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初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0017)
“雙減”無疑是2021年的教育界最熱門的詞語,而雙減中和學校息息相關的就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教育專家表示,“雙減”的真正落地必須要“雙增”,“增”的應是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校內教育質量。如何提效增質是當前學校面臨的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如何利用學習任務單的優勢,從課堂教學的方面提質增效是筆者在教學中想要解決的問題[1]。
學習任務單可以看作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支架,它其實也是學生學習的臺階,學生通過學習任務單的助力一步一步達到目標。學習任務單是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設計相關的學習活動。它可以通過情境和活動的設計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師的輔助之下,學生參與自主學習或者合作學習,逐步達成學習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學習方法也逐漸獲得,良好的學習習慣也隨之養成,從而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筆者覺得既然使用了學習任務單,那么學習任務單一定要對教師的教學有幫助,對學生的學習有幫助,我們的學生本身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弱,那么我們為他們提供學習任務單的時候,其實是在教會他們怎么學習,學習任務單對于他們的學習來說作用尤其重要。
筆者認為學習任務單在設計的時候應該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以學生的問題為設計導向,以學習任務單作為學生學習的為支架和臺階,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抓手,從而順利完成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單是作為一種教學方法適時而用,因課而異,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設計適合學生使用的任務單。教師應該是作為學習任務單的主要設計者,要確保學習任務單的設計符合教學目標,具有可操作性,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以九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變色龍》這節課為例,筆者在設計學習任務單的時候是遵循了以下幾條設計原則的。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現有的發展水平,即目前可以通過已有的經驗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種是在未來一個階段的發展水平,是指在教師的幫助下能夠達到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兩個水平之間的差是“最近發展區”。教學目標制定重要的準則之一就是遵循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一方面,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完成任務;另一方面,設定的任務要依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而高于目前學生解決問題的難度,從而讓學生對學習保持信心和關注。設計學習任務單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只有在學生現有的知識和即將達到的目標之間建立起橋梁,教師才能引導學生走上橋梁從而順利通過橋梁到達彼岸。當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獲取了相應的知識獲得了相關的能力之后,他們就可以移除橋梁,那么這時候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建構起來了[2]。
筆者教的班級學生整體學習能力偏弱,一部分學生學習有積極性,但是更多學生需要老師拽著才能往前走,因此在設計學習任務單的時候既要照顧到全班學生整體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也要關注到學生的差異性,如果太難會讓部分學生望而卻步,不能持續跟隨老師進一步進行學習。在這樣的前提下,筆者的課前任務設計得相對比較容易。
預習任務:
1.給下列詞語注音、解釋
契訶( )夫 篩( )子 坎( )肩旗幟( )
洋溢( )惦( )記 胚( )子 戳( )
魁梧( ) 恐嚇( ) 徑( )自
無精打采:
無緣無故:
異想天開:
2.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小說的故事內容
學習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精準找好學習目標學習,才能達到減負的效果。學習上的精進,并非一味高強度的練習,而是講究精練精學。當然“減負”也不是一味地做減法,而是側重在“精”。以上兩項預習任務主要是解決課文中的詞語和概括小說情節。這兩項任務對于學生來說難度不大。基本上所有學生都能夠完成,同時第二項預習任務也是在幫助他們梳理了詞語、復習了如何概括小說的故事情節。
但是作為九年級下冊的小說單元的教學,如果只停留在概括情節這個層面肯定是遠遠不夠的,九下小說單元教學是在九上兩個單元的小說教學任務之后進行教學的,并且是作為小說的復習單元來教學的,那么這個單元學生必須在學習中掌握對小說情節的梳理、對人物的分析、理解小說的社會意義以及對小說多樣化風格的了解。
有效的學習任務單的設計應該是將知識點轉化為任務鏈,將需要解決的問題拎出來,根據所學知識的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設計出環環相扣的任務鏈。單個任務不宜設置太多,也不能太難,最好能夠層層遞進,要充分考慮全班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筆者覺得設計學習任務單的初衷應該是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所有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事情可以做,而不是只是看著別人回答問題。
基于以上原因,筆者的任務單課中任務設計了兩個主要任務,一個是結合小說三要素的思維導圖理解課題“變色龍”,一個是結合內容分析文中的諷刺手法。
課中任務:
任務一:梳理內容,理解標題
1.默讀課文,從小說三要素的角度梳理小說內容,完成思維導圖。
2.結合思維導圖,任選一個角度談談你對“變色龍”的理解。
任務二:品析諷刺,探索主旨
請結合小說具體內容,按照如下示例,分析文中的諷刺藝術。
任務一的設置主要是基于小說單元的教學目標,通過梳理小說內容理解《變色龍》這篇小說的三要素,同時理解小說的標題的含義。學生能夠從情節上、人物上理解“變色龍”指的是什么意思,但是環境這個角度理解的不是很清晰,教師在結合學生的回答的過程中適當引導之后,學生也可以把握了。
任務二的設置主要是因為這是一篇典型的諷刺小說,之前學生都學習了《范進中舉》,也都閱讀了《儒林外史》,對諷刺手法也不陌生,再次學到一篇諷刺小說必然要和之前學過的知識串聯起來。
