征相吻合 ,我們要從中汲取精華,發掘、整理并利用涼山彝族傳統生態文化及生態智慧,讓廣袤大地上的各個地區以之為參考,把環境保護放在首位,使涼山彝族地區的生態變得越來越好,讓以之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鑄魂育人,展現更加自信的魅力,逐步建立符合當代發展觀的人類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