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月華 聊城高級財經職業學校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中職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也在隨時代進步。加強中職生職業素養培養既是行業的需要,也是學生的需要,更是國家的需要。結合中職教育的遠景展望和當今社會現實情況來看,復合應用型人才依然是當前中職培養人才的重要方向。如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斷上升,人才不僅需要有較完備的知識體系和技能理論,同時也需要高水平的職業素養。因此,中職教學在傳授專業知識內容之外,也應注重職業素養的培養。
正常而言,職業素養分為以下幾個子板塊,分別是: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的品質、精準標志的社交禮儀、較高的行業職業道德、基本的良知和堅守職業操守。因為涵蓋面較廣,因此優秀的職業素養是每一位從業人員的必備素養。
培養優秀的職業素養是烹飪行業的需求。烹飪行業是技術行業,對從業人員有較高的要求,餐飲行業需要更加精致的菜品,這對于烹飪行業而言是新的挑戰。所以,烹飪行業的從業人才需要滿足創新、復合等多種概念,如果僅有從業能力或者專業能力,而沒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就無法滿足職業需求。
培養優秀的職業素養是學生就業的基礎。當前餐飲行業中,畢業生的首份工作幾乎全部都是打荷,也就是打雜工作。學生們始終重復對材料裝盤、裝飾菜品、上菜的工作流程,沒有接觸任何新鮮知識和事務,并且在工作過程中出現問題一般都是由打荷負責。除此之外,還存在平均工資低于水平線、工作繁雜瑣碎等情況。如果不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學生是無法堅持到有所成就的。因此,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可以讓學生保持一顆學徒的心,不驕不餒、沉著冷靜,幫助其學有所成。
培養優秀的職業素養可以滿足學生全方位發展。全方位發展不局限于某一個階段或某一個專業的學生,應當包含所有學生,中職教育也應在其范圍中。如今各大學校以“技術至上”作為標準對學生進行教育,忽視了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這是由于傳統教育深入人心導致的。傳統教育是以“成績論”“結果論”為準則教育學生,不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發展和全面發展。但在實際生活中,學生不僅需要較高的技術水準,還需要知識、能力、品德、人格等各方面的綜合要求。僅以技術水準作為標準,局限性太大,有失偏頗。烹飪專業學生應以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為前提,學習基礎專業內容。學校應對學生專業、品德、人格等進行全方位職業素質培養,才能滿足學生全方位發展,為社會和企業輸送合格的人才。
職業素質培養本身應與專業知識水平并駕齊驅,但是當下中職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按部就班,沒有創新精神;缺少責任感,不重視實訓實習的機會;實習過程中缺少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老黃牛”精神;沒有理想、沒有規劃,只想混日子等,出現這些問題都是由于職業素質培養體系不健全導致的。由于中職院校過于注重成績,不重視職業素質培養體系,沒有本校的校園文化,沒有匹配的評價機制,也沒有給予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導致無法在授課過程中為學生樹立自信、陽光、勤勞、負責、堅定等必備素質。因此,如何健全職業素質培養體系成為首要解決問題。
目前,教師、學生對中職職業素養課程的評價極低,主要原因在于課程規劃系統性低,沒有專業特色;教材內容未更新,不符當前環境;可操作性不高,理論脫離實際。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體會真實工作中包含的職業素養,導致難以滿足企業要求。因此,院校需要對課程進行統籌規劃和安排,提高操作性。
當下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專業知識水平,同時也關注人才的職業操守、愛崗敬業精神、責任感等內容。但是,多數中職院校依然踐行“重成績、輕素質”的觀點,過分強調成績,導致學生只有專業技術水平,卻沒有與之匹配的職業素質。因此,培養方向與企業需求相統一是中職院校必須探索的領域。
培養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前提是職業道德培育,要想培育職業道德,離不開健全的職業素質培養體系。因此,健全職業素質培養體系是培養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第一步。
