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王照昱
(西安市高陵區中醫醫院心血管內科1,腦病科2,陜西 西安 712000)
高脂血癥(hyperlipoidemia)是中老年常見內分泌疾病,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引起血液流變學異常,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嚴重威脅中老年群體的健康狀況[1]。現代醫學認為,高脂血癥的發生多與飲食、運動、肥胖、酗酒等生活習慣有關[2],因此當以調整生活方式及降脂藥物干預為主要治療方案。但基于個體差異等因素,目前尚無絕對有效的治療方式,而西藥因長期使用后不良反應較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4]。近年來隨著中醫的不斷普及與深入,中西醫結合為該病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中醫認為,高脂血癥屬“痰濁”“瘀血”范疇,其病理基礎主要為“痰瘀互結”,可以化痰逐瘀湯等“活血祛瘀、清化痰濁”之方施治,效果確切[5,6]。基于此,本研究主要觀察化痰逐瘀湯治療高脂血癥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5 月-2021 年5 月西安市高陵區中醫醫院收治的52 例高脂血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6 例。對照組男15 例,女11 例;年齡43~67 歲,平均年齡(59.68±4.52)歲;病程1~7 年,平均病程(4.13±1.46)年;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16 例,冠心病7 例,糖尿病3 例。觀察組男16 例,女12 例;年齡44~68 歲,平均年齡(59.71±4.49)歲;病程1~7 年,平均病程(4.22±1.51)年;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15例,冠心病8 例,糖尿病3 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合并基礎疾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均知情且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訂版)》[7]中高脂血癥診斷標準;②原發性高脂血癥;③入組2 周內未接受調脂藥治療。排除標準:①藥物過敏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③半年內出現急性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及有重大手術史的患者;④由藥物等因素引起的高脂血癥;⑤合并肝、腎及造血系統等疾病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給予生活干預及基礎疾病對癥治療措施。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辛伐他汀片(康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910,規格:10 mg/片)口服,始服劑量5 mg/d,后視病情增加,最大劑量不超過40 mg/d,每晚睡前服用,療程1 個月。觀察組在以上基礎上應用化痰逐淤湯治療,組方:法半夏9 g、陳皮9 g、丹參10 g、紅花10 g、茯苓10 g、山楂10 g、桃仁10 g、川芎10 g、柴胡5 g、枳殼6 g、甘草6 g,1 劑/d,和水煎服,100 ml/次,2 次/d,療程1 個月。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中醫癥候積分、血脂水平[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液流變學指標[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臨床療效[8]:顯效為患者中醫癥候積分下降超過70%,TC水平下降超過20%,TG 下降超過40%;有效為患者中醫癥候積分下降超過30%,TC 下降幅度在10%~20%,TG 下降幅度在20%~40%;無效為未達以上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中醫癥候積分[9]:按無、輕、中、重進行評定,主癥(肥胖、弦暈、胸悶、頭重如裹、嘔吐痰涎、心前區刺痛)記0、2、4、6 分,次癥(頭痛、心悸、失眠、心煩不安、舌胖、笞滑膩、脈弦滑或沉淫)記0、1、2、3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癥狀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行χ2檢驗。以P<0.05 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主癥、次癥積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分)
2.3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TG、TC、LDL-C水平低于治療前,HDL-C 水平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TG、TC、LDL-C 水平低于對照組,HDL-C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mmol/L)

表3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mmol/L)
2.4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后血液粘度、FIB、D-D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4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中醫學認為,高脂血癥屬本虛標實之證,其中脾腎不足為本,而痰濁淤血為標[10]。脾胃失健,可致清升濁降乖亂,痰濁內生;腎臟失司,則蒸騰氣化無權,津液停聚,灼津成痰,以上痰濁日久化淤,痰淤內阻,可進一步影響血液的運行輸布,而血行不暢亦可致瘀,痰瘀互結以致脈絡痹阻而發病[11,12]。因此,當以健脾祛痰、化痰通絡為主要治療原則。本研究中所用化痰逐淤湯是由血府逐淤湯加減而成,其組方中法半夏素有燥濕化痰、健益胃脾之效,可祛胸中痰涎,尤善化臟腑之淤[13];方中陳皮可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屬治痰之良藥,與法半夏配伍應用可強化其祛濕化痰之功[14],此二者共為“君”藥;紅花善通利血脈,有活血、調血之用;桃仁祛淤力強,善治淤血阻滯諸證,此二者相須為用[15],同為“臣”藥;此外,丹參能祛淤生新;川芎善行氣,可助君藥活血祛淤;茯苓有健脾之效;柴胡則可疏肝解郁,與枳殼同用,一升一降,可調理氣機[16];山楂可通行氣血、行氣散淤,以上藥材同為“佐”藥;最后配以甘草調和諸藥。全方集燥濕化痰、活血通脈、行氣祛瘀于一體,標本兼顧,可促使“氣、血、水”三者均通暢條達,達到標本同治的目的[1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化痰逐淤湯方案可獲得更高療效。同時,兩組治療后主癥、次癥積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化痰逐淤湯可進一步改善高脂血癥癥狀,促使患者體征恢復。在血脂調控方面,兩組治療后TG、TC、LDL-C 水平低于治療前,HDL-C 水平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TG、TC、LDL-C 水平低于對照組,HDL-C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化痰逐淤湯方案的調脂效果優于單一西藥治療。分析認為,化痰逐淤湯配伍嚴謹,化痰同時亦可祛瘀、調理氣機,標本兼顧,對痰瘀互結證具有良好療效。據文獻指出[18],血脂異常可增加血管內壁的附著量,造成血管內壁損傷。因此,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是降低其心血管不良風險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血液粘度、FIB、D-D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化痰逐淤湯方案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改善其凝血狀態,有助于患者血液流變學水平的恢復。此外,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化痰逐瘀湯的應用并不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幾率,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化痰逐瘀湯治療高脂血癥的效果確切,其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調節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變學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應發生幾率,安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