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明,楊希楠
(蘇州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215000)
近年來,我國各行各業發展迅猛,生產力與科學技術大幅提升,學科知識的交叉性越來越強,使得學科間的邊界感越來越淡化。服裝設計專業是藝術學科的重要分支,課程體系中包含服裝、設計、品牌、營銷等課程,課程內容中包含了一系列的跨學科知識,同時在文化相互滲透的背景下,設計觀念中融入了多元化的思想,所以服裝設計人才培養體系也要適時創新,通過加強課堂體系研究,有機融合馬克思主義理論下的哲學觀、科學觀與宗教觀,才能滿足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進而推動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
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出市場需要的復合型人才,進而發揮人才創造力,不斷創新服裝設計。目前有些服裝設計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沒有充分考慮到服裝設計綜合性、系統性的特征,只是專注于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的學習,致使學生缺乏良好的創新意識與科學思維,難以滿足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同時,服裝設計行業是動態發展的,但院校采取的人才培養方式、教學計劃等卻是統一的,也就是說并未結合服裝設計學科的特點進行課程設計與方法創新,這就導致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科聯系較為淺顯,學生難以接觸到前沿的學術理論,自然就形成了創新不足、知識陳舊的局面[1]。
縱觀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服裝設計與各行各業出現了較強的交叉,包括經濟學、營銷學、計算機學等。同時受到信息化時代全面到來的影響,科學觀、哲學觀、宗教觀也在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文化之中,文化帶來的沖擊給服裝設計思想帶來了較大的變化。所以服裝設計者在進行服裝設計時,不僅要考慮扎實的設計技藝,同時也要將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融合其中,才能進一步彰顯服裝設計產品的價值,由此可見服裝設計行業的多元化發展趨勢。
因此,服裝設計行業要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轉變,將傳統的教學目標轉變為綜合能力、綜合素質培養,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將新興學科與服裝設計有機結合,促使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學學術化、專業化、系統化,如此才能從更為宏觀的角度形成優質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科學維度、哲學維度和宗教學維度的并行。
隨著我國成為紡織服裝品生產和出口大國,服裝行業也逐漸成了社會經濟的支柱產業,對人才的需求量也持續增大,這給服裝行業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也提供了優質的市場平臺。但是面臨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競爭市場,服裝設計專業學科的要求也更為嚴格,需貼合市場發展。全新的發展形勢下學生不僅要掌握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跨學科思維與技術能力。目前,我國面臨著重要的科技轉型挑戰,學科間的交叉越來越頻繁,服裝行業的要求更加多樣。人們除了要求美觀性之外,舒適性、功能性、文化特性等方面的注意力更高,所以服裝設計的過程就需要綜合文化、科技、哲學、宗教學以及工藝等方面的知識或技能,無疑對服裝設計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這就逼迫服裝設計人才必須朝著跨學科、多領域、創新性、應用性方面發展[2]。同時,這也是行業產業鏈變化所帶來的連鎖反應,由市場變動帶動教育模式改革,由教育模式改革創新培養市場所需的人才,進而實現良性的循環,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
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機制正在不斷改革,素質教育得到了全面的實施,專業教育本身就是為社會輸送復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所以要積極融入教育改革的大趨勢,做好教育教學機制的改革創新。至于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還存在教學目標不合理、教學標準同質化嚴重、教學內容傳統單一等問題,過度重視服裝設計技能的培養,將服裝設計、裁剪等專業技能作為教學質量的唯一評價標準,這就難以契合時代發展的趨勢[3]。服裝設計專業本身就綜合了多個學科的知識,有著較強的藝術性、科學性與經濟學特征,所以人才培養模式也要基于其特征進行創新和改變,跨學科理念、“三度一體”理念的融入極為迫切。
首先,從科學維度的視角來說,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也在多個領域發揮了顯著的成效。尤其在面臨疫情的沖擊下,服裝設計行業難以通過展館、秀場的方式展現,“主戰場”逐漸轉移到線上層面。線上的服裝店運營模式越來越常見,各個企業也積極地搭建線上服裝文化展覽平臺,借助科學技術為服裝設計行業謀求了一個新的出路,繼而推動了服裝設計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服裝設計行業對人才科學技術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人才培養體系必須要適時轉變,立足科學維度進行理念與方法的轉變,才能契合服裝設計行業的科技浪潮。
其次,就哲學維度與宗教學維度的角度來說,我國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了璀璨的文化,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服裝產物。并且受到哲學思想的沖擊,形成了較為多樣的流派,形成了相互競爭或相互借鑒的發展態勢。文化在時間長河中對政治、藝術、文學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服裝設計也不例外。服裝設計是藝術領域的代表性專業之一,起初的追求是為了遮蔽身體的原始功能,而對于現代的服裝設計來說,更多的是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契合人們差異化的審美觀念。所以要想設計出獨具特色的服裝產品,這就需要設計師們從審美學、哲學、宗教學的角度出發,進而實現文化的深度融合[4]。通過對目前服裝設計專業教學的調查來看,對于文化與宗教的融合還較為淺顯,缺乏良好的文化傳承意識,自然就無法提出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元素,所以應針對性地改進,落實哲學、宗教學的引入,進而將文化填充到服裝設計中去。
