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邱慧
未來極端的氣候將成為常態化事件,若是不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全球經濟增長將會面臨嚴峻挑戰。
氣候變化正迅速成為全球經濟表現中“令人不安”的變量因素。
在今年9月結束的上海合作組織(以下簡稱“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氣候問題成了成員國之間討論的重點議題之一。
成員國元首一致認為,當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日益顯現,全球行動緊迫性持續上升。氣候變化及其負面影響已經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迫切問題,給人類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
氣候問題有多緊迫?就今夏來說,從東亞、歐洲到北極,多地的高溫打破歷史紀錄,而原本就處在危機中的全球糧食安全問題、能源供應問題也因此變得更為棘手。
在受訪專家看來,全球變暖帶來的氣候變化問題已經成為當下不可逆的事實,未來極端的氣候將成為常態化事件,若是不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全球經濟增長將會面臨嚴峻挑戰。
冰川融化、河流汛期反枯、電力能源供應緊張等諸多由于氣候變化帶來的次生問題讓全球的秩序一度陷入混亂。今年7月,創紀錄的持續高溫席卷了全球多地,從歐洲、非洲、亞洲、北美再到北極。
10月5日,世界氣候歸因組織召開了其最新報告《因氣候變化加劇的高溫使2022年北半球干旱的可能性更大》的新聞發布會。這項研究中明確,如果沒有氣候變化,今年北半球地區的極端高溫“幾乎不可能”出現。
在歐洲,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似乎更為直觀。向來氣候溫潤的英國在7月發布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首個異常高溫紅色預警;一個月后,受到高溫少雨的影響,英國政府又宣布英格蘭14個地區中已有8個地區處于干旱狀態。而除了英國,歐洲西部、南部及中部也同樣因為少雨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旱災。
7月18日,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發出的報告顯示,歐盟和英國總計近一半的領土面臨干旱風險,歐盟委員會曾給出預測,受干燥天氣影響,今年小麥、大麥、玉米等谷類作物的總產量將比去年減少2.5%。
此前,歐洲就因新冠肺炎疫情、地緣政治沖突疊加影響,能源市場遭受沖擊。機構測算的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歐洲的水力發電量較去年同期減少20%,核能發電量減少12%。
就在8月10日,受俄烏沖突的影響,歐盟正式停止購買俄羅斯煤炭。對于消耗量達到全球能源供應總量的11%的歐盟來說,其40%的天然氣和25%的石油都依賴從俄羅斯進口。盡管作為替代方案,德國政府啟用了封存的煤電產能彌補能源缺口,但與其需求相比,則遠遠不夠且由于持續的高溫,能源消耗量還在不斷增加。作為歐洲運輸樞紐的萊茵河,其水位降至40厘米左右,普通船只無法通行,運輸成本也陡然上升。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副研究員李想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高溫影響下,歐洲多條河流水位出現嚴重下降,煤電與核電廠的冷卻水供應量也會隨之減少,導致冷卻效果不足,發電效率降低。“干旱會影響歐洲經濟的方方面。”李想說,當高溫突破一定的數值,光伏發電也受到一定的條件限制,對于用電大戶的制造業來說,必然的后果就是產能的下降。
事實上,氣候問題并非只在今年敲響警鐘。2021年年初開始,歐洲就長時間出現了超高壓異常天氣。2021年夏季,歐洲曾因氣候變化出現持續暴雨,引發洪澇災害,致使上百人遇難。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和英國氣象局的研究預測顯示,在溫室氣體高排放的情景下,到本世紀末,緩慢移動的強風暴在歐洲大陸發生的頻率可能會增加14倍。
氣候變化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還作用至經濟數字。歐盟統計局9月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受能源和食品價格大幅上漲的推動,歐元區8月CPI年率終值錄得9.1%,為有記錄以來最大增幅。受制于能源供應的限制,今年上半年德國“關鍵化學品”類目暴漲40%的訂單也只能交由外國供應商完成。
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在《2000—2019年災害造成的人類損失》報告中指出,2000年至2019年,全球共發生7348起重大災害,42億人受到影響,經濟損失約2.97萬億美元,遠超1980年至1999年間的4212起重大自然災害。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多被業內認為是自然災害急劇增長的主要原因。
“氣候變化對世界經濟帶來的嚴重影響已經不容忽視。”多位氣候專家向《中國報道》記者指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不再是“百年一見”的概率性事件,而是更趨向常態化。李想說,全球氣候異常,夏季的極端高溫更是加劇了大家對寒冬的擔憂。就歐洲而言,冬季向來是供暖用電的旺季,能源需求增大,能源價格也會隨之飆升。
在李想看來,盡管歐洲的能源危機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來源于俄烏沖突,但極端的氣候變化更讓它的能源市場“雪上加霜”,“對于歐洲來說,即將到來的冬季會變得更加難熬。”他說。
今年的上合峰會上,成員國元首理事會在發表的宣言中指出,全球氣候變化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對經濟增長、社會福祉、糧食安全以及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落實構成新的挑戰。
氣候變化中,最先受到影響的就是實體經濟。從事氣候風險與機遇分析相關研究工作的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綠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孫天印向《中國報道》記者介紹,氣候變化影響經濟和社會主要通過兩個渠道。一方面是短期事件性的影響,主要包括氣候變化和溫度上升導致氣候災害性事件,例如臺風、洪水、干旱等會發生得更加頻繁且破壞性更大。這些氣候災害可導致企業運營的中斷和實物財產損失,實體資產、供應鏈等經濟活動中的必要環節都會受到影響,進而造成經濟損失。另一方面是長期持續性的影響,主要是指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溫度升高、海平面上升造成的那些長期的持續性的影響和風險,例如全球平均溫度升高導致的糧食減產、勞動生產力下降以及海平面上升可能形成的對海岸地區的長期財產損失和人口影響。他指出,無論是短期事件性的還是長期持續性的氣候影響都會導致實體經濟受損,進而將風險傳導至金融系統。
