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霞
(天津港口醫院功能檢查科,天津 300450)
慢性期痛風性關節炎(gouty arthritis)屬于嘌呤代謝紊亂或尿酸排泄減少所致的代謝性疾病[1,2]。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其發病率不斷上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3]。痛風在可以分為急性期、間歇期、慢性期,其中慢性期患者最常見[4]。尿酸鹽會在關節內及周圍發生沉積,進而形成痛風石,在超聲下觀察可發現關節、肌腱、皮下軟組織發生異常[5]。慢性期痛風性關節炎超聲表現存在一定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特異性表現主要為雙軌征、痛風石、關節周圍或關節內發生高回聲云霧區[6]。因此,痛風超聲特異性表現可作為臨床診斷痛風的輔助指標。但是相關研究顯示[7],血尿酸水平與痛風性關節炎具有密切的關系,參與其發生、發展。目前,關于慢性期痛風性關節炎超聲表現與血尿酸水平的相關性研究極少,且尚未有明確定論,還需要臨床進一步探究證實[8]。本研究結合2020 年7 月-2021 年7 月在我院診治的70 例慢性期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資料,分析慢性期痛風性關節炎超聲表現與血尿酸水平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7 月-2021 年7 月在天津港口醫院診治的70 例慢性期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3 例,女28 例;年齡32~68歲,平均年齡(47.10±2.03)歲;病程3~5 年,平均病程(4.10±1.20)年。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痛風性關節炎臨床診斷標準[9];②均處于慢性期[10]。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心腦血管系統等嚴重疾病者;②合并其他關節病史;③依從性較差,不能配合者;④隨訪資料不完善者,無痛風性關節炎表現者。
1.3 方法 納入患者均進行超聲檢查,均采用GE logiq E9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由2 位具有5 年以上肌肉骨骼超聲工作經驗醫生進行檢查。使用ML6-15 探頭,超聲檢查當日避免劇烈運動,檢查前靜坐30 min,檢查過程中依次掃查趾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踝關節,觀察骨及關節周圍、關節軟骨、關節囊內病變、肌腱及皮下組織病變,注意關節腔內、滑膜表面及關節周圍皮下組織內有無痛風石及強回聲,測量痛風石的最大徑線、關節腔內及周圍高回聲云霧區的最大徑線、關節腔積液的最大深度、滑膜厚度的最大厚度。同一位置測量3 次,取平均值為最后結果。同時觀察是否存在雙軌征、骨侵蝕(骨皮質不連續、不滑)的征象[11]。
1.4 觀察指標 觀察超聲表現特點、不同超聲表現患者血尿酸水平,并進一步分析超聲表現與血尿酸水平的相關性。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使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包,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和(%)表示,采用Pearson 分析超聲表現與血尿酸水平的相關性。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超聲表現 70 例患者中61 例(87.14%)患者存在關節積液,其中膝關節積液20 例,第一跖趾關節積液25 例,踝關節積液16例;39 例(55.71%)存在痛風石,其中以足踝部最為常見,占51.28%(20/39);36 例(51.42%)伴關節滑膜增生,以膝關節滑膜增生為主,40 例(57.14%)存在雙軌征,20 例(28.57%)存在關節內及周圍高回聲云霧區,17 例(24.28%)存在骨質侵蝕。
2.2 不同超聲表現患者血尿酸水平比較 不同關節積液深度、關節滑膜厚度患者血尿酸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痛風石經線、是否存在關節內及周圍高回聲云霧區、雙軌征、骨侵蝕血尿酸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超聲表現患者血尿酸水平比較(,μmol/L)

表1 不同超聲表現患者血尿酸水平比較(,μmol/L)
2.3 慢性期痛風性關節炎超聲表現與血尿酸水平的關系 Pearson 相關性分析顯示,關節積液最大深度與血尿酸水平呈正相關(r=0.547,P=0.005),與關節滑膜厚度無明顯相關性(r=0.058,P=0.345)。
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炎癥反應,尿酸鹽發生沉積引起的疾病[12]。調查顯示[13],近年來痛風性關節炎發病率顯著升高,且趨于年輕化。痛風會誘發高尿酸血癥,與健康患者比較血尿酸水平會升高,也是臨床用于檢測痛風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標[14]。但是血尿酸水平不能直接反映痛風患者的肌肉骨骼系統病理性改變[15]。而超聲檢查可早期發生痛風關節損傷,并且是一種無創、便捷、靈敏度高的檢查方法,且具有顯著的可重復性[16]。雖然X 線、CT 也可以檢查痛風關節的損傷,但是對人體有輻射的危害,且CT 檢查費用相對較高,在臨床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17]。目前,已有研究證實[18],超聲檢查痛風性關節炎雙軌征、滑膜增生、痛風石、骨侵蝕、等征象對其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70 例患者中87.14%的患者存在關節積液,55.71%存在痛風石,51.42%的患者伴關節滑膜增生,57.14%的患者存在雙規征,28.57%的患者存在關節內及周圍高回聲云霧區,24.28%的患者存在骨質侵蝕,表明痛風性關節炎超聲表現存在差異,關節積液檢出率最高。該結論與朱永濤等[19]的報道相似。因此,關節積液在痛風性關節炎早期診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關節積液最大深度、關節滑膜厚度患者血尿酸水平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痛風石經線、是否存在關節內及周圍高回聲云霧區、雙軌征、骨侵蝕血尿酸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關節積液深度、關節滑膜厚度與痛風關節炎患者血尿酸水平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在痛風性關節炎病變發生、發展過程中,關節積液深度、關節滑膜厚度均可能有所改變,分析認為可能是由于隨著炎癥的不斷發展,關節積液深度不斷增加,進而加劇沉積,從而可能使關節滑膜厚度不斷增大[20]。因此,臨床可通過超聲檢測關節積液深度、關節滑膜厚度水平,對痛風性關節炎病變進行預測。此外,Pearson 分析顯示,關節積液最大深度與血尿酸水平呈正相關(P<0.05),與關節滑膜厚度無明顯相關性(P>0.05),表明關節積液深度與血尿酸水平呈正相關,由于超聲檢測關節積液具有較高的敏感性,進而進行定量、定性分析其相關性,可進一步較客觀反映痛風性關節炎病情變化。
綜上所述,超聲可動態觀察痛風性關節炎骨骼病變情況,有利于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斷。關節內及周圍高回聲云霧區、雙軌征、滑膜增生、痛風石、骨侵蝕、關節積液均是痛風性關節炎超聲診斷的重要表現,但是關節積液最大深度與血尿酸水平呈正相關性。因此,關節積液可作為反映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病情變化的指標,也可作為臨床降尿酸治療療效的評價指標。