基于服裝設計行業的轉型發展需要,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也應做出相應的創新與改變,將科學維度、哲學維度與宗教學維度有機整合在一起,并與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相結合,真正實現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性教學,使服裝設計人才的能力更加全面,知識框架更加完整,如此才能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發展一日千里的服裝設計行業。
為了實現將科學、哲學與宗教學和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有機結合并構建起完善的課程體系,院校必須加強對跨學科的研究,積極與相關的服裝設計機構建立聯系,共同完成學術理論的創新與課程體系的完善。同時,院校應加強“三度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深度,將專業理論作為基礎、專業實踐作為方式,使學科交叉的方式能滿足人才培養的多維度需求,如此才能促使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入實施。
對于“三度一體”服裝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而言,并非將科學技術、哲學與宗教知識生硬地融入到藝術專業中,而是要尋找服裝設計專業和科學維度、哲學維度、宗教維度的交叉點,實現有機結合,進而推動教育理念的更新與教育方法的轉變,實現理論知識的豐富,培養具備良好綜合能力的學生。當前,我國的服裝設計中逐漸融入了傳統文化,而教學的課程體系也要如此,將文化傳承的內容合理融入到課程體系中,將相對抽象的精神元素分離出來,并與服裝設計元素有機融合在一起,如此才能提高服裝設計教學的質量[5]。同時,針對課程體系的優化而言,院校也可積極借鑒國內外院校的精細化、多元化先進授課理念,在此基礎上實現對自身“三度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持續性完善課程框架,進而推動高質量教學的開展。
除此之外,“三度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還需相應的教學機制配合,確保教學的有效、評價的科學。在教學方面,為了滿足多元化的教學需求,可借助信息技術的輔助,進而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在評價方面,院校應積極構建起相對應的評價機制,從原本的專業技能評價為主的方式,轉變為全方位評價,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確保學生具備良好的設計思維、設計技能,如此才能保障服裝設計產品的質量。
傳統的服裝設計專業教學以理論知識為主、專業技能為輔,將教學局限于款式設計、色彩設計等方面,雖然學生在專業設計上有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卻缺乏良好的市場觀念以及創新能力,僅僅通過款式奇特、色彩搶眼的方式吸引眼球,未能將多元化的文化滲透其中,這就影響了服裝產品的價值。基于這一問題,院校應積極轉變滯后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市場導向下開展針對性的人才培養,將藝術、技術、科學有機結合,通過全方位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與設計技術及制作工藝,進而達成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的[6]。與此同時,在進行服裝設計人才培養時,也要注重社會實踐環節,可以讓學生通過兼職、座談會等方式積極融入服裝設計市場,開拓學生的科學思維、哲學思維及宗教思維,樹立起宏觀的思維觀念。
除此之外,院校也應積極與企事業單位構建起良好的合作關系。校企合作模式對于“三度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有著較強的促進作用。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本身就是為了培養出滿足市場發展、企業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所以通過構建校企合作模式,既可以對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進行動態更新,也能夠為企業輸送高質量人才,從而達成良好的互惠互利關系。同時,在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學生的主觀性得以調動,綜合能力在實踐中得到了整體性的提升,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極為有利。
就服裝設計人才的培養而言,融合多元化的文化、技術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在專業技能、專業思維培養的基礎上,也要加強跨學科的交流,這就需要院校積極舉辦相關的跨學科活動,并基于信息化建設構建跨學科論壇。首先,就跨學科活動來說,讓服裝設計人才積極參與社會上的活動,感受科技、哲學、宗教學引領下的藝術行業發展,如此才能深化人才的理解,進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跨學科思維。其次,則是構建起完善的跨學科論壇,將“三度一體”服裝設計人才培養的理念充分融合其中,形成寬廣的探索范圍,讓學生將論壇作為載體,從多個維度的視角和跨學科的視角進行服裝設計行業的探討與思考,如此才能給服裝設計人才帶來更多的啟示[7]。
例如以“科技引領變革,藝術賦能時尚”為主題設計峰會,其中將藝術與科技有機結合在一起,各個領域的人士將先進科技與時尚表達元素有機結合,明確了科技對藝術的推動關系。就可以將這一內容整合到跨學科論壇中去,給予充分的探討空間,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
綜上所述,在服裝設計行業轉型發展的背景下,服裝設計人才的培養模式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樹立起良好的科學、哲學與宗教學理念,并且在具體的教學中有機融合,實現理論知識、文化理念的串聯,培養復合型服裝設計人才,只有如此才能設計出多元化的服裝產品,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和人們的差異化需求,進而帶動服裝設計行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