怎樣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和有限的課程容量來應對“無限”的學習內容,是很多老師在教學中面臨的重大挑戰,也是多年持續“減負”卻始終難見成效的根源所在。部編版語文教材課文多、知識點多,可是老師的教學時間緊張、教學任務重,常常會忙于備課,而忽視了對教材內容和知識結構的整體把握。如果只是就課文講解課文,那么每一篇課文都是孤立的,學生學到的知識也會是零散的、不連貫的,所以經常會出現學過的知識不會用的情況,因為平時學習中老師就沒有教給學生如何進行知識遷移。所以每節課的教學都應該給關注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和知識遷移應用能力的訓練。
筆者覺得學習任務單是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支架或者是臺階。但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要去否定教師的作用。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給予一定的幫助和引導。比如,可以為學生學習提供相關的信息;為學生學習設置合理的活動情境;為學生學習提供相關的方法指導等。“支架”或者臺階就是在學生的學習和目標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使學生在學習臺階的一步步地引領下獨立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
筆者在設計任務單時給學生提供了示例引導和方法指導。比如,筆者在梳理內容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從小說三要素的角度完成思維導圖,這就為他們完成思維導圖提供了抓手,特別是照顧到了班級中大多數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在任務二的分析諷刺藝術這項活動中,筆者降低難度,給出了一個分析模板。
課文______________(概括具體內容),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手法,表現了________________,表達了對___________________ 強烈的諷刺。
筆者要求學生在這樣的模板下完成對諷刺手法的分析,這個任務的設計也是考慮到學生回答問題不規范,習慣性地使用短語而不是完整的句子回答問題,思維不連貫,筆者給學生一個模板,希望他們能從中學會用連貫的思維思考問題,學會用完整的句子回答問題。
從小學開始,學生們就進行了各種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更加注重語文技能的培養和文本的有效結合,將語文技能的習得貫穿于教材始末。因而在學習任務單設計的時候,不能忽略了語文的基本技能,要體現出對語文學習技能的訓練,將這些基本的技能點融入任務設計之中,完成語文技能的訓練。教師將語文學習技能轉化為一個個學習任務,就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當然教師在設計任務單的時候也需要注意,所有“必要”的練習,既是抵達目標的需要,也是學習必經的過程。但是不能進行題海戰術,課堂上的所有練習也應該是精簡的、有針對性的,不能盲目堆積問題和練習。
學習任務單不管以何種形式出現,都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希望學生通過自身體驗,主動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語文課堂中適當“放手”,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自我領會和自我體驗。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情感的體驗都需要課堂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消化、去領會。
所以在設計“學習任務單”時,筆者沒有將內容設計太滿,在預設中考慮課堂留白。整節課其實只圍繞兩個任務進行,一是分析“變色龍”的含義,二是品析文中的諷刺手法。看上去任務很少,可是整節課學生一直在思考、討論,筆者盡量讓學生在整節課中做到聽、說、讀、寫技能的全覆蓋鍛煉。對于筆者們大多數學生來說能做到一課一得就很不容易了,特別是九年級上下冊的小說單元比較多,學生需要能完成從學習技能到使用技能的能力提升。如果每節課的能力點都相同,沒有側重點的教學,是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的。
以往筆者在教學時會出現面對一些需要學生深度思維的問題時候,為了趕教學時間或是覺得學生學習能力不夠,就會很快地把這些教學環節跳過去,再者自己會直接把問題講一講,學生還沒有來得及深入思考,教師也沒有給學生深入思考的時間。這樣往往造成教學的實效性不高,學生也沒有真正開展學習,更不用提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可是,在使用學習任務單進行授課時,教師的時間會更為充足。當學生在完成任務時,教師可以在教室中巡視,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本節課中學生在完成任務單的時候、在討論交流理解的時候、在分析諷刺效果的時候等,這些時間中,教師都是在學生中傾聽他們的討論和分析、觀察他們的課堂表現、解決他們提出的疑難問題的,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才能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協助者。
教學認識論早已向我們指出,“教學認識檢驗是完整的教學認識過程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學認識過程的不斷延續和深化離不開教學認識檢驗。”因而書面作業無疑是對教學認識進行檢驗的一種重要方法,具有“診斷、強化、調節、認識”等多種作用。一份精心設計的作業,不但能夠為下一步的教學認識活動確定基點,提高后續教學設計的針對性,更能夠在課后繼續引導學生思維的有效鍛煉,使教學對學生思維的培養提升過程能夠持續、連貫、系統的進行。
所以,我們必須清晰認識到,國家“雙減” 政策的意圖絕非單純減少作業數量,而是要求學校、教師在增強作業針對性、提高作業質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作業總量;通過處理好“質”與“量”的平衡,把通過“刷題”訓練思維、提高成績的做法降到最低限度。
本節課筆者設計了一項課后作業。
課后任務:補寫課本劇
補寫《變色龍》劇本片段,請你作為編劇在括號中填入人物表演時的動作、神態或是表演時的態度、語氣等,為演員的表演提供指導。
這項作業是在課后習題的基礎上進行的修改,考慮到學生即將開始學習戲劇單元,筆者把課本的要求“小品”改成了“劇本”,同時為了關注小說學習的重點,筆者把作業的重點放在了人物的理解上,需要學生補充文中主要人物的動作、神態、態度、語氣。這樣的作業設計有了明確的側重點,又是學生很好奇的活動,每個學生都有了做編劇的體驗,各個興致勃勃,互相討論人物可能會有的動作、神態等,學習興趣也被激發了出來,對《變色龍》中的人物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筆者覺得“學習任務單”應該是一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師要依據教學大綱、課程目標,恰當選取“學習任務單”。要在合適的課程中使用,避免流于形式。在學習任務單的課堂中,應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在當前“雙減”的背景下,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習任務單的優勢,從任務設計入手一步一個腳印,把教學教踏實,把減負和增效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