孫天印向記者解釋,如果實體企業受到氣候災害影響,則運營成本增加,收入減少,利潤相應減少,最終導致企業的財務表現惡化,償付貸款的能力減弱形成信用風險;相應地,若企業未來長期受到氣候災害的影響,現金流也會變差,導致企業估值減小,形成市場風險。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受氣候災害影響,實體資產損失增多,將對傳統意義上保險依據歷史數據的定價模式形成挑戰,也會導致更多、更頻繁的保險索賠。
在孫天印牽頭起草的《亞洲氣候風險定價》報告中顯示,過去50年以來,全球氣候災害事件的數量不斷快速增長,由此引發的總體經濟損失也在加速擴大。相較于世界其他地區,亞洲國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更加敏感,特別是靠近赤道的熱帶國家受到的影響更大。
以2022年8月8日韓國首都圈地區強降雨引發的災害為例。韓聯社的報道顯示,當月8日—9日出現在韓國的特大暴雨已經造成7000多輛汽車被淹,后續保險業將面臨巨額理賠。據三星火災、DB損害保險等5家保險公司當月10日發布的數據,截至當天上午,共接到5657起浸水理賠申請,損失金額為774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億元)。
除了車輛損失,受災群眾轉移、山體滑坡、路面被淹等負面影響也接踵而至,對于處在新冠肺炎疫情后經濟復蘇過程中的韓國來說,前景不尚樂觀。
今年6月,位于南亞的巴基斯坦受強疾風降雨的影響,全國多個省份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三分之一地區被淹沒、超1000人死亡,巴基斯坦官方表示,這場毀滅性的洪水造成的損失預計將達到100億美元,國家也因此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
從全球經濟格局中,無論是韓國還是巴基斯坦都是近年來較為活躍的新興經濟體。在外界看來,作為世界經濟發展引擎的新興經濟體,在面對不可控的氣候事件時,似乎“脆弱”得不堪一擊。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秀軍向記者解釋,2008年金融危機后,包括新興經濟體在內的多國都實行較為寬松的財政政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多國的財政資源在大規模的刺激政策下變得枯竭,債務水平持續攀升。
徐秀軍指出,新興經濟體在面對諸如氣候事件這類變量因素沖擊時,災害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擴大,已有的債務風險也會更為凸顯。他向記者提到,極端氣候事件對經濟的影響會逐步累積,長此以往,國民經濟的增長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2021年9月,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天氣、氣候和水極端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數和經濟損失圖集(1970 —2019)》中,近50年全球天氣、氣候和水相關的災害數量增加了5倍,帶來的經濟損失增加超7倍,達3.64萬億美元,約占總數的74%。
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成為全球最主要的中期和長期風險之一。多位專家在采訪中提到,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發對不同經濟部門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可能會加劇全球范圍內各國之間的不平等。
徐秀軍就此表示,對于一些處于貧困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應對氣候變化的手段和資源相對有限,出現經濟危機的概率也會隨之上升。
在徐秀軍看來,氣候變化是長期性、不可控事件,各國應該加強協作,充分調動全球資源來減少由氣候災害引發的次生災害。他補充道,像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類全球性機構,可以設立相應的救災基金,緩解受災國的燃眉之急。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2年全球風險報告》預測,未來兩年,極端天氣或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威脅。在10個威脅全球的風險中,“極端天氣”“生存危機”和“氣候應對行動失敗”被認為是最大的3個威脅。
世界銀行的研究也足夠令人擔憂:即使海平面只小幅上升1米,也足以導致5600萬發展中國家人民淪為難民。孫天印稱,未來碳排放若得不到遏制,全球氣溫將進一步升高,引發比當前更多、更劇烈的氣候災害。
盡管在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由于政治、法律、技術和市場變化,會導致企業和投資機構出現一些不確定性與風險,但他認為,在全球實現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一些碳排放量較高的行業和企業,如果不積極主動轉型,未來會面臨較高的轉型風險;與之相反,那些本身就處于清潔低碳領導者地位的企業和行業,未來會迎接更大的市場機遇和發展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仍在持續,地緣政治沖突也尚未有所緩解。面臨緊迫的能源需求,化石能源總體用量或許會繼續增加。但李想對于全球低碳前景表示樂觀。他告訴記者,當前化石能源使用量增加算是短期行為,從長期來看,針對減碳的目標,各國政府、企業或是金融機構“大有可為”,“發放綠色債券、引導綠色投資都是能夠抵御氣候變化負面影響的積極舉措。”李想說。
據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球已經有130多個國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標,覆蓋了全球88%的溫室氣體排放、90%的世界經濟體量以及85%的人口。歐盟、英國、美國等發達經濟體都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或國家戰略,提出在2050年實現全部溫室氣體的凈零排放目標。
徐秀軍向記者指出,歷經長時間工業革命的發達經濟體更應多承擔全球減碳任務,加大對綠色低碳技術尚不完備的發展中國家援助力度,破除存在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綠色低碳技術壁壘。他表示:“氣候變化已經是現實存在的危機。只有各國加強合作,才能提高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