第一,營造校園文化。在培養過程中要營造優秀的校園文化、校規、校訓等。首先,良好的校園文化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認識到職業道德的重要性,養成專業所需、社會要求的職業道德。其次,學校需要對教師進行培訓,引導教師布置自己班級的班風,制定班訓,設立正能量分享欄等,培養學生正向發展。最后,學校、老師需要設置對應的獎懲機制,所有學生共同監督,并且要求班干部起帶頭作用,樹立積極、陽光、向上的團隊氛圍。
第二,設立評價機制。學生群體多數是未成年人,思想不夠成熟,既需要父母、老師的鼓勵,也需要學校、企業的客觀評價。首先,班級設立獎懲機制作為硬性標準進行獎勵和懲罰。其次,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對自我有清晰認知。隨后,開展學生間互評,涵蓋日常生活、學習狀態、技能掌握等方面,鼓勵學生取長補短。最后,學校和企業聯合進行評價,以日常表現為基礎對學生進行評價,以獎學金等物質作為獎勵,提升學生的積極性。
第三,舉辦技能展示。學生需要足夠的認同度提升對專業的興趣。烹飪專業技能展示以廚藝為主,定期舉辦比賽,讓學生們通過舞臺渠道展示自己的刀工、雕刻、炒菜等技藝。在展示的過程中,學生會對自己的技藝產生信心,提升專業技巧,堅定信念。同時,會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能在萬眾矚目下大顯身手,以競爭意識做引導,培養日常學習的自律性,有效推動職業素養提升。
課程內容是課程的核心,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內容。當下,課程理論性較強,操作性不足,因此,需要對職業素養課程內容進行創新,提高課程可操作性。具體課程規劃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1-2學期進行專業基礎知識學習,主要內容包括公共基礎、專業內容。在此階段,學校明確專業所需文化課程和專業理論內容,選擇對應教材,搭配專業師資,組織課程實行。同時,將人文素養課程加入公共基礎課程當中,提高人文素養教學的覆蓋率。
第二階段,在3-4學期學習專業知識內容,對學生進行定向培養。在此階段,學生專業方向由學生基礎理論成績和興趣愛好決定。同時,開展內容拓展,包含技術類、藝術類、人際類,作為選修內容對學生開放。在此基礎上,適當提供部分企業信息,讓學生了解企業需求,進行雙向選擇,為第三階段做鋪墊。
第三階段,在5-6學期進行專業綜合能力培養。在此階段,主要實行校企結合、工學結合的模式進行教育。在校階段,學生根據所有專項內容進行嘗試,以崗位工作任務為目標,對前四學期所學知識進行融合、轉化。在企階段,需要經歷認崗、跟崗、頂崗三個步驟:首先,了解行業需求、企業動態。其次,跟隨企業中的前輩學習,清晰工作流程,明確規章制度。最后,自己實踐,在實踐中明確錯誤并加以改正。從只具備理論知識的初學者向工作勝任者轉變,實現崗位對接。
校企合作是當前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之一。學校和企業合作可以提升學校就業率,滿足企業人才需求,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貢獻。同時,校企合作對學生而言也是一種保障,學生可以通過校企合作渠道找到符合專業的工作。推動校企合作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招生方面。企業人事部與學校招生辦共同負責招生相關事宜,雙方提前明確彼此需求和培養方向,提前告知學生及學生家長,與學生簽訂三方協議,讓學生擁有學校、企業雙重身份。
第二,師資方面。校企雙方共同出人,學校專業教師和企業指導人員同時對課程負責,進行教學。教師負責理論基礎內容,指導人員負責實際操作方面,確保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實行輪崗制度,定期對人員進行輪換,保證學生學習內容多管齊下。
第三,教學方面。校企雙方同時對教學內容共同制定,明確三個階段的具體學習內容。在教學計劃、專業建設、課程設置等方面共同探討,保證學生能夠同時滿足校企雙方的要求。
第四,考核方面。學校教師設定理論知識測評,企業指導人員負責實際操作測評,二者缺一不可。在考核過程中,同時對考核結果進行點評,一方面明確學生考核中出現的失誤,方便后續改正進步;另一方面,校企雙方明確考核設置過程中是否存在問題,后續進行修正,滿足校企雙方需要。
第五,設施方面。學校需要派遣教師或負責人員到企業查看企業環境和設備要求,企業派遣專業人員到校園進行實地考察,校企雙方共同出資在校園內對工作設施進行布置,滿足學生實踐需要。對設施劃分區域,設立相應規章制度,避免出現設施非正常損壞的情況出現,并定期進行檢查,出現問題第一時間上報解決,保證學生實踐不會受到影響。
烹飪專業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會受到諸多方面的影響。比如:環境變化、企業需求、教育模式、教學內容等。中職院校需要緊隨時代,根據環境對教學方面各項因素做出調整,加強學生與社會間的聯系,發揮中職的優勢,滿足企業需求,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業務水準,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強專業的烹飪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