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瓊瑤,曾多,易飛
(萍鄉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1,神經外科2,江西 萍鄉 337000)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臨床心腦血管疾病中的常見病,具有病情變化快的特點,不僅會損傷患者神經功能,還可能出現神經功能障礙等后遺癥,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1]。近年來,電腦中頻電治療逐漸在臨床得以應用,作為一種康復治療方法,能夠通過電刺激肌肉達到恢復神經及肢體功能的目的,但單純使用時療效欠佳[2]。依達拉奉氯化鈉注射液屬于氧自由基清除劑的一種,能夠有效穿透患者血腦屏障,到達腦組織細胞及血管處,清除氧自由基,抑制對腦組織造成的氧化反應,降低腦損傷,在改善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方面效果顯著[3]。因此,本研究對60 例ACI 患者進行分析,旨在探討依達拉奉氯化鈉注射液與電腦中頻電聯合應用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2 年7 月萍鄉市人民醫院收治的共60 例ACI 患者,將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0 例)與對照組(30例)。觀察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18~80 歲,平均年齡(64.85±4.32)歲;梗死面積5~16 cm2,平均梗死面積(11.34±2.33)cm2。對照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18~79 歲,平均年齡(64.78±4.29)歲;梗死面積4~16 cm2,平均梗死面積(11.28±2.27)cm2。兩組性別、年齡、梗死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萍鄉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對象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4]中ACI 的診斷標準;②均行顱腦CT 等檢查確診;③均為首次發病者;④入院前1 個月內使用腦保護劑治療者。排除標準:①合并腦腫瘤者;②患有精神疾病者;③存在顱腦手術史者;④造血功能或凝血功能異常者;⑤存在電腦中頻電治療禁忌證者;⑥對本研究用藥(依達拉奉氯化鈉注射液等)過敏者。
1.3 方法 兩組均實施常規治療,給予患者抗血小板藥物、降脂藥物等,并必要時對血壓及血糖進行糾正。對照組給予電腦中頻電治療,采用電腦中頻電治療儀(北京奧新技術公司,型號BA2008-Ⅱ型)治療,在患側上肢肱二頭肌群、患側下肢股四頭肌群處分別放置一組電極,選擇功能性電刺激處方,電極尺寸為95 mm×65 mm,治療量為運動閥至耐受,20 min/次,1 次/d,連續治療7 d。觀察組在對照組電腦中頻電治療基礎上給予依達拉奉氯化鈉注射液(河北仁合益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3805,規格:100 ml∶30 mg),靜脈滴注,2 次/d,100 ml/次,連續治療1 周。
1.4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①顯效:頭暈、頭痛等癥狀基本消失,神經功能改善>70%;②有效:上述癥狀明顯緩解,神經功能改善50%~70%;③無效:上述癥狀依舊存在,神經功能改善<30%,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神經功能:在治療前及治療1 周后分別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歐洲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ESS)、改良Rankin 量表(mRS)進行評估,其中NIHSS 總分為42 分,ESS 總分為100 分,mRS 總分為6 分,神經功能與NIHSS、mRS 評分呈反比,與ESS 評分呈正比。日常生活能力:在治療前及治療1 周后使用改良Barthel 指數(MBI)進行評估,總分為100 分,得分與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結果:使用CBS-900TCD(深圳市理邦精密儀器股份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72071653)對患者大腦前(ACA)、中(MCA)、后(PCA)動脈指數進行測定。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神經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前NIHSS、ESS、mR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NIHSS、mRS 評分低于治療前,ESS 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NIHSS、mRS 評分低于對照組,ES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功能比較(,分)

表2 兩組神經功能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2.3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兩組治療前MB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MBI 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MBI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MBI 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2.4 兩組TCD 檢查結果比較 兩組治療前ACA、MCA、PCA 動脈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ACA、MCA、PCA 動脈指數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TCD 檢查結果比較()

表4 兩組TCD 檢查結果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ACI 是由于腦部血液供應障礙而引起的腦組織壞死,發病率較高,癥狀表現為頭暈、頭痛等,若未能及時治療,還可能導致損傷神經功能,導致患者出現運動功能障礙,影響其正常生活[5]。目前,鈣離子通道阻滯劑等是治療ACI 的常用藥物,其中尼莫地平較為常用,能夠有效擴張腦血管,改善腦組織血液循環,減少細胞內鈣離子,保護腦神經細胞[6]。但部分患者常規治療的效果并不佳,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改善較慢。
電腦中頻電屬于一種康復治療方法,通過將電極片置于癱瘓肌肉皮膚表面,以電流刺激的方式促進肌肉收縮,增強肢體肌張力,促進肢體功能恢復,但單純使用并不能起到降低腦損傷的作用,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7]。依達拉奉屬于高效自由基清除劑,對血腦屏障具有較高的穿透力,穿透率最高可達到60%,在清除氧自由基方面效果顯著,能夠有效對自由基進行捕獲,使腦細胞過氧化反應被有效抑制,減少自由基的生成,還可對趨化蛋白-1 的合成進行抑制,使細胞的緊縮性增加,促進血管壁通透性改善,減少炎癥介質的釋放,降低炎癥反應,降低腦損傷,減輕神經癥狀[8,9]。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93.33%)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73.33%),推測其原因可能為依達拉奉氯化鈉注射液與電腦中頻電聯合治療可刺激血管擴張,減少血小板聚集,促進血液黏稠度降低,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促進腦組織血流增加,糾正大腦缺氧現象,從而降低腦組織細胞損傷,加快臨床癥狀改善,促進臨床療效提高[10,11]。
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NIHSS、mRS 評分低于對照組,ESS 評分高于對照組。究其原因為大腦缺血缺氧后會釋放大量氧自由基,不僅會對腦組織造成損傷,還會損傷患者腦神經元;而依達拉奉氯化鈉注射液聯合電腦中頻電治療能夠使Bax/Bcl-2 的抗凋亡機制被激活,抑制神經的遲發性死亡,降低對神經細胞造成的損傷,還可促進超氧陰離子基團減少,抑制過氧化氫聚集,降低脂肪酸引起的過氧化損傷,穩定細胞膜功能,避免細胞凋亡,以達到保護神經元的效果,從而促進神經細胞因子的改善,降低神經損傷[12,13]。依達拉奉氯化鈉注射液與電腦中頻電聯合治療還能夠對白三烯、黃嘌呤氧化酶活性等炎癥介質發揮抑制作用,降低腦組織及全身炎癥反應,減輕對神經細胞的損傷,改善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營養神經,增加神經遞質含量,加快神經功能改善[14,15]。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MBI 評分高于對照組,推測其原因可能為依達拉奉注射液能夠對腦細胞中白三烯的合成發揮抑制作用,降低血管內皮損傷,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預防梗死后半暗帶區域受損,促進肢體功能恢復[16,17]。聯合電腦中頻電可有效易化運動傳導通路,對骨骼肌等運動系統產生刺激,增加其興奮性,重建皮質功能,增加突觸的生成,有利于加快運動功能的改善,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18]。此外,觀察組治療后ACA、MCA、PCA 動脈指數低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可能為依達拉奉氯化鈉注射液聯合電腦中頻電治療能夠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對細胞外基質發揮降解及重塑作用,避免其誘導炎癥反應,減輕對血腦屏障產生的破壞,降低腦組織損傷,還可增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的分泌,發揮其營養神經、保護神經元的作用,從加快神經功能恢復,促進TCD 檢查結果改善[19]。
綜上所述,ACI 患者采用依達拉奉氯化鈉注射液與電腦中頻電聯合治療,能夠提高臨床療效,促進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改善TCD 